【宣教記實】    

跨宣挑戰——搬家

縱然搬家的過程中面對許多取捨,物質的耗損在所難免,但記憶總能隨我們天涯同行,一點不怕超重……                 

今宣  

七、八月學期結束期間,也是許多宣教同工異動的時期,不乏看見一些家庭為遷移所提出的代禱事項。有孩子的家庭除了要找新的住處,還得為孩子們尋找新的學校,有的學校規定要先有「住址」才可辦理入學申請。要找到合適的學校已經不容易,要找住處,還要遙控處理,難度就更高了。遇到了,只有憑信心委託當地的同工、朋友代為決定。

 

宣教路上搬遷多

雖然今日網路發達,取得資訊遠較一個世紀前要便利許多,只是網路資訊畢竟有它的侷限,網站上看起來美美的房子不代表房東、鄰居好相處,不保證交通便利,生活機能完備,當地人覺得的「優質」,宣教同工不一定認同,協助的人覺得需要考慮的事項,當事人不一定覺得重要……;如同宣教旅程中其他許多的不確定,一切都只有交託主手。

 

曾經有人形容搬家好像「火燒厝」。搬家遷徙難免會帶來一些有形、無形的損失,一般人如果不是必要,應該不會喜歡常常搬家吧?對參與跨文化宣教的同工們而言,搬家、遷移幾乎是宣教生活中免不了的戲碼。有些宣教家庭因為搬遷的次數太多,孩子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建立友誼,導致或輕或重的情緒傷害。有些變得害羞、退縮,認定交往不久又得道別離,不如不要展開新的友誼;有些則認為既然交友時間這樣有限,一定要積極把握,快速建立新友誼,認識不久就掏心挖肺,交淺言深,因此受傷的也不少。

 

同工小含(化名)在創啟地區服事少數民族,受限於當地政府的規定,小含只能住在境外,不定期入境訓練民族朋友。剛開始小含在兩國交界處住下,雖然已經盡量靠近邊境,但每次入村還是要搭車好幾個小時。後來遇到地震,邊境的房子損壞嚴重,加上其他因素,小含搬遷到交通比較便利的城裏;要提供訓練時,再搭機、轉車到所服事的村落。生活就在不斷的打包、歸位、出境、入境、車站、機場、旅店、住處、備課、教課、離別、再見……中匆匆流逝。有時半夜醒來,恍惚中竟然記不得自己究竟在哪裏!其中的辛苦、疲乏實在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

 

家當塞進「行李箱」

今年小含有機會暫時離開宣教工場,回家鄉述職一段較長的時間。能夠回家自然高興,可是回家之前還有許多事情要完成,工作報告、事工交接、惜別聚會,還需要打包行李,處理房子、傢俱……。想到這裏,小含好希望可以跳過這一段整理行囊的過程,直接進入時光轉換機,一眨眼,就可以在家鄉開始新生活。可惜,時光轉換機還沒做好,還是得咬牙完成打包的程序。

 

除了機票、護照和送給家人、親友的禮物,沒有甚麼是非帶走不可的東西,可是怎麼樣才能把家當塞進只能容納幾十公斤的行李箱裏?一年多不在此地,房子自然得退租,那麼多東西要如何處置?同工好友們建議小含,辦一次「車庫拍賣」,把帶不走又用不著的東西都出清了吧!

 

        搬過家,整理過東西的人應該都會有類似的經驗,屋子裏總是有許多很少使用的東西,如果真的是無用之物,那倒簡單,不論是賤價出售,還是直接拋棄都不心疼。可是有些東西是因為太珍貴了捨不得用,還有許多東西背後都藏著撼動心弦的回憶,拋棄這些物品好似意味著割捨一段記憶,叫人拿不定主意。同工好友看小含整理了好久卻進展龜速,幫著他作出決定,或出售或送人,還說東西離開視線久了就會忘記,也算是「眼不見為淨」吧。

 

「外人」和這些東西沒有關係,也沒有情感上的負擔,作決定的時候容易多了。雖然如此,小含還是留下好些具有特殊意義的物品,暫時寄放在好朋友的家。這裏的居住環境還算寬敞,好朋友義氣相挺,收容了他的東西,但不見得每位同工都有這種好機會,沒有足夠的空間,找不到可以託付的人,最後只好割愛的大有人在。

 

因應萬變簡樸過

如果工場所在地比較偏遠,同工常常會有兩個「家」;一個家在所服事的族群當中,一個家在交通比較便利的城鎮。如果只是短期休假,會將住處託給朋友暫住,若是回鄉述職超過半年,大概都得退租,清空房屋。要搬出在鎮上的家,大型的家電、傢俱可以透過「跳蚤市場」、「車庫拍賣」自行標價賣出,常常買主也是宣教士,售價不可能太高;有時幾乎是半賣半送,如果剛好遇到有新的同工抵達,可以「全數」交接,那就皆大歡喜,是可遇不可求的理想結局;有很多時候是當地人聽見消息,早一步呼朋引伴,在宣教士的家中淘寶。有的同工自嘲,這也算是對當地人的另類服事。

 

在村落裏要把家當出清難度更高,村民多半買不起或是不需要,有時還得拜託、勉強村裏的朋友收留同工的家當。如果在當地已經有教會,東西可以理所當然奉獻給教會,只怕許多創啟地區還沒有教會,哪些東西要留在誰家也是另一個挑戰,處理不好還會傷害了村民之間的情感,非常考驗宣教士的智慧。

 

搬遷的經驗多了,知道哪裏都不是永遠的家鄉,與其離開、打包的時候難以割捨,不如一開始就不要擁有,許多宣教士因此養成了簡樸生活的習慣;有不少同工家裏除了「食物」,找不到「新鮮」的東西(所有的家俱用甚至衣物都是二手、三手……)。

 

隨身行李放棺材!

十九世紀甚至到二十世紀中期,交通工具遠遠不及現在這樣發達;離鄉背井,參與跨文化宣教的同工們通常得搭船出國,經過幾十天甚至幾個月的辛苦航行,飄洋過海才能抵達宣教地,那時候搬遷所面對的挑戰,比現代要艱困得多了。聽說有些宣教士登船時,將一切的行李放進棺材中,心中早早做好打算,如果能平安抵達宣教地,一生就奉獻給神所賜的那片工場,將來息了地上的勞苦就直接葬在工場;如果不幸還未抵埠便歸回天家,隨身帶的棺材立刻可以派上用場,不會成為船長的負擔,不用愁煩後事的處理。

 

搭船雖然曠日費時,優點是可以攜帶比較多的行李。記得十多年前第一次舉家到菲律賓服事,因為行李超重罰了錢;幾年後,當我們從菲律賓北部的天使城遷到南部外島時,不但人口、行李都變多了,還加上一輛車,可是因為搭乘大輪船,行李的重量限制比搭飛機要寬裕的多,免去了「行李超重要罰錢」的苦惱,不過,將近四十小時的航程,成了另一項挑戰。

 

靠主喜樂搬不怕

有的家庭選擇「海空聯合」,人和隨身行李搭飛機,家俱、物品搭船,租下一個或半個貨櫃,讓搬家公司把所有的家俱、什物都裝進貨櫃,運到新家。曾經有個家庭收到的行李中,不但有舊家的大小物品,甚至連垃圾桶裏的垃圾也一件不漏的到了新家!除了屋殼,船運公司真的幫忙把「家」給搬了過去。挑戰的是,海空聯合有「時差」,有時長達幾個月。因為知道家俱用品將在幾個月後抵達,在等候的期間甚麼家俱用品都捨不得買,可是那幾個月的不方便就足以讓人「身心失調」。有些同工索性提早將家當海運,在母國比較容易找到暫時棲身之地,挑戰是,宣教工場的變化無人能事先知道,有時家當已經到了海外,同工卻因故還留在家鄉,有些宣教士的孩子還因此面臨「失學」的恐慌。

 

宣教同工在搬家的事上看來挑戰多多,不禁小小羨慕起亞伯拉罕;亞伯拉罕蒙召離家,真的可以把整個「家」帶著走,拔營起行,所有的東西都放在駱駝背上,走到哪裏家就在哪裏。我們沒有人能回到過去,幾乎不可能像亞伯拉罕一樣過遊牧生活。縱然搬家的過程中面對許多取捨,物質的耗損在所難免,但記憶總能隨我們天涯同行,一點不怕超重。盼望一同為主當兵的宣教同道,不論在何種光景,都能因為有主同在而喜樂滿溢。搬得地方愈多,就愈有機會看見恩主在世界不同角落的奇妙作為,為主而搬、靠主而遷、或是南來北往,也許東遷西徙,都是一場恩典之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