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跨文化宣教】

文化的框框與內涵(廿二)

今日我們傳道人在無形中也編織了屬於自己教會的文化而不自知。為甚麼當別的傳道人要進到我們所編織教會文化當中時候是這樣的困難……

江榮義

五十七、有框框教會逼迫無框框教會

結論:興起家教會,是聖靈的工作,是神的策略

  當大逼迫來臨時,許多教堂被關門,不能再聚會的時候,神早已預備了倪柝聲開始了最省錢的家教會,不複雜,越簡單,越單純越好,容易建立,只要有神的感動,隨時都可以從自己的家開始,那時幾乎所有愛主的信徒都從有形教會轉為無形的家教會,因為耶穌說:「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小組教會就是走低調不宣揚的路。小組教會寧可多到成為一個宗派,求多不求大。

  但是為了不要變成異端,我們必須設有網路skype, Goto Webinar,Big blue Button教會,或網路教會,來保持每一個小組的靈命水平。所以還要設立網路神學教育,使得每一個查經小組,都能夠保持不斷的更新、美好的靈命。作者從skype背經班到Goto Webinar全球成聖背經班,有來自世界各國的牧者,組長,神學生參加,這五年來實在經歷神的同在與祝福,每天清早起來親近神,靈命不斷更新與長進,感謝神!

  耶穌說:「我去是與你們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師就不到你們這裏來;我若去,就差他來。他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 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因為他不是憑自己說的,乃是把他所聽見的都說出來,並要把將來的事告訴你們。他要榮耀我,因為他要將受於我的告訴你們。」(約十六:7〜14

  耶穌在世的時候每天有三、四萬人跟隨祂,門徒約翰說:「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約壹一:1)  最好的門徒訓練是每天與耶穌生活在一起,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這樣的得天獨厚,還有許多人嚮往沒機會,而耶穌也只有短短的三年半與門徒同在。耶穌如果在加利利就不在耶路撒冷,他若在山上就不在聖殿,他成為受限制的人,但是當他要離開的時候,他說要差聖靈來,祂可以分開住在每一位門徒的心中,當大逼迫來到的時候,門徒都四散,聖靈也隨著,因為聖靈是無所不在的靈。

五十八、框框的演變

A. 屬靈框框的形成

  當我們開始牧會的時候,就開始編織事奉的屬靈框框,而這就好像文化一般,是無形中流露出來的,也好像文化的產生一般,文化通常是從一個人開始,他的生活習慣、風俗、處世原則、思想結構,慢慢形成了一種家庭的習慣,然後便成了整個家族文化,最後擴大,就變成了一個國家的文化。

  蜜蜂會製造蜜蜂窩,天上飛鳥會做鳥窩。一個家長在他的家中也會製造屬於他家中的文化,當他開始編織自己的文化時候,他自己並不知道。今日我們傳道人在無形中也編織了屬於自己教會的文化而不自知。為甚麼當別的傳道人要進到我們所編織教會文化當中時候是這樣的困難,好像古代中國大家庭娶來的媳婦入門時被眾人虐待一樣。

B. 框框拒絕了真理

  為何當耶穌來到世間,他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因為當時的法利賽人已經有他們自己所編織的框框,而且這些框框有太多人的傳統,禮儀,文化,也正是這些框框拒絕了耶穌的真理。

  當我在非洲傳福音時,黑人對我說聖經我們聽得懂,神的話我們明白,聖經的故事我們也非常感興趣,只是西方帶來的傳統,框框,禮儀,文化,我們聽不懂。Let the Bible speaks to us,讓聖經直接對我說話,不必有太多的包裝和框框,也不要讓人的聲音遮蓋了神的聲音。

  台灣的青年「宣道」大會為甚麼不用「宣教」大會?因為我們不再是傳揚一種宗教(傳統,框框,禮儀,文化)乃是單純傳揚神的話。「宣教」是帶著框框的,惟有「宣道」是沒有框框的。

C. 框框帶來衝突

  華人不喜歡西方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到底西方人犯了甚麼錯誤?最主要的原因出在哪裏?如果他們只是單純的「宣道」就不會有這些問題,問題就是他們並不是單單「宣道」乃是「宣教」。問題出在有框框的「宣教」跟沒有框框的「宣道」。戴德生宣教士就發現這些問題,所以他脫掉西方的穿西裝打領帶,完全融入中國文化,在滿清政府的時代,穿著長袍馬掛並且留長辮子,這樣才是真正的道成肉身。在框框方面要隨著對方的框框而改變,不需要堅持自己的框框。要相信神的真理「宣道」能夠在對方的框框裏說話,並且帶來轉化的作用。

D. 翻譯上的問題帶來觀念上的差距

  從原文Ekklesia來看有關「教會」與「召會」。在英文字是同樣的一個字,但是翻譯成中文時,「教會」這兩個字就有宗教(傳統,框框,禮儀,文化)的味道,教會有著一種宗教的聚會,「召會」的意思是被呼召出來的一群人,他們聚會敬拜神,所以這樣看來「召會」這兩個字是比較靠近Ekklesia原文的意思。從字面來看,「教會」這個字有建築物的性質,而「召會」是被呼召出來的一群人,並沒有甚麼建築物的性質在內。現在一般人習慣使用「教會」這兩個字,其實「召會」更合乎原文的意思。神召會和聚會所都使用「召會」不用「教會」,所以聚會所都走向家庭召會的模式,是最經濟,最省錢,不把錢財用在建築物上,單單傳福音,人人都參與福音事奉的最好典範。

E. 道成肉身——從專家到平民化

  一九六○年代的電影院都非常大間,但是現在幾乎都是小型的電影院,也許是為了空氣新鮮,還有音響設備的完善而改成小型的。以前的人到大戲院或是電影院,是因為家裏買不起這種設備。但廿一世紀的潮流趨勢,戲院和電影院都將轉移到自己家裏。所以將來大型教會,會漸漸不流行,因為太複雜,有太多的教會政治、人事問題,費用代價昂貴,勞民傷財,反而家庭式的教會比較能夠彼此關懷,有更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廿一世紀也將大大使用網路神學院來教導許多家教會領袖,幫助他們走在純正的信仰立場裏。筆者本身從小在牧師的家庭中長大,每天看見許多教會的政治,還有人世間的問題,許多複雜面。因此,筆者較主張單純、簡單的小型查經班的家庭聚會,盡量把精力,財力使用在廣傳福音、搶救靈魂的事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