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古道情】

宣教歷史週年慶

戴德生與馬雅各都是來自英國的醫生,而且他們的子孫都跨越台灣海峽,將福音與祝福帶給海峽兩岸的華人……

魏外揚

內地會早期的同工團隊  有人說,人是歷史的動物,所以只要是歷史連續劇,不論距離史實有多遠,都不愁沒有忠實收看的觀眾。同時,人們也喜歡週年慶,所以只要百貨公司打出週年慶的廣告,不論實質的優惠有多少,也不愁沒有開心上門的顧客。

二○一五年會遇上有很多宣教歷史的週年慶,其中比較受重視的,一是戴德生「創立中國內地會150週年」,一是馬雅各「重啟台灣宣教150週年」。巧的是,戴德生與馬雅各都是來自英國的醫生,而且他們的子孫都跨越台灣海峽,將福音與祝福帶給海峽兩岸的華人。

兩個「三禧」週年

 信心宣教之父戴德生戴德生於一八五四年初抵中國,直到一八六○年回英國休養,這是他在中國充滿艱難、挫折的第一個任期,然而在回國休養的幾年中,他對中國的負擔愈來愈重,終於在一八六五年六月廿五日,在伯萊頓海灘,他在聖經的空白處,寫下這句話:「為廿四位甘心而能幹的工人禱告」。回到倫敦後,立即用「中國內地會」的名義,開了一個戶頭,存入十英鎊,雖然為數不多,但正他後來所說,它是「十英鎊加上神所有的應許」。

     戴德生與他的兩個兒子戴存仁、戴存義,都只在中國大陸宣教,但他的孫子戴永冕就先後在海峽兩岸傳福音、辦神學院,接下來的戴紹曾、戴繼宗,都為全球華人教會而奔走,直到今日。

馬雅各  出生於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的馬雅各,於一八六五年六月十六日來到台灣的首府台南開館行醫,重啟十七世紀荷蘭人離開後中斷的宣教事業。根據撰寫馬雅各傳記的潘稀祺所述,馬雅各對台灣有如下貢獻:一、設立醫館;二、培養本地醫生;三、設立傳道者速成班;四、建立平地和平埔族教會;五、提升知識水準推行羅馬字(白話字)運動。(《台灣醫療宣教之父〜馬雅各醫生傳》,第320322頁)

馬雅各的大兒子馬士敦醫生(John Preston Maxwell,1871〜1961)被派往中國大陸,先在閩南地區的漳浦、永春服務二十年,一九一九年接受邀請,北上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婦產科教授。一九二○年代他對於中國軟骨化症的研究,建立起他在學術上的地位,而且培養出中國一代婦產科名醫,來自廈門的林巧稚也是他的學生之一。

馬雅各的小兒子馬雅各二世(James L. Maxwell Jr.,1873〜1951),學成後來台接掌其父所開創的新樓醫院,一九二三年轉往上海擔任中國博醫會專職總幹事,推動面向全中國的醫療宣教大業。在國共內戰的混亂局面中,他毅然決定由英國回到中國杭州,獻身痲瘋病院服務,最後病逝在那裏、埋葬在中國。

效法他們的行為與信心

馬雅各全家福,右為大兒子,左為小兒子  除了以上兩個三禧週年外,二○一五年也是第一份中文報紙《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創刊兩百週年。這份由來華宣教士米憐主責的刊物究竟具有多麼重要的歷史地位,我們請台灣新聞界的前輩張作錦來說明。在二○○七年四月遠見雜誌麻六甲中文報紙的聖城一文中,張作錦說:有人一生想去一次麥加;有人盼望一輩子能一親耶路撒冷;做為一名中文報紙的記者,麻六甲日夜發出召喚,它是我們的「聖城」〜第一份中文報紙《察世俗每月統記傳》193年前在那兒誕生。

還有,二○一五年也是兩位來華宣教偉人誕生兩百週年。一位是將四書五經以及其他中國經典翻譯成英文、並加上詳細註解的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另一位是英國長老會來華先鋒、最早將天路歷程譯為中文的賓惠廉(William Burns,1815〜1868)。他的屬靈生命,成為戴德生初到中國時所羨慕和追隨的對象。

還有,二○一五年也是兩位來華宣教士逝世的一百週年。一位是被稱為「苗族救星」的柏格理(Sammuel Pollard,1864〜1915),另一位是前進東北、在瀋陽建立教會的先鋒羅約翰(John Ross,1842〜1915),他也是最早將新約聖經譯為韓國文字的宣教士。總之,二○一五年是宣教歷史極為豐富的一年,讓我們照著希伯來十三章七節的教導:「想念他們,效法他們的信心,留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

照片說明(由上至下):

1、內地會早期的同工團隊

2、信心宣教之父戴德生

3、馬雅各

4、馬雅各全家福,右為大兒子,左為小兒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