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宣教】

文化的框框與內涵(廿六)

我們還活在地上,應當注意活出框框與內涵的平衡與互相效力,不要因為有了真理就自我清高,而輕看屬世的規矩、框框,成為一意孤行的人……

江榮義

六十一、結論

  保羅說:「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四:18)

  有一次我到聖地旅遊,聽到一些學者談到聖地,好像不是我想像中的那樣,例如耶穌的墳墓、撒瑪利亞的婦人遇見耶穌的水井都有好幾個,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個,不同學者有不同說法。連耶路撒冷聖城,經過兩千年也已經埋在地底下,而現在所看見的耶路撒冷,竟是回教的廟。我們去爬西乃山,有的說是這座山,有的說是另外一座,無法確定到底哪一座山才是。

  而遊聖地給我的感覺是,世界各國的人都來朝聖,各宗派的人也都要來尋找他們所要知道的,因此聖城耶路撒冷蓋了天主教的禮拜堂、希臘東正教的禮拜堂,也蓋了福音派的禮拜堂,為了滿足各自信徒朝聖的需要。在天主教的教堂內外布滿了耶穌、瑪利亞和聖徒的雕像、圖畫,還有許多的紀念品。我問當地的學者說:「到底是哪那些人會來這種地方?」他說:「那些對聖經的文化,歷史,傳統,考古有興趣的人會來。」他們多半是對歷史古蹟、考古有研究的人。

這些古蹟也只能夠猜測,因為經過兩千年,整個大環境都改變了,而當地居民每天跟這些古蹟生活在一起,只是回頭看,不能向前看,看了兩千年,已經看膩了,他們心中倒是渴望能看到一些新的、現代化的建築物。若不是這些古蹟能夠吸引世界各國的觀光客,有錢賺,否則他們早就把它改成現代化,對他們有益的建築物了。

  猶太人為什麼要回到以色列,兩千年來他們不是在世界各國,如歐洲,美洲有自己美好的家園嗎?有幾個因素:第一,他們愛自己的祖國。第二,他們愛自己輝煌的文化。第三,愛他們的傳統。第四,愛他們的祖先。第五,尋找歸屬感;因為亡國分散在世界各地,沒有歸屬感。第六,尋根。第七,回家有安全感。正如中國人所說:「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凡是喜愛有屬於自己框框的人都會回來。

  有些比較注重框框儀式的傳統教會信徒,似乎很需要有一些耶穌的圖畫、瑪利亞和聖徒的畫像,雕刻,再加上哥德式的建築物,並且有莊嚴雄偉的管風琴,才會感覺到是在敬拜神。

A. 哪些宗派比較不注重框框?

  至於福音派和靈恩派,家庭教會和聚會所,不需要看到什麼圖畫、雕刻,只要有聖經就夠了。因為得拯救不是靠著框框,乃是靠著耶穌的寶血,他們對圖畫,圖像,雕刻,燒香禮儀,尋找古蹟,傳統沒有太大興趣。耶穌說:「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四:2123-24)神的靈既然無所不在,而拜祂的只要用心靈和真理來拜他,那麼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敬拜神。

  什麼樣的回教徒會來到聖地,也是對框框特別注重者。聖城耶路撒冷是猶太教的聖城,也是回教徒、基督教徒的聖地,可說是三大宗教必爭之地,而對文化、歷史傳統的框框特別有興趣的人都會來爭取。

B. 對這些框框沒有興趣的也不會來

  「亞伯拉罕因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他因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與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因信,連撒拉自己,雖然過了生育的歲數,還能懷孕,因她以為那應許她的是可信的。所以從一個彷彿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孫,如同天上的星那樣眾多,海邊的沙那樣無數。這些人都是存信心死的,並沒有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來十一:8-16

  這世界非我家,我無一定住處,天堂是我家,歸家吧!宣教士的一生是為神的國度走天路,神要他去哪裡就去哪裡,沒有自己的選擇。

  五旬節猶太人的聚集,是為了領受那從上頭來的能力,為了宣教的緣故,神讓猶太人分散到世界各地,亡國兩千年,可見以色列人是「為了復興而聚集,為了宣教而分散。」

  到底框框重要不重要?真正的耶路撒冷已經看不到了,許多的古蹟也不知道哪一個才是最正確的,如果建築物那麼重要,為什麼耶穌要對聖殿說預言,耶穌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他們說:「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內就再建立起來嗎?」其實耶穌所指的,並不是肉眼可見的聖殿。教會(Ecclesia or Ekklesia)按照希臘原文的意思,是指被呼召出來,一同來敬拜神,過著分別為聖生活,跟隨耶穌的一群人。更多是指不拘形式的家庭教會,例如:神召會(Assembly of God便是強調神所呼召出來的一群人。所以廣義的教會,「只要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我就在他們當中」,因此,教會可以在上班的職場,在警察局的警察團契,在學校的校園團契,在醫院的基督徒團契,甚至是網路上的背經班聚會等等。

  當年跟隨耶穌的人並沒有建立教會,但每天都有兩三萬人跟隨耶穌,這便是露天的教會,他們不在法利賽人的會堂裡,不在法利賽人教會政治,轄制的框框底下,他們建立「無牆的教會」,反而比教會更教會,更興旺。所以,基督徒可以在留在自己的國家成為一個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不須移民來到中東才能上天堂。

C. 教會的種類

  第一,有建築物的教會。

  第二,家庭教會。

  第三,小組教會。

  第四,學生團契。

  第五,網路教會,是沒有牆壁的教會。

  第六,走動的、露天的教會,當時耶穌走遍各城各鄉,有好幾萬人跟隨他。

  有建築物的聖殿如果是這樣重要,為何神會容許聖殿被敵人燒燬、破壞,甚至無一塊石頭留在其上。神也不讓以色列人民埋葬摩西的身體,因為摩西是以色列民族最受尊敬、最尊貴、最被崇拜的英雄人物,如果讓百姓這樣做,恐怕他們會將摩西的身體做成永垂不朽的木乃伊來拜。所以看得見的框框,都是短暫的,唯有看不見的內涵,才能存到永遠。

D.最後的叮嚀

框框與內涵如何平衡與互相效力?

   聖經的內涵、真理遠超過世上任何一個框框,我們所崇拜的耶穌基督也是宇宙中至高無上的君王。我們還活在地上,應當注意活出框框與內涵的平衡與互相效力,不要因為有了真理就自我清高,而輕看屬世的規矩、框框,成為一意孤行的人,不遵守校規,不遵守交通規則。甚至有些家人為了真理發狂,不顧家庭,整天跑教會,不做家事、不煮菜、不照顧孩子,也不和丈夫在一起。也有許多丈夫為了內涵真理發狂,整天不回家,妻子、孩子們看不見爸爸。

   哥林多前書九章十九至廿三節說:「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要多得人。向猶太人,我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沒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沒有律法的人,為要得沒有律法的人;其實我在神面前,不是沒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我們為了主的緣故要更加的謙卑和順服。作神的僕人要夠順服,作人的僕人要夠謙卑,有時候我們變成天之驕子,在一神之下萬人之上,有些人會覺得作神的僕人容易,不容易作人的僕人;因為他高高在上,就看不起所有的人,到處破壞人間的框框,甚至比不信之人的行為更糟糕。除了神以外誰都不服,自己就作了次等神,這種人問題很大,保羅說:「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耶穌說:「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所以,我們不只作神的僕人,也要學習作人的僕人。作個好爸爸、好媽媽服事家人,照顧孩子;作個好信徒服事教會;做個好公民服務社會、國家。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進入人們的框框裡,焉能使人嚐到主恩的滋味,進入內涵的佳美?為了主耶穌的緣故,我們必須「道成肉身」,進入到他們的框框裡,甘心作僕人,甘心受到他們框框的限制,也唯有這樣才能夠由內而外的改變框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