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祢的時刻】                                                                

誰是你身旁的「約伯」?

簡化苦難背後的複雜性,以及合理化自己簡單的信仰邏輯,使約伯的三友口無遮攔的行使言語暴力。他們儼然成為神的護教士,但實則神根本不領情……

劉幸枝

印尼泗水的沙崙玫瑰教會(Mawar Sharon)在2014年12月亞航QZ8501空難中,失去了四十六名會友。如此震驚又令人心痛的消息,再次引發一些基督徒思考關於苦難的問題?

苦難沒有法則,沒有秩序,不長眼睛,不問是非。它顛覆善惡因果的觀念,讓人不解、困惑,甚至叫人憤怒。

聖經中的苦主約伯

聖經中的約伯,已經成為苦難的同義詞。「薏仁」的英文譯名,其中一種譯法是job's tears。為什麼它被翻譯成約伯的眼淚呢?因為它的外表看起來好像是一顆顆的清淚,讓人想到聖經裡頭最苦情的人物——約伯。

根據約伯記第一章的記載,約伯是烏斯地人,詳細的地理位置已不可考。約伯的時代也很難判定,但從他擔任家長祭司的身份看來,他或許是族長時期的近東人物。

約伯記共計四十二章,光是約伯與三個朋友的對話就包含了三回合,共計廿八章。本文所提及的內容,主要是約伯回應三友在第一回合的談話。

約伯遇到苦難,這些苦難包括:兒女因遭逢天災意外死亡、土地財產因人禍遭到剝奪、身體因重創而失去健康、妻子因不能接受樂善好施的丈夫受苦,便鼓勵他離棄信仰了結生命。孑然一身的約伯,當時僅存的人際關係只有三位摯交的友誼。

人若遇見患難,身旁能有朋友陪伴是何等美好的事。可是,我們卻從約伯記中看到,三個朋友自作聰明的想幫約伯找尋他為何經歷苦難的原因,結果原本出於摯交情誼的關顧,最後演變成言語暴力的攻詰,而約伯的泣訴變成三友指控他的把柄。

我們身旁可能都出現過「約伯」,有時我們不曉得如何面對他們痛苦的情緒。或許我們可以從這段經文來學習:什麼是我們在面對「約伯」時,可以避免犯下的錯誤,什麼又是我們在當下能做的事?

說教無法安慰人

伯記十三章一至四節提到:「這一切,我眼都見過;我耳都聽過,而且明白。你們所知道的,我也知道,並非不及你們。我真要對全能者說話;我願與神理論。你們是編造謊言的,都是無用的醫生。」這是約伯在第一回合跟朋友的對話之後的結論。第一位跟他對話的朋友是以利法,他應該是三友當中年紀較長的一位,所以大家先讓老大哥發言。我們都知道經驗老道的人,雖然可以用他過來人的身份幫助人,卻也容易陷入一個盲點,以為靠自己的經驗可以解決對方的問題,偏偏這對約伯並不管用。

以利法勸告約伯的話是:「你素來教導許多的人,又堅固軟弱的手。你的言語曾扶助那將要跌倒的人;你又使軟弱的膝穩固。但現在禍患臨到你,你就昏迷,挨近你,你便驚惶。你的倚靠不是在你敬畏神嗎?你的盼望不是在你行事純正嗎?」(伯四:3-6)以利法是在提醒約伯:「你以前不是幫助很多人嗎?怎麼現在遇到困難就軟弱成這個樣子。你不是應該知道要信靠神、敬畏神嗎?要信靠神,要剛強,知道嗎?加油!」

接著他又說:「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至於我,我必仰望神,把我的事情託付他……。」(伯五:7-8)他開始倚老賣老地提醒約伯:「人生在世一定會遇到患難,就像是爆開的火花掉在人的身上一樣,無人倖免。所以老弟,看看我吧!像我,都懂得把事情交託給祂。」

其實以利法第一輪的發表,是三個朋友當中最溫和的一個。他講得都很有道理,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疑難雜症,信靠神是我們唯一的出路。不過,約伯並不領情。即使以利法的話都有道理,可是對一個在苦難中的人,那彷彿是在指責他:「你沒有信心!你要有榜樣!你不要再沮喪低潮,趕快站起來吧!」

以利法等不急要把還在哀傷期的約伯拉出來,完全不管他需要一段療傷止痛期。以利法講得頭頭是道,卻對遭逢苦難的人毫無益處。也難怪約伯要說:「你們說的我都知道,我甚至懂得不會比你們來得少。」(伯十三:1-2)以利法的問題是缺乏同理心。當一個壓力鍋因為內在的壓力跟痛苦膨脹到極點時,我們能做的不是讓對方繼續當「悶燒鍋」,而是要給它一個噴氣的出口。

約翰福音描寫耶穌面對拉撒路的死,當他看到馬利亞跟馬大為自己的弟弟哀哭,祂也跟著哭。祂沒有說:「別哭啦!待會兒我就叫他復活了。」祂反而允許人在哀慟當中用淚水成為他們情緒的出口,而祂也在旁陪著流淚。耶穌沒有刻意要縮短人的哀傷期,而是讓對方知道:此時此刻,我就在你身邊。

指控反而傷人深

以利戶的教導無法引起約伯的共鳴,但更可怕的是第二個朋友比勒達的指控。他說:「神豈能偏離公平?全能者豈能偏離公義?或者你的兒女得罪了他;他使他們受報應。」(伯八:3-4)約伯已經失去所有的孩子,但比勒達認為那是因果報應——神是公平公義,約伯的兒女死於意外之中,可能是幹了什麼勾當,神讓他們受報應。

這種輔導法真是叫人心碎。正因約伯在孩子生前擔心他們不敬畏神,所以常提醒孩子要自潔。比勒達這番控訴的話,只是讓約伯膽顫心驚。神好像是一個隨時等待抓我們把柄的酷吏,我們稍不留神,馬上就被移交法辦。比勒達的控訴充滿定罪,無法讓人得安息。也難怪約伯要說,我不想跟你們說了,我要找神對質,因為你們都是蒙古大夫,非但無法醫治人,反而讓人受傷更深。

但是約伯的苦難還沒結束,還有最後一位朋友,他叫作瑣法。他以拉抬屬靈權威的層次來恫嚇約伯,說:「惟願神說話;願他開口攻擊你,並將智慧的奧祕指示你;他有諸般的智識。所以當知道神追討你比你罪孽該得的還少。」(伯十一:5-6)瑣法不僅要約伯閉嘴,還威嚇他:你以為你吃悶虧嗎?神已經輕判你了!如果祂真的跟你算總帳,你現在遭遇的只是小case

先前比勒達是假設約伯的孩子犯罪,所以被神懲罰。瑣法乾脆一口咬定是約伯犯罪,他說:「你手裡若有罪孽,就當遠遠地除掉,也不容非義住在你帳棚之中。」(伯十一:14)這些預設立場讓瑣法自以為掌握約伯的問題,三友的陪伴取而代之的是輪番的訓斥跟說教。這可能是我們在教會都曾經看到的情形,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幫助身旁的「約伯」呢?

安靜聆聽是智慧

當約伯接受完朋友們的「輔導」後,他受傷更重了。他說:「惟願你們全然不作聲;這就算為你們的智慧!請你們聽我的辯論,留心聽我口中的分訴。你們要為神說不義的話嗎?為他說詭詐的言語嗎?你們要為神徇情嗎?要為他爭論嗎?他查出你們來,這豈是好嗎?人欺哄人,你們也要照樣欺哄他嗎?你們若暗中徇情,他必要責備你們。他的尊榮豈不叫你們懼怕嗎?他的驚嚇豈不臨到你們嗎?你們以為可記念的箴言是爐灰的箴言;你們以為可靠的堅壘是淤泥的堅壘。」(伯十三:5-12

約伯這番話讓我們看到,即使他承受極重的苦難,卻沒有因此讓他頭腦不清,真理不明。相反的,他要求朋友們:「請你們閉嘴,這還算你們有智慧。現在你們控告完了吧!能不能安靜一點,讓我這個被告當自己的辯護律師,為自己申訴呢?

請問,你們想幫神當辯護律師嗎?祂有授權給你們為祂辯護嗎?神不需要你們幫祂找下台階,祂不需要你們幫祂打贏官司。你們別傻了,神不需要你們幫祂解釋為何苦難臨到我身上。你們若再冒用這個屬靈權威來定罪我,恐怕神要反過來責備你們了!你們言必神,但是你們真的敬畏神嗎?你們以為給我的話是金玉良言,但在我看來不過是隨風飄散的灰塵;你們以為給我的忠告是堅固的磐石,其實不過是一堆濫泥巴!」

愛心陪伴勝萬言

原本想扮演約伯「心靈捕手」的三友,最後成了「蒙古大夫」;而他們理直氣壯的護教辭,竟然都是一堆灰燼與濫泥!簡化苦難背後的複雜性,以及合理化自己簡單的信仰邏輯,使約伯的三友口無遮攔的行使言語暴力。他們儼然成為神的護教士,但實則神根本不領情。

傅立德牧師曾在他的著作《神的大能:福音神學》一書中提到:「有一個弟兄,他的太太38歲得癌症去世,留下三個孩子,一個12歲,一個10歲,一個7歲。然後你去關心這個弟兄。

他一直問你:『牧師,神為什麼讓這件事發生?』傅立德牧師說:「你千萬不要告訴他:『哦!那是神的美意,她在天上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她去做,神都會先選最好的人,讓他們早一點上去。』你跟他講一大堆你編出來的理由,可能會給他更大的傷害。」而這正是比勒達跟瑣法做的事。

約伯的三友想當衛道家,保護神的面子,幫神解釋為什麼壞事會臨到好人的身上。所以,他們編出成堆理由,到最後反而傷害約伯更深。

我們多麼容易在遇見別人的苦難時,試圖找到「自圓其說」的解答。因為按著人性,我們都渴望知道「答案」。這使一些對信仰態度認真的基督徒,有時候也會很認真的幫別人的苦難尋找答案,一不小心反而傷害了對方。

當我們告訴喪偶的丈夫:「你的妻子是屬靈模範生,她太棒了,所以神要她早一點上天堂報到。」但年幼的孩子可能因此恨神,覺得神很自私,剝奪他們享受母愛的機會。太急於化解人在苦難中憤怒與痛苦的情緒,有時只是讓我們更語無倫次,失去聆聽陪伴的投入。

        傅立德牧師曾說:「當我們在回應別人提問苦難的議題時,我們可以坦白承認:『我不知道。』甚至你可以說:『我也很難接受。雖然,我們無法解決苦難對你造成的痛苦,但我們願意盡力陪伴你的家庭度過這段辛苦的時光。』有些人可以幫忙這個失去母親的家庭作飯、打掃。或許實質的關心與陪伴遠勝過提供答案。」

從約伯記當中,我們發現即使是熟諳真理的人,也不可能對別人的苦難提供完美的答案。但是,我們可以藉由禱告及陪伴攙扶他們來到神的面前,而不是靠自己大發熱心,為對方提供一套似是而非的解釋。親愛的讀者們,誰是我們身旁的「約伯」呢?求主透過聖經中的約伯現身說法,讓我們知道如何更稱職的作「約伯的朋友」,成為傷心人的心靈捕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