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祢的時刻】

我們還能夠做什麼?

在末後的日子迎見耶穌再來之前,我們還有很多被主託付的事必須去完成——是否謹慎自守、警醒禱告?是否互相款待、不發怨言?是否領受恩賜、忠於所託……

劉幸枝

由聯合報與遠東集團徐元智紀念基金會合辦的「台灣代表字大選」,先由專家學者、名人推薦代表字,再由民眾電話票選。從2009到2013年選出的年度代表字分別是:盼、淡、讚、憂、假,這反應出一些老百姓面對台灣前景,信心每況愈下。2014年以「黑」拔得頭籌,十足反應了許多老百姓鬱悶的心境!

前途黯淡,沒有未來

從「盼」到「黑」,台灣的前景令人堪憂,因為人心、社會愈來愈黑!每逢看到媒體報導,不是腥羶、就是暴力,虛假到處充斥,食品變成「毒品」,名人形像的背後可能是劈腿與謊言!不知你做何感想。如果你覺得這時代已經太沒盼望了,那麼就讓聖經來告訴我們公元一世紀末,使徒彼得所在的時代背景吧!

彼得,一個沒有國家主權的猶太人,受到當時最強大的羅馬帝國統治。他的故鄉在巴勒斯坦(今日以色列)。他敬拜獨一的神,但生來就是二等公民。統治他們的政權是敬拜偶像的羅馬帝國,連皇帝都自恃為神明化身。

公元64年,一位殺妻弑母又娶男人為妻的皇帝尼祿,為了掩飾自己火燒羅馬城的敗行,嫁禍給基督徒。許多基督徒被扔到競技場讓野獸撕裂吞吃;有的則被澆上瀝青當成火把燃燒,照亮尼祿夜間的花園。當時信耶穌的人面對的政治環境非常凶險,恐非今日基督徒所能想像。

尼祿王掌權時期,保羅與彼得這兩位重量級的教會領袖相繼殉道。長達兩百多年的時間,隨著不同政權的更迭,逼迫基督徒的事件時有所聞,慘烈景況並不亞於今日我們從報章媒體看到令人髮指的ISIS殺戮基督徒的惡行敗績。而羅馬帝國縱慾的道德風氣也影響他們統治的區域,女性墮胎家常便飯,男女關係錯亂時有所聞,外加嗜血的鬥獸場娛樂,皆是初世紀教會信徒面臨的處境。

對照今日台灣,我們也面對許多挑戰:國際競爭力下降、政治亂相頻仍、貧富差距嚴重、食安問題層出不窮。許多人充滿怨懟與無奈。身為基督徒的我們,還能夠做什麼呢?

倒數計時,警醒以待

當年置身逼迫與險境中的彼得告訴我們:「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彼前四:7)萬物的結局近了,意指萬事萬物都會來到一個終點,現在已經進入倒數計時階段。使徒行傳第二章記載,當五旬節聖靈大澆灌之際,彼得舉舊約約珥書,神說:「末後的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17節)從教會誕生的一刻,就進入「末世」,神的子民儼然成為末後日子的守望代禱者。

或許有人質疑,距五旬節聖靈大澆灌已快兩千年,這「末後的日子」未免太長了點。但彼得後書三章八至十節早已回答:「親愛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末世的長度超乎人所能預估和推算,因為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但是,主耶穌必定再來!因為祂說:「你們也要預備;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路十二:40)

迎見萬物終局,等候耶穌再來,並非隱居山林、閉門修道;也不是縱慾宴樂、悠遊歲月。彼得前書一至三章中鼓勵基督徒積極面對世界的挑戰,第四章之後也清楚指出有根有基的信仰與彼此相愛的生活,而「謹慎自守、警醒禱告」更是基督徒等候基督再來的積極態度。

「謹慎自守,警醒禱告」意指:要頭腦清醒,專心一致的進入禱告。彼得前書使用這幾個鑰詞多達三次,是新約聖經中引述次數最多的一卷。筆者相信,彼得這番教導來自他當年在客西馬尼園的經歷。當耶穌即將上十字架,黑暗勢力似乎掌權的時刻,門徒因憂愁而昏沉,耶穌就對他們說:「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太廿六:41)

我們從耶穌的提醒來檢視周遭發生的事:當看到所生存的環境不斷發生令人髮指的惡行,我們訴諸什麼?花更多時間看叩應節目嗎?讓一堆罵聲的口水來淹沒我們的理智嗎?還是趕快帶著孩子移民,遠離這個環境呢?

彼得在面對大艱難的時代,告訴信徒:「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五:7-8)今天我們必須認清,仇敵魔鬼化身在顛覆倫理、不公不義、網路媒體當中,成為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我們是那個已經被吞吃掉一半的人嗎?

彼得寫彼得前書時,應該已身在羅馬。他置身風暴中心,面對倫理價值跟他的信仰完全相悖的強勢文化。他提醒信徒,要謹慎自守與警醒的進入禱告,而不是讓自己的情緒跟著這個世代的氛圍起舞。如果我們不滿所生存的世代,能做的並不是被這個世代的聲音左右,而是讓我們的禱告來改變這個世代。

或許你會說:「這怎麼可能?基督要再來、末日要臨近、世界愈來愈糟,所以禱告沒有用。」在彼得的時代,他們一直在預備末日的來臨,沒有放棄禱告,他們愈禱告,頭腦愈清醒,就愈看得清魔鬼發出來的吼叫聲,因而起來拒絕它。

猶記去年基隆市政府計劃成立性專區,基隆地區的聯禱會把這件事發布給許多教會,呼籲大家一起聯署反對,並在禱告中祈求耶穌全然掌權。最後,這計劃無疾而終。

正當台灣的經濟發展遇見瓶頸,國際競爭力相形見絀的同時,自2011年以來,台灣的離婚率卻高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我們在該進步的地方沒有進步,卻在婚姻與家庭崩解的速度上不斷創下記錄,令人難過。然而,許多教會開始正視這些問題,除了禱告守望外,也嘗試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社區婚輔資源,並且推動「家庭日」、「爸爸日」,希望先從基督徒的婚姻及家庭做起,在社會中樹立一個清新的典範。

彼此相愛,互相款待

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不僅倫理價值崩解,道德淪落,也缺乏誠信的榜樣。有些名人前一刻還在振振有辭發表高論,下一刻就被揭發不倫之戀;也有慈善大戶形像原本清新,卻連環被爆出許多不義的內情。也難怪,「誠」在2014台灣年度代表字排行榜中,跌出十名之外,成為當今稀罕的處世品格。

公元一世紀的羅馬帝國,許多政治人物也毫無道德典範可言,有些君王甚至性格變態、喜怒無常。但反世俗之道而行的教會,卻是社會價值觀的形塑者與倫理生活的重建者。

如何在末後的日子預備自己迎見主,不被世界所勝,彼得說:「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 (彼前四:8-9)「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是指彼此相愛在這一切之先;類似的經文在雅各書中也被引用。它不是指一個人用愛心去包容別人犯罪,而是指當教會的信徒願意更多活出彼此相愛時,罪惡的事情就會更多被消弭。

彼得進一步提到:「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為什麼?因為當時旅店並不普遍,在異地投宿有可能遇到被洗劫的危險。所以,信徒出門在外,各地教會的弟兄姊妹要學習款待對方。這是一種時間與金錢的付出,彼得強調不要因此而口出怨言。

當然,也可能包括開放家庭。因為初代教會沒有教堂建築,教會都是從家庭小組中開始。那些開放家庭成為聚會場所的人,要承擔更沉重的服事,他們需要預備飯食,幫忙帶小孩,若沒有彼此幫補,每個人都只想當客人,教會也不可能有後來的發展。

活出彼此相愛與互相款待,讓當時的教會開始在羅馬帝國體制下形成一種新社會。教會的倫理觀與價值觀跟當下世界流行的趨勢不同,結果這個起初微小的團體,竟然成為翻轉羅馬帝國社會的清新力量。

初代教會的繁衍從來沒有因為提供優良的聚會環境跟排場而使慕道友的信徒比例增加,相反的是在條件不良、又面臨逼迫的環境中聚會,反而活出彼此幫補,互相款待的精神,因而吸引許多人來認識主。他們是捨己型的教會與榮神益人的基督徒。

公元二世紀的雅典基督教作家亞里斯底德(Aristides),曾寫一封為基督徒辯屈的信件給當時的羅馬皇帝哈德連(Hadrian),說道:「他們(基督徒)友好、善良、謙虛、真誠。他們彼此相愛,不輕視寡婦,保護孤兒。那些給予很多的人沒有任何抱怨……。當一個窮人去世時,如果他們知道了這件事,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奉獻,為他辦理喪事……。當一個奴隸或乞丐需要幫助時,他們會禁食兩三天,並把原本為自己準備的食物轉送給他們。」

古時生活條件並不好,反而培育了信徒在受苦中彼此幫補,珍惜在一起的時光,而今生活條件比較好了,反而助長我們的低容忍度。

我們選擇教會,可能訴求的是教會的門面、硬體的設備、牧師的名氣、聚會的人數。信眾一旦將教會視為各取所需的屬靈超商,卻缺乏彼此團契的磨合、接納包容的操練、服事他人的謙卑,那麼我們只是尋找宗教寄託,而不是經歷到「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二:20)當然,就更不用說可以效法基督,活出捨己的生命了。

領受恩賜,忠於所託

顛覆世界的力量往往不是在安逸中產生,而是從十字架的捨己中開始。因此,我們如何回應末世,預備自己?彼得提到:「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若有講道的,要按著神的聖言講;若有服事人的,要按著神所賜的力量服事,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原來榮耀、權能都是他的,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彼前四:10-12)

「恩賜」是指從聖靈而來的恩典。以弗所書四章八節說:「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我們經歷了聖靈的工作,才會認信耶穌是主。凡經歷聖經重生之恩的人,也會從主領受「恩賜」,有份於教會的建造。我們能做的就是將取之於神的恩賜,用之於教會;耶穌為我們捨己,我們也為教會的弟兄姊妹們捨己。恩賜使用的目的,是要建立基督的身體,讓身體漸長,也在愛中建立自己(參弗四:12、16)。

如同擅長不同樂器的團員都盡心竭力發揮所長,卻又在合作無間當中呈現出堂皇富麗的交響曲。耶穌是樂團的指揮,眾聖徒連於元首基督,藉由聖靈引導每個人發揮恩賜,盡忠職守,使神的名得到榮耀。

彼得前書四章十至十二節提到的恩賜可分兩類:第一類是教導的恩賜。擁有這類恩賜的人,在教導或講道上會有權柄跟能力。這是服事聖言的恩賜,因此教導的人要忠於聖經,在教導的操練上不斷地提昇與進深,成為神潔淨的出口,忠心的傳講聖經。

第二類是服事人的恩賜。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七至八節引述了執事(指慈惠行動)、施捨、治理、憐憫等各類與服事人相關的恩賜。其中,專一、殷勤與甘心都是事奉的基本態度。

恩賜的使用是階段性,只有在末世期間,以及我們存在的世間。一旦耶穌再來,新天新地降臨,除了持續敬拜神之外,不需要再有講道或教導恩賜的人,也不需要有施捨和從事慈惠事工的人。簡言之,我們能充份發揮恩賜的機會只在今生!

也難怪,馬太福音廿五章中,耶穌曾以銀子來比喻恩賜(才幹)。神賜下百般恩賜給祂的兒女,將來也要按著我們是否忠於所託來審問我們。原來,在末後的日子迎見耶穌再來之前,我們還有很多被主託付的事必須去完成——是否謹慎自守、警醒禱告?是否互相款待、不發怨言?是否領受恩賜、忠於所託呢?求主恩待,使我們能作世上的光,也引導那失去盼望的人來就近救恩之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