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宣挑戰】

宣教士關顧——避靜V.S社交                       

宣教中心或是退修中心提供的各種「避靜」課程、靈修機會或是休閒活動,從教材、節目到陪伴的同工都是以英語為主要溝通語言,對許多非英語系的同工來說,這些服務再好仍然是「跨文化」……

今宣

                飛機起飛前,空服員總是會教導乘客如何正確使用救生裝置,同時會交代,大人要先安頓好自己才來為幼兒穿戴救生衣。這個簡單的原則,對服事主的人來說也同樣重要;就像聖經所說「愛人如己」,要想對弟兄姐妹提供合適的、有力的幫助,服事的人一定要先把自己照顧好。參與跨文化服事的同工們出門在外,周邊可以找到的資源、協助總是不像在國內那麼方便,更要積極學習照顧自己,以便更堅強地面對各種挑戰以及壓力,可以更有效的服事他人。

        剛剛參與跨文化服事時,有機會住在差會的宣教中心裡,當時許多宣教士在服事的村子裡有個家、在宣教中心裡還有個家。在沒有網路、手機的年代,同工們隔一兩個月就要從沒有自來水、沒有電的村落裡回到中心補給,從日常需要的油、鹽、蠟燭、衛生紙,到翻譯工作需要的紙、筆、文具、解經書,當然還有更重要的——心靈復健。上一期跟大家介紹了有些宣教士靠吃吃喝喝減壓、解鄉愁,今天要跟大家介紹幾個不一樣的宣教士自我關顧或是同儕關顧的方式。

暫離服事  只要安靜

        詩篇十七篇八節:「求你保護我,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將我隱藏在你翅膀的蔭下。」許多宣教同工一家人在交通不便的山區或外島服事,不單單是整個服事地區唯一的外國人,有時還是唯一的外「族」人,同工們不但要提供信仰上的教導,也要供應許多生活智慧上、以及物質上的幫補。有同工形容,在服事的村子裡,只要張開眼睛就有一群人圍在家門口,有可能帶著生病的孩子來求藥品、家裡豢養的動物找不到請求協尋、食物不足請求支援、孩子的學費沒有著落請求補貼、夫妻爭吵請求調解、借貸糾紛請求仲裁……,如果主日聚會、門徒訓練、識字教育、聖經翻譯或是小組查經等事工也在宣教士家中進行,那就更熱鬧了。宣教士的家幾乎成了「公共空間」,廿四小時沒有隱私,個中的壓力及疲憊可見一斑

有同工戲說在村中幾個月,已經把半年、一年要說的話都說完了;因此,一旦出得村來,幾乎無力「社交」,不想開口,所需要的就是安靜休息。夕陽西下時,偶而會看見同工在中心的林間散步,有些同工戴上帽子、壓低帽簷,在小徑上踽踽獨行。就算有其他同工從身邊經過,他們也不會暫停腳步,不但沒有交談,有時連眼神交流都省略了,似乎暫時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有時同工在自家門前的躺椅上或坐或臥,時間彷彿暫時停格,那種不做什麼的恬靜安適,旁觀的人也能感受到那份放鬆。

        平常同工從宣教地回到中心,會受邀在主日晚上分享村中的工作,及個人或事奉團隊的代禱需要,不過如果同工表明就是需要安靜休息,中心也絕對尊重,不會執意要求同工出席任何聚會。有時同工靜悄悄的到中心,之後又靜悄悄的回到村裡。這些同工們在中心裡獲得充分的理解,沒有人會勉強這些正在「復原中」的同工提前與人互動,對這些同工而言,宣教中心好像一個「避靜中心」。同工在這樣的理解與接納的環境裡,真正可以隱藏片時,得到休息。當然,同工如果多次回到中心裡都是疲累到不想說話、不願分享、拒絕社交……,中心裡會有專門的關懷同工前往了解詳情,或是直接到服事的村子裡探訪,免得同工受壓太重,時間久了會出現其他的問題。

狂說母語 拚命社交

        不過,也有同工有完全相反的需要;有些同工一回到宣教中心便積極投身在中心裡的各樣聚會,主日聚會、主日傍晚的分享會、週間的茶會、查經班……,只要可以見到人、說到話的聚會都會出現。中心也會安排接待家庭,邀請剛剛回到中心的同工和不同的家庭共進午餐、晚餐,有些「餐會」可能長達一、兩個禮拜,足以吃遍中心裡的每一家。這些同工的理由是,在村子裡沒有可以用母語交流的同伴,也缺少屬靈上的餵養,非常珍惜回到「尋常世界」的短暫時光,用母語讀聖經、和老友一起查經、分享、禱告……

有時候幾位同工聚集在某人家,一起聆聽家鄉寄來的講道錄音帶,從不同的角度學習聖經,有屬靈的餵養又可以有友情的交流。在網路發達的今天,雖然大家很容易可以找到世界各地精彩的講道、特會實況,但是獨自觀賞和與其他弟兄姐妹一起聆賞,其中的效果和感受還是不同,通常弟兄們比較喜歡像這樣的聚集。

有些姐妹們週間找個晚上輕輕鬆鬆聚在一起,泡一壺花茶或是咖啡,準備一些家常點心,然後「各做各的」女紅!有人繡十字繡,有人鈎桌墊,有人織圍巾……,也有人帶著書本赴會。沒有固定的流程,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主題,累了、倦了就各自回家,有時主人都已經偃旗息鼓,進房休息了,還有幾位姐妹在暖暖的夜燈下繼續編織,享受那種「在一起」的親密感,捨不得離開。

        也有不少同工選擇結伴運動,或是清晨或在傍晚,一起在中心裡快走、跑步、打羽球、網球、桌球、游泳……,運動是個橋樑,讓人在身心放鬆的狀態中說說聊聊,暫時不想說話?就讓身體律動、讓汗水帶走身心的疲憊。

        另外,各式各樣的桌遊也是同工放鬆心情、培養情誼的好方法,只要時間安排得當,選定老少咸宜的桌遊,很適合單身與家庭、大人與孩子一起同樂;要點是一定不能太在意輸贏,否則遊戲到最後傷了感情,那可就得不償失。

場地對象  地利人和

        不過這樣的自我關顧或是同儕關顧有幾個條件:一、場地。對想要安靜休息的同工,要有一個可以放鬆身心的地方。以往交通、通訊不方便,促成了宣教中心的建立,一群有類似服事經驗的同工聚在一起、住在附近,不太需要「話說從頭」就能理解跨文化事奉的各種挑戰,甚至一個眼神交流就能明白個中滋味,讓同工們可以從中得到許多支持與理解。

        由於維持宣教中心所費不貲,管理不易,把許多同工家庭聚集在一處的宣教中心已經愈來愈少。雖然缺少了長期、具體、實質的宣教中心,不過若是能夠提供宣教同工一個友善的、可以彼此理解、相互扶持並且價格合理的場地,例如配置專業輔導員的退修營地,甚至是安靜的度假中心,仍然可以發揮同樣的效果。

        曾經有教會組團到工場探望他們支持的宣教士,除了到現場了解宣教實況之外,還特別為同工在「有星級」的旅館裡訂了房間,讓同工可以有幾天在旅館裡舒舒服服地享用工場裡沒有的浴缸、熱水、燈光、通訊、美食……,同工不需要起早趕晚,也不用負責「訪宣隊」的行程,單單放鬆休息而已。

語言不同 壓力阻礙

        二、對象。對需要社交的同工們,要能提供足夠的、優質的、母語人的聚會。大體說來,不論是在宣教中心或是退修中心提供的各種避靜課程、靈修機會或是休閒活動,從教材、節目到陪伴的同工都是以英語為主要溝通語言,對許多非英語系的同工來說,這些服務再好仍然是「跨文化」。

        曾經有某個差會精心舉辦了婦女退修會,與會的姐妹們大都覺得活動辦得很好,在當中收獲滿滿,還交到不少好朋友。可是當中有位亞洲同工略顯無奈的表示:「別的姐妹放鬆的說說笑笑、大啖美食,可是對我而言,每一場聚會都像英語考試!每餐飯都要全神貫注,才能聽懂同桌的笑話,就連在安靜的靈修、禱告角落,四周圍佈置的經文、默想指引也都是英文,一點也不放鬆,更不要說享受了,以後不想參加了。」

相扶相持 長久服事

        語言真的不僅僅是語言,語言是承載文化及世界觀的工具,有時候即便可以很流利地使用某一種語言,並不代表可以全然理解並深度掌握語言背後的文化意涵。求主打發更多華人參與跨文化的服事,好讓華人同工早日脫離少數民族的行列,可以在跨文化的服事中相互扶持,彼此激勵。靠主恩典,不僅僅照顧福音未得之民,也可以提供同路人更多、更飽滿的支持與理解,讓同工們跨文化服事之路可以走得更穩、走得更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