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微光】

除了熱情,還有什麼?——在泰國教中文的劉淑姬

我帶著熱情來到泰國,以為要洋洋灑灑奉獻己力,卻發現得先冷靜面對自己、改變自己……

劉淑姬口述/採訪戴芯榆 

    圖說一.jpg我出生於一個傳統的客家家庭,家裡從事補教業,十八歲時,我就投入補習班工作,任教近十年,後來跟著哥哥搬到馬來西亞,開始新的補教事業。

第一次認識「海外宣教」的基督徒

    在馬來西亞期間,我跟著教會去了一趟短宣,拜訪當地的KADAZAN族——一個在沙巴KINOROK小村莊的少數民族。他們使用KADAZAN語和馬來語,住在偏遠的深山地區,山路顛簸,房子都是自己打造的木板屋,沒有一般商店、電器設備或先進的科技用品,但是,仍有宣教士在這裡長期委身。

圖說二.jpg當我們一行人在小小的木屋裡敬拜時,我看見他們對上帝單純的感恩和熱情,大受震撼——那時,我想起有一次在教會裡,看見兩位弟兄為了要使用哪一種音響起爭執,不禁疑惑:「真正的信仰核心是什麼?人賺錢是為了什麼?如果人賺得財富是為了讓自己快樂,那麼我們為何這麼不快樂?而KADAZAN族的居民和宣教士,又為何樂於只能滿足基本需求的生活?」我是家中唯一的基督徒,卻從沒想過自己的人生會與跨文化宣教產生交集,這次短宣打開了我的眼界,點燃了我的熱情,也明白「大使命」是我們不能推卸的責任,便開始尋求前往海外宣教的可能。

最大的困難,是自己

    圖說三.jpg為了裝備自己,我到柬埔寨實習半年,也報考了新加坡的神學院,在差會介紹下,一畢業便前往泰國宣教。上帝非常奇妙,使用我教書和中文的專長,讓我能在泰國以華文教師的身份深耕當地,於是,2008年,我到清萊接受職前訓練,隔年轉往曼谷學泰語,準備長期待在泰國教中文,投入大學生工作。

    身為一位宣教士,照理說應該是「給」的那一位,我卻反而覺得自己從學生身上感受到很多愛。他們總是很友善、很貼心,會為我慶生,邀請我到家裡玩,每次放假回家前,還會先來見我一面,怕我一個人孤單。我的學生背景從一般家庭到弱勢生都有,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事和需要,讓我學習傾聽、接納不同的聲音,貼近他們的心,將他們帶到上帝面前。另外,我也在家收留了一個離鄉背井的女學生,和她一起吃飯、一起生活,漸漸更了解泰國文化和當地大學生。

    圖說四.jpg和這些學生相處的時光是幸福的,但在這期間,當然也有很多困難。還沒來泰國之前,我以為大部份的難關會是語言或教學問題,但真正投入宣教後,卻發現最大的困難是改變自己的生命與態度。由於從小家人關係不和,身為老么的我,一直很害怕面對衝突,一遇到人際關係出問題,就是選擇逃避、退縮,而不是積極去瞭解、溝通;但是,在異鄉,和你來往、共事的都是同一群人,也沒有熟悉的地方可以躲起來,我沒有選擇,只能正面迎接挑戰。

2013年,我轉往清邁山上一個名叫「椰子鎮」的小村莊,在當地的幼兒園教中文,碰到很大的瓶頸——鎮上沒有人會說中文,孩子都是泰國人和少數民族,常常不明白我在教什麼。這樣的環境,加上其他泰文老師的幫忙,讓我的泰文程度進步神速,卻又讓我看見自己的問題——原來,因為以前的教課對象大多是大學生,當中也有部分華人,即使講課聽不懂,也能以肢體語言或華人學生翻譯溝通,不知不覺間,養成我依賴的心態。

除了熱情,還有什麼?

   圖說五.jpg 當初,我帶著熱情來到泰國,以為要洋洋灑灑奉獻己力,卻發現得先冷靜面對自己、改變自己。有人說:「你越不想面對的,上帝越要你去面對。」身在前線的宣教士,獨處異鄉、環境多變,從不知道下一刻會出現什麼挑戰,因此,對這句話更心有戚戚焉,但我相信這也是上帝賜下的機會,要塑造我們成為好見證,在眾人面前活出跟隨上帝的榜樣。

    2015年,我們跟著差會的計畫,一行人轉往「椰子鎮」山下的政府組合屋社區,希望在這裡佈道植堂。在這個大部份為中下階層勞工的聚落,共有六百多戶人家和三、四十位孩子,村長非常歡迎我們在民眾中心教中文和英文。現在,我又即將迎向一個未知的階段,但我現在已經明白,除了熱情,更重要的是冷靜重整自己,做一個用自己的生命「活生生宣教」的宣教士。

 

照片提供/劉淑姬

圖一:劉淑姬生日時,學生特地跑到劉淑姬家裡送上蛋糕、為她慶生。

圖二:劉淑姬在清萊的大部份時間,都和當地大學生在一起,大家常常一起出遊。

圖三:在清萊教小學生中文。

圖四:在清萊的中學教中文。

圖五:2013年,劉淑姬轉往清邁椰子鎮的幼兒園教中文,在這個沒人會說中文的小鎮,泰語進步迅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