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宣挑戰】

喬遷之喜 

在海外服事的同工大概都會有不少的搬家經驗,不過宣教同工的搬家,和一般人因為置產而搬新家的情況大不相同……

今宣

        彼得前書二章十一節:「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歷代志上廿九章十五節:我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與我們列祖一樣。我們在世的日子如影兒,不能長存。

喬遷之喜  樂歡騰

       教會緊旁邊的大宅院翻修完畢,原本的大門改裝成漂亮鏤空花樣的自動門,二樓靠近陽台的採光玻璃換成炫目耀眼的彩繪玻璃,從一樓的落地窗望進去,可以看見一人高的中式大花瓶放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白色蕾絲窗簾被復古吊扇吹得搖曳生姿,以當地木材精工雕刻的茶几上還看得到小巧的中式茶具,從屋外堆放的包裝盒、紙箱看來,新居裡應該也多了不少新的家電用品……

前兩天大宅院張燈結彩,圍牆上掛著大紅布條,一個個菱形的紅紙上用毛筆寫著祝賀某某先生喬遷之喜的燙金大字,門上還貼了繁體中文的對聯,猛一看,還以為回到了台灣,看來家主人應該是世居多代的老華僑。

不管是搬新家或是蓋新房,總是令人開心,不少人投注一生心血購置房產,總是竭盡心力採購美麗與實用兼具的傢俱擺設,畢竟尋常百姓的成家美夢一生難得幾回。在海外服事的同工大概都會有不少的搬家經驗,不過宣教同工的搬家,和一般人因為置產而搬新家的情況大不相同,實在是一番另類的風景啊!

 客旅生涯 搬不停

­某個國際學校開學第一天,老師請同學分享各自從哪裡來、住過哪些國家、搬過多少次家……?老師請所有同學起立,並且從一開始慢慢報數,當同學搬家的次數和所報的數目相合時就可以坐下。報數到七、八次的時候,站著的同學已經不到全班的一半,最後只剩下一位宣教士的孩子 ,直等到大家報數報到二十幾……。隨著搬家次數多,孩子們轉學的次數也會多,有時因為搬遷實在太頻繁,只好選擇在家教育。有不少宣教同工因為搬家經驗豐富,自我解嘲,未來或許可以開設搬家公司或是打包公司」。

參與跨文化事奉的同工,大概很少有人會帶著大型的傢俱跋涉到工場,尤其決心參與長期宣教的同工,都已經有故鄉變他鄉,他鄉成故鄉的心理預備,較諸整頓家鄉的房舍,有更多機會需要花心思整理在工場的住處。基於各國政府對外國人置產的規定,同工進工場時絕大部分是租房子,並會優先選擇承租附帶傢俱的房子。既然傢俱是房東預備的,傢俱的形式、品質就沒法苛求了。如果遇到好房東,也許有機會用到堅固耐用的傢俱,如果房東只顧收錢不願服務,只好自求多福,免不了還需要自己添購一些。

成家購物 不同調

因著同工不確定究竟會在那棟屋子裡停留多久,購物的時候頗費思量,偶爾會有非常兩極的購物型態;一種是絕對只買好東西,盡量購買品質非常好、非常堅固的物品,自己用不著時可以用比較好的價格出售。有些東西在宣教同工之間流傳了好多「代」,仍然非常勇壯,就是受惠於只買好東西的原則。後遺症是,不知背後原因的當地商家或許會以為這些「老外」很有錢,多賺一點他們的錢無妨!加上同工剛到工場時當地語言還不夠流暢,被商家欺騙、敲竹槓的事例時有所聞,甚至有人在貨送到家後發現物品有瑕疵,卻無法更換,或是言語不通,有理說不清的痛苦經驗。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影響所及,有的同工只願意跟宣教同工打交道,或是只敢相信其他宣教士推薦的商家,無形中壓縮了在服事地區的生活範圍、交友範圍。有些同工為了深入當地,對受騙、多花錢抱持繳學費的態度,願意花錢買經驗;有時痛苦的受騙經驗讓其他當地人覺得抱歉,反而贏得更多當地人的認同,打開與當地人相處、交心的機會,能夠這樣,過往的損失就不足掛齒了。

另一種購物的想法是:如果每三、四年都需要回國述職一段時間,沒法永遠都承租同樣的房子,好多東西也不可能用太久,導致買東西時的第一考量常常是價格!如果售價不是太高,模樣不是太醜,品質實用、甚至「堪用」就好。同工開玩笑說:椅子坐著不會搖,杯盤裝水不會漏即可!購物的數量則是愈少愈好,如果用一樣東西就可以打發的就絕不用兩件。

曾經有單身同工的主要餐具就是一個大陶杯,既可盛湯又可喝咖啡(想起台灣阿兵哥的大鋼杯),還有人將衣服常年放在皮箱或是紙箱裡,省得買衣櫃、衣櫥,搬家的時候只要闔上箱子就可以走人。這樣簡約過活,在需要離開工場時,不管是把東西賣了或是留給屋主都不會太心痛!時間久了,有些同工自嘲審美觀已如江河日下,不太習慣太精緻的東西。不過偶爾也會發生令人哭笑不得的扼腕狀況,因為家用物品的品質僅僅是堪用的水準,有時撐不到離開那天東西就壞了,同工還得煩惱要不要再買新品?曾經有同工在搬遷之前幾個月需要購買新的棉被、飯鍋、冰箱……,只能慨嘆人算不如天算」!

租屋建房 費思量

如果同工服事的地方比較偏遠,不要說不容易找到附帶傢俱的房舍,有些地方連可供出租的房子都沒有!在許多部落中,大部份村民為了找工作而積極搬到城市居住,誰家有能力、有可能會多建一個房間、甚至是多一幢房子,等著出租給不知何時才會出現的外地人呢?不少同工需要「租地」建屋,一切無中生有。通常在少數民族中服事的同工比較會遇到這樣的狀況,同工要先找到合適的人商量可以在哪裡建房子,這段找地點、找地主的時間有時長得令人發慌,有時則促成同工找到在當地的好朋友。

至於蓋房子的經費呢?當然是宣教士要去募集了!好不容易排除萬難可以開始蓋房子的時候,同工不能只考慮蓋一棟符合自己需要的房子,還要考慮當地人的感受;最好是就地取材,建一棟與當地人差不多的房子,至少要是當地人可以接受的房子。

曾經有同工在工場建了一幢與家鄉形式相仿的小房子,加上圍籬。雖然房子並不是特別大,圍籬也並不是特別高,但是與當地連門都不鎖的文化相較,這幢房子好像一直在說:不要靠近、不要靠近!頗讓同工煩惱了好一陣子!有些同工雖然心中有想要的房子樣式,為了避免誤會,連房子的設計草圖都交給當地人打理,雖然當中需要花很多、很多時間與設計師溝通,不過等房子蓋好以後,不論是誰對房子有意見,都有一位當地人扛著,可以免去不少麻煩。

有時候房子好不容易蓋好了,同工搬進去住了不久,屋主就有各種令人同情的理由要收回房子——老奶奶病了、孩子要結婚了、弟弟(或任何親人)要從城裡搬回來了……要一起住,宣教士的焦慮、無奈可見一斑。

有位同工一家在工場將近二十年,早期不確定會在工場住多久,承租的房舍雖然非常簡陋也不敢裝修,到了第二、第三個任期才陸陸續續整理廚房、添購材質堅固的桌椅,好不容易碗盤可以收納在乾淨的櫥櫃裡,水槽下面的置物櫃加上了小門,他們卻因為家庭的特殊需要得暫離工場,回家鄉述職一年。臨行前,女主人萬分不捨的撫摸著質樸的木頭餐桌,一面訴說著哪一年結婚紀念日添了櫃子,哪一年聖誕節買了桌子……,她的代禱事項是:一年述職結束後,可以再租到這棟房子,能夠跟他們所愛的傢俱團圓」。

終極盼望 永恆居所

這世界並非我們最終的家鄉,在地上不論住多久、住得多好、多差……,有一天都要搬進永恆,或是永生或是永死。不能放心佈置地上的家產或許多少令人有些遺憾,不過,若在地上所做的真的滿足了上帝的心意,每一次的服事無疑是在建構天上的居所。若是知道目前的辛勞將換來永恆中的堅固房產,這樣的投資確實是價值無限,縱使地上沒有美好的傢俱房舍,也當了無遺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