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宣教】

舊約中跨文化的宣教(九)                     

江榮義

第十一篇

以色列民族的集體移民宣教

一. 集體宣教

1. 宣教士的沮喪,在曠野之靈修,神之管教,對付老我

「摩西聽見百姓各在各家的帳棚門口哭號。耶和華的怒氣便大發作,摩西就不喜悅。摩西對耶和華說:『你為何苦待僕人?我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竟把這管理百姓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這百姓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你竟對我說:『把他們抱在懷裡,如養育之父抱吃奶的孩子,直抱到你起誓應許給他們祖宗的地去。』我從哪裡得肉給這百姓吃呢?他們都向我哭號說:『你給我們肉吃吧!』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你這樣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時將我殺了,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民十一:10-15)

「探子中有人論到所窺探之地,向以色列人報惡信,說:『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我們在那裡所看見的人民都身量高大。 我們在那裡看見亞衲族人,就是偉人;他們是偉人的後裔。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民十三:32-33)

2. 集體宣教的優缺點

今天的宣教多半都是單身出去,或是結了婚一家人出去,要不然就是以短宣隊方式。但是在亞伯拉罕的時代,幾乎是整個民族的移民宣教。當以色列百姓在埃及為奴時,神呼喚他們出埃及,要走向應許之地,那可以說是全國性的移民宣教。這種集體的移民宣教,和個別呼召有很大的不同。因為人多口雜,一對夫妻清楚神的呼召,就遵命出去了,相當單純;但是全國百姓要出去宣教,那個問題就相當大了,有些人是有信心的,有些人是很樂意順服的,對前面的道路是樂觀、積極的。

但是另外有一些人,他們是沒有信心的,對前面的道路是悲觀、消極的。當這兩種人在一起時,就會產生相當大的摩擦。有信心的人常聽到神的聲音,對屬靈領袖百依百順;反之,沒有信心的人對神沒有信心,也聽不到神的聲音,充滿了抱怨,對屬靈領袖存著抵擋的態度。

單身和一對夫妻出去宣教,是少數人在整個國家文化當中,並不會因為一兩個人,就讓他們放棄自己的文化,來跟隨你和你所講的道理,因為人多半是少數服從多數。但是當全國集體的宣教團隊來到時,外族人所看見的是整個國家的文化、思想、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不是片段的圖像,而是看見了整體的畫面。就好像拼圖,單單一、兩片拼圖看不出它代表什麼,但是當所有的拼圖都拼好時,就可以看出整個基督教文化的全貌。

「當下,全會眾大聲喧嚷;那夜百姓都哭號。以色列眾人向摩西、亞倫發怨言;全會眾對他們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或是死在這曠野。耶和華為什麼把我們領到那地,使我們倒在刀下呢?我們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擄掠。我們回埃及去豈不好嗎?』 眾人彼此說:『我們不如立一個首領回埃及去吧!』摩西、亞倫就俯伏在以色列全會眾面前。」(民十四:1-5)

3. 宣教工作的幾個階段

1.)興奮時期--美麗的夢想;2.)準備時期;3.)出發時期--準備踏上宣教工場;4.)到達宣教工場;5.)新鮮時期--蜜月期;6.)文化衝擊--遭遇各種的挫折;7.)適應協調時期--從神那裡來的安慰;8.)得心應手時期--爭戰靠主得勝。

宣教士在還未踏上工場時,對於前面的道路有非常美好的夢想,向著將來要去的地方做好一切準備。終於出發踏上宣教工場,他們的心中充滿了盼望,雖然有法老王的逼迫,苦待,仍然大有信心的突破重重難關。當他們過紅海時,好像一群得勝的軍隊,雄赳赳氣昂昂,看見以前曾經苦待、鞭打他們四百多年的埃及追兵,通通淹死在海裡時,擺在他們前面的道路,真是何等光輝燦爛!這是他們宣教的蜜月期,充滿新鮮感,一路走都感受到神的同在和保護。

但是不久,他們開始發現前面有不少的難處;有時候缺水,有時候吃不到新鮮的肉,有時候碰到敵人的攻擊,尤其面對高大如同巨人的亞衲族,十個探子說:「我們在他們面前如同蚱蜢。」他們聽了就大大的沮喪,這是宣教士在宣教工場所面對的文化衝擊。

似乎覺得上當,被摩西和亞倫欺騙了,所以,幾乎全體的百姓都向摩西發怨言,哀哭,甚至要拿石頭把他們打死,無法再相信摩西和亞倫,他們說:「我們不如再選一個首領,帶領我們回埃及去。」文化衝擊嚴重到一個地步,就是打退堂鼓,離開宣教工場,回到原出發地。

所以宣教的道路,是一條信心的道路。靈命不好的人,在宣教工場維持不久。跨文化宣教是一種宣教的知識,知識能夠擴大宣教的視野和心胸,但是知識並不能夠保護宣教士的安危,和搶救靈魂的負擔,唯有美好的靈命才能使人在宣教工場持續下去,帶來神的同在,也才會順服神的旨意,走神的道路,因為我們的生命氣息存留都在乎祂。

二. 相信過去,不相信現在,也不相信未來的宣教士

1. 宣教的列車

 

2. 兩種宣教士,兩種人生觀

有人坐火車喜歡坐在最前面,他的眼睛不斷向前看,看見新東西,新的風景,新的未來,新的希望,他的人生觀是積極的。但是有的人坐火車,喜歡坐在最後面,他們一直在回憶著過去,那座山、那棟房子過去了,越變越小了,那些人看不見了,一切都成為過去,消逝了,光陰一去不再來,他們的人生觀是消極的。

保羅說:「我們要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這是一種宣教的人生觀,主耶穌說:「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人,不配進天國。」羅得的妻子回頭一看就變成鹽柱。我們所當注意的不是回頭看,乃是向著人們所未曾登陸過的心田,揚帆前進。

    有些宣教士在宣教工場時,整天懷念著家鄉。這樣的宣教士,永遠無法成為有果效的宣教士,因為他們可能四年後才再回家鄉,但是每天要面對,活在他們眼前的黑人,是天天都需要被關愛、幫助的。我們要每天用功地學習他們的語言,學習跨文化,學習溝通的方法,學習更加了解他們的需要,這樣才有可能拯救他們的靈魂,贏得萬民歸向基督。唯有勇敢面對現在,才能完成神所託付的大使命。

當一個人總是懷念過去,表示他已經開始不能適應新的環境,以此逃避現實了。

我認識一些宣教士,在還沒有成為宣教士時,對將來成為宣教士滿懷希望,他們不滿目前在教會的事奉,也不喜歡台灣的社會環境,總是幻想有一天成為一個不平凡的宣教士。終於出發,踏向宣教工場。但他到工場時,卻是天天寫信回家,想念家人、兄弟姐妹,想念教會的好朋友們,甚至還常打長途電話,告訴他們自己如何不適應新的環境,跟當地黑人有文化衝突,有環境衛生問題,種種的抱怨,結果是將許多金錢用在寫信和打長途電話上面。一段時間後,他仍無法適應當地的環境和文化,最後只能夠選擇回到家鄉。

宣教士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帶著神給他的使命感,對神的託付有負擔,順服、喜歡神的帶領,欣賞神所賜給他的環境。這樣的人就是先要對神有信心,一個人如果對神有信心,才會對神所賜給他的環境,及出現在他周圍的人有信心。如此,他才會充滿盼望,才會去愛神所給他的環境和他身邊的每一個人。

中國古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又說,「遠水救不了近火」,聖經說,「相近的鄰舍強如遠方的弟兄」(箴廿七:10)。

我也聽說,兩個單身宣教士(或是夫妻)在宣教工場吵架、不愉快時,是很痛苦的,因為找不到可以投訴的對象,找黑人他們聽不懂,找白人老闆,他們的文化、標準和我們不同,所以跨文化的輔導特別困難。如果在本國時都處不好,到宣教工場就更加處不來了。因為在本國有衝突,還可以請教年長的智者,但到國外,尤其是非洲,完全沒有投訴的機會。除非他有非常美好的靈命,可以單獨從神那裡得到安慰和引導。

摩西曾經有四十年曠野屬靈孤單的操練,他懂得如何與神獨處,但是以色列百姓完全不懂,對神沒有信心,遇到困難就怨天尤人,放聲大哭,最後通通倒閉在曠野。

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不改變。世界會變,因為世界不完全;人心會變,因為人心也不完全;耶穌不變,因為祂是至善至真至美。我們若倚靠世界,不會滿意,因為世界沒有真理;我們若依靠人心,沒有安全感,因為人心變化無窮,不可靠,唯獨相信、倚靠耶穌,交託給耶穌,祂最可靠,最真實,穩如錫安山,永不動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