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世界微光】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落腳印度的台灣宣教士S

採訪/戴芯榆

穆索里的這間山中小醫院只有4位專科醫師、35張病床,卻深受附近四個貧民窟居民的信賴我出生在一個客家傳統家庭,爸爸是警察,因工作關係,每兩年就會搬家,所以我從小就一直面臨環境的變動:在淡水出生,又搬到臺東、花蓮和高雄,後來定居花蓮時,我已高中了。

因著長年頻繁遷移、課業落後、交不到朋友,我的自我形象和認同感非常低落,同學看到我悶悶不樂,便邀請我去他的教會。在教會裡,我發現每個人都很接納我,而不是因為我的某些條件才愛我,因此我十七歲時信了主,個性有很大的改變。

「不用那麼急」的人生選項

   醫院發展的社區工作還包括汲水系統十九歲那年,我在青宣大會被呼召,希望能回應上帝給我的感動,去一個從未聽過福音的地方,而爸爸在我就學期間離世,更讓我看到生命的有限,希望自己的一生可以祝福別人。出社會後,主修醫務管理的我進了門諾醫院,工作被肯定,和同事相處愉快,這一切都讓我感到很充實、很有成就感。

工作三年後,我感受到「生命中有一件事還沒完成」、「還沒去到最需要的地方」,於是辭了醫院的工作去讀神學院,接受了宣教訓練、跨文化實習,畢業後回到花蓮擔任全職傳道,一擔任就是三年半——我必須承認,在這期間,跨文化宣教對我來說,似乎一直是個「不用那麼急」的人生選項——直到卅三歲那年,我參加了一場摯友的喪禮。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當地孩子(1)那是我一個非常要好的神學院同學。當初,她去北非的突尼西亞宣教三年,回台時突然發現癌症復發,就辭世了。我在她的追思禮拜上痛哭流涕,但不是為她傷心,因為我知道,她已經完成了一生最重要的目標,而上帝在她的喪禮中問我:「你的同學已經完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為什麼你還在這裡?」這句話彷彿當頭棒喝,讓我從「不用那麼急」的認知中醒來。

   我決定申請差會,重新預備自己去海外宣教,沒想到,一切都順利得不可思議,從下定決心到真正踏上印度,僅花了半年時間,連拿到簽證都非常迅速。我重新回想自己的成長歷程,更覺得一切都在為我來到印度的這一天鋪路——生長在鄉下、常得面對陌生的環境、在宣教士開的醫院服務……上帝彷彿都早已為我預備好了。

學習「被接待」,也是一種服事

   S探訪完村莊的汲水系統,孩子們跑來橋上一一揮手道別當然,挑戰還是很多。搬到印度,光是學習印地語(Hindi),我就花了一年時間。一開始,毫無語言底子的我非常挫折,但很快就學會如何為了生存催逼自己說印地語,到處拜訪鄰居、在街上聊天,即使被嘲笑也無所謂。

   當時,我住在D城市的本土社區,道路建設、衛生條件都不先進,路上常有牛隻行走,居民多是中低階層的勞工,對出身鄉下客家村的我而言,這一切卻很親切。冬天時,一個年輕鄰居女孩聽到我家沒有毯子,她就開心地說:「我可以帶你去買東西,幫你殺價!」原本,我以為只有她會跟我一起去,沒想到,當天我們到了店裡,卻出現一大群鄰居,大家七嘴八舌地幫我挑毯子、討價還價,讓我心裡好溫暖。

   從「先進」的社會移動到這裡,尤其身為一個宣教士,很多人認為我的身份是「給予者」,但當我真正嘗試走進他們心裡的時候,學習的第一件事卻是「被接待」。印度人很好客,給你一杯茶,就等於敞開心門,可以和你天南地北聊天;當他們有機會幫助人的時候,他們也會很開心。某方面來說,「需要」他們就是在「服事」他們,這代表對彼此的接納。

超越國界的愛

   醫院病人候診情形(1)2015年夏天,我得知北印穆索里的一間小醫院需要支援,便前往擔任一個半月的志工。這間英國宣教士建立的醫院,七十六年來,只有四位專科醫師、卅五張病床,卻照顧著周邊四個貧民窟的需要。我從居民口中聽見,他們是多麼信賴這間醫院,甚至甘願翻過山頭、長途跋涉來就醫。每天早上,醫院都有晨禱時間,大家會一一為病人提名禱告,才開始工作。

   這讓我想起曾待過的門諾醫院,最初只是一支美籍醫護人員和宣教士組成的醫療團,開著一台載著醫藥品、罐頭和牛奶等補給品的卡車,到偏遠的原住民部落行醫,後來才正式設立醫院。那時的門諾醫院,和這間小醫院一樣,只有卅五張病床。

   是什麼樣的愛,讓當年那群外籍人士,深入花蓮的高山行醫?又是什麼樣的愛,讓無數宣教士來到印度,只為了那些還沒聽過福音的人?如果不是上帝的愛,我們怎能有勇氣放下自己原先的職位、認知,毅然跨過自己心中的那道國界?如今,我在印度,深刻體會了當初上帝呼喚一群外籍醫生落腳花蓮的心意。

如果,大使命是每個基督徒必定領受的呼召,那麼,今天,上帝在你身上的心意又是什麼呢?

照片提供/S

照片說明:(由上至下)

穆索里的這間山中小醫院只有4位專科醫師、35張病床,卻深受附近四個貧民窟居民的信賴。

醫院發展的社區工作還包括汲水系統。

S探訪完村莊的集水系統,孩子們跑來橋上一一揮手道別。

醫院病人候診情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