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跨宣挑戰】

生活習慣大不同

唯有帶著條件的堅持,才能活出一種信仰生活的態度,而這樣的內涵,才能讓人對於內在的福音想要認識和尊重……

詠寧

我們常說,宣教士在異地生活,既要融入當地的文化民情,也要按著聖經的教導活出好的信徒榜樣,給還不認識耶穌的人作生活上的好見證。道理說起來是既簡單也清楚,但當落實於真實的每日生活中時,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和禱告的地方。

在我住的小鎮上,除了我,還有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服事者,按著自己的感動和能力,一起為這裡的福音打拼。其中有一個來自西方世界的家庭,家裡孩子多,教養得也很好,是鄰舍眼中的好朋友,也是當地信徒的好夥伴。大家喜歡到他們家裡小坐,他們也總是把握機會,從各方面向人談起福音。

隨時可能出現的「小」朋友

隨著他們家的孩子漸漸長大、上了小學,家裡的訪客就更「多元」了。一些學校裡的同學朋友,經常出現在他們家門口,有時候胡亂敲門,有時進了門也不打招呼,逕自拿玩具就玩起來。一次,臨上學之際,幾個明顯年齡較大的小女孩出現在他們家門口,對這個家的女主人說:「我們來接妳女兒上學。」這對夫妻看著這幾個小女孩,又好氣又好笑,說:「我會送我的女兒上學。妳們也快上學吧!」但這個舉動讓他們的女兒不太高興,當場辯說:「為什麼你們一定要送我上學?很多小孩都自己上學,我也要自己上學!跟我的朋友一起上學!」這對夫妻平靜而嚴肅地說:「妳是我們的女兒,就要聽我們的話。哪天妳長大我們覺得妳可以自己上學的時候,我們會讓你自己上學的。」

後來,小女孩的朋友無預警出現在家門口要進來玩兒的次數多了,這位媽媽也是跟女兒平靜而嚴肅地說:「媽媽歡迎妳的朋友來家裡,但是媽媽希望妳的朋友的爸爸或媽媽可以跟我們先說一聲,或者自己陪他們過來,和接他們回家。如果妳朋友的爸爸媽媽不能為他們做到這一點,媽媽就會希望妳不要跟這些朋友來往得那麼密切。」這位媽媽跟女兒說話的時候,正好被一個甫自另外一個地方來訪的女宣教士聽到了,這位女宣教士聽到時很驚訝,但她並沒有當場跟這位母親反映,反而是在另一個場合跟幾位主內的姐妹(包括我)「八卦」:「我真不敢相信她這樣夠資格當宣教士,竟然跟小孩說這種話?!小孩的朋友自己送上門來,不是大好傳福音的機會嗎?竟然叫女兒不要跟這些朋友往來!太不應該了!」幾位姐妹並不知道事情的原委,不曉得怎麼回應,就隨便勸說:「沒有人是完美的,宣教士也不是。妳要為她禱告啊!」

父母的權柄與責任

我知道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宣教士,但我並不認為這是完不完美的問題。我想起小時候,母親對我也有類似的要求。我的母親很清楚地告訴我:「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責任,父母都需要為自己的孩子負起全責,起碼在孩子們成年之前。媽媽歡迎妳的朋友來家裡,也喜歡妳去妳的朋友家玩,但媽媽不是妳朋友的媽媽,妳也不是妳朋友家的小孩,媽媽不能為他們負責任,他們的爸媽也不能為妳負責。所以,妳去哪裡,要爸媽同意才可以;妳去別人家,也要別人的爸媽同意。現在妳要聽話,以後成年了,可以自己作主,爸媽也不會再管這些事了。」

我長大以後,在教會的青少年團契當輔導,我的父母也會要求我無論帶青少年去哪裡,都要讓他們的父母知道,因為孩子的權柄在父母,責任也在父母,在經濟、安全、健康、教育、靈性上都是,這是聖經的教導,上帝也以這樣的方式保護每個家庭。

家庭失衡失能問題多

但在我目前居住的小鎮上的當地人,「家庭觀念」當然沒有這麼強烈了,迫於生計,父母外出工作而把孩子丟給祖父母帶的比比皆是。若祖父母不識字、沒有社會經驗,那麼孩子上學之後,除了吃飯睡覺,根本不會把祖父母當回事,也不會知道要敬重父母。親子問題、青少年問題、婚姻問題,滿坑滿谷,皆是因為家庭失衡失能造成的。

這一對要求女兒朋友的爸媽為自己的孩子負起責任的態度,雖然與此地的民情習慣格格不入,卻是真正體現聖經教導的作法——藉著敬重每一個孩子的家長的權柄,家長們也會被提醒審視自己為人父母的責任。當然,這確實會關起一些與人交流福音的機會,但與其把孩子暴露在可能受到傷害的朋友或環境中,保護自己和別人的孩子,還是要持守的。

使人尊重福音的價值

我看著這位散布八卦的女宣教士,問她:「妳既然對這對父母的作法有意見,要不要直接和他們談談?」「才不要!」

接著,我將母親教導我的告訴她,也將我對這地家庭的了解概況對她分析,然後我說:「這不是人完不完美的問題,我們都知道沒有完美的人,也不該祈求人要完美。這是關於我們要把聖經所教導的生活,在這個地方體現到什麼程度的問題。當然我們可以把家門完全打開,跟隨意進來的任何人傳福音,但事實卻會是,我們這打開的家門會變成當地人眼中理當完全免費的7-11,連帶使得福音的價值也被唾視,我們所能提供的物質價值,在他們眼中會遠遠超過那真正無價的福音。我自己認為,唯有帶著條件的堅持,才能活出一種信仰生活的態度,而這樣的內涵,才能讓人對於內在的福音想要認識和尊重。

這是生活方式的選擇,是分享福音態度的選擇,每個選擇都有利有弊,你能選擇你的,我能選擇我的,各自承擔後果便是。你喜歡打開家門,我覺得很好;但我想要有條件的打開我家,你也不需要覺得不高興,因為各自家庭的責任都是各自在承擔。我們不該在人的背後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衡量他人的作法。我們沒有經歷過人家所經歷的,沒有養過別人的孩子,更沒有替別人的孩子負過責任。尊重當事人的決定,或是當面把心裡的話跟當事人分享,才是聖經的教導,不是嗎?」

福音本土化需智慧

我們這段談話就此打住,因為沒必要繼續議論他人的家務事。但我確實一直注意到宣教士在生活方面的選擇與當地習慣格格不入的其他例子。有些習慣的影響較大,如上述孩子們交朋友的事,有些影響雖然不大,但確實尷尬。比如當地人習慣男女分桌而食:男人一桌、女人和孩子一桌;男人桌上有肉、女人桌上只有菜;男人坐椅子,女人蹲矮凳;男人吃完了飯繼續喝酒聊天、女人餵飽孩子,吃完了趕緊起來收拾……。

因此,當我們邀請當地朋友和我們一起過生日、聖誕節、新年等節日時,他們看著我們不分男女老少全部一起預備、一起吃、一起收拾的「文化」,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自處,等下次他們想邀請我們一起吃飯時,還得刻意「打破傳統」,想辦法讓我們這些來自外地的男女、小孩全都坐上男桌(當地的女性還是自己一桌),免得讓我們「丟臉」。

福音生活的在地與本土化,的確是我們理想中想要達到的目標,然而過程中,卻是永遠需要上帝不間斷賜下的智慧與恩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