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檔案】

李文斯頓:非洲的宣教士‧探險家‧旅行者

  Dr. Ted Moon作/余磊譯

1.jpg數百萬人為他的離世流淚,在廿一響禮炮中,備受尊崇地安葬在英國西敏寺。他的墓誌銘寫著:「在眾人忠誠地扶持下,越過大地與大海,李文斯頓終於安息在此。他是個基督的宣教士、探險家、旅行者、和慈善家。」大衛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 1813-1873)在長達三十年中,永不止息地傳福音給非洲各原住民族,冒險到人煙未至的秘境,並且致力廢止奴隸買賣。

來自非洲的呼召

2.jpg李文斯頓在年紀十四至廿五歲期間,有志前往中國從事醫療宣教,卻因中英鴉片戰爭而中斷,但另一扇門打開,是在他聽見南非歸來的退休宣教士羅伯墨菲特(Robert Moffat)的呼召:「從南北望,大片草原上,千家萬戶的炊煙升起,卻不見宣教士蹤影。」這話打動李文斯頓心坎,幾週之後,他整裝上路了。 

前十年,他以傳統方式在非洲南部開拓據點,辦學教育;但他起初的感動是探險,所以也完成一些十九世紀的探險壯舉。他的目標是打開「宣教士之路——上帝的公路(God's Highway)」,他又稱這1500英里路,要把基督信仰和文明帶進非洲大陸未得之民。

李文斯頓個性不善於與人妥協,使他難於忍受「殖民心態」的宣教士,及其輕視原住民及非洲人的領導。當他說出反對種族歧視,在南非的白人試圖驅離他,火燒他的據點,偷竊他的動物。

以探險來服事上帝

他跟「倫敦宣教士協會」也有問題,他們認為他的探險背離宣教工作。但終其一生,李文斯頓始終認為自己基本上是宣教士,以探險來服事上帝,以及反對不公不義的奴隸買賣。

雖然受到白人區隔,原住民卻喜歡他的平易近人、關懷、求知的好奇心,甚至期望他溝通部落間的和平,因他以尊重與各人相處。

史無前例的,他花了三年從大西洋橫跨到印度洋,行經1700英里的尚比西河(Zambezi River),發現了維多利亞大瀑布;但此河帶來的不幸是把葡萄牙殖民地的安哥拉和莫三鼻克境內的奴隸運到巴西,再轉手賣到古巴和美國。

 雖然李文斯頓花很多時間在航行,但從未放棄分享耶穌的好消息(God News of Jesus),他所結的果子不多,但為未來的宣教士撒種。另一個企圖心是他想切斷奴隸買賣,他相信藉著「基督信仰,商業來往」可以取而代之。

3.png1856年,短暫英雄式的回到英國,獲得政府支持,試航1000英里的尚比西河,發現其不可行,任務失敗。一年後,再獲「皇家地理協會」和富有友人們的支持返非。有傳記作家說:「他不會單純只為成為地理學家前往尼羅河探源,其動機是為暴露奴隸買賣的惡行,更重要的是,他要看看有無可能因此證明有關猶太教和基督教歷史的真實性。」

有兩年時間,李文斯頓人間蒸發,未聞隻字片語。後來,他說:「我病得很重,無法提筆;但仍可閱讀,把聖經讀了四遍。」他的消失反而引起大眾好奇。

1871年,美國探險家記者亨利史丹尼終於尋獲李文斯頓,消息傳遍英美兩地。兩人同行四個月,史丹尼寫道:「一點一滴的,我看見他的敬虔、溫和、熱心、和真誠,我改變自己相信基督,雖然他不曾要我這麼做。」

死後心臟埋在非洲土地上

4.jpg與史丹尼分別後一年多,李文斯頓的僕人發現他跪在床前,平靜離世。原住民敬愛這位「捨棄一切,跟從耶穌」的長者,把他的心臟埋在他所愛的非洲土地上的一棵樹下,把身體以木乃伊式的乾燥處理,搬運1500英里到海邊,再運回英國安葬。

無疑的,李文斯頓在十九世紀的宣教作為,超過其他宣教士。他完全嗎?不;他熱情嗎?是的。在耶穌基督圈中的羊之外,還有別的羊,為此李文斯頓把他的一生奉獻給了非洲和她的子民。

  圖說:李文斯頓沉思而堅毅的神情、大英百科李文斯頓探險地圖、 李文斯頓在西敏寺的墓誌銘、維多利亞瀑布區的李文斯頓紀念雕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