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光中

隧道的盡頭是希望

劉幸枝

1486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斯帶領探險隊從里斯本出發,想要尋找一條海道通往東方的印度,當船隊航行到大西洋和印度洋交界時,海面狂風大作,把整艘船推到了一個岬角,之後,他便將此取名為「風暴角」(Cape of Storms)。

不久,又有一位探險家帶領船隊經過這裡,同樣經歷風暴,但他勇往直前終於從大西洋進入印度洋,帶回了東方許多的珍奇物品,黃金和絲綢。葡萄牙王於是將「風暴角」改名為「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

當時,每個航海經商的人都必須經過這裡,他們知道雖然會有風暴,但經過之後帶來的祝福是美好的。只是那些遇到風暴便放棄航行的人,可能就無法體會為什麼此處叫「好望角」了。

風暴幫助我們重新導航

在《月光下的十字架》這本書第五章靈魂的傷口中提到:「那些我們認為擾人的暴風雨,通常是重新導航船隻的陣風,讓我們能駛進重要的港口。如果只有宜人的航行過程,那樣我們是絕對到不了這些港口的。」耶利米書廿九章十至十四節便是這樣的提醒。這是先知耶利米在領受上帝的啟示後,寫給被擄到巴比倫的南國猶大人的一封信。

公元前六世紀,新巴倫帝國在亞洲崛起,當時的君王尼布甲尼撒,就是現金被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空中花園的興建者。尼布甲尼撒南征北討,打敗許多國家。他們兩次攻打南國猶大,第一次擄走一些人,第二次,不僅擄走了國中精英和工匠,也將國王約雅斤和太后一起擄走。

中國歷史上,宋朝的徽宗、欽宗皇帝被俘擄,史稱「靖康之恥」。岳飛《滿江紅》就是描述當時這種喪權辱國的憤慨。舊約歷史書就描述了與此相似的光景。當時國家綱紀廢弛,社會不公不義,枉顧上帝差派先知帶來的警告,最後成為列強爭鬥中的禁臠,國家門戶大開,敵軍長驅直入,以致於面臨被擄亡國的命運。即或如此,君王、政治與宗教領袖、百姓也依然悖逆不悔改。

被擄到異邦的人渴想回到故鄉。此時有一批假先知出現,講說一些催眠人心的假預言,例如:「很快地,國王和太后將被釋放,帶著你們歸回故土。」讓那些被擄到異邦的人無心開展新生活,一心只想趕快回到故鄉。

上帝賜下平安的計劃

此時耶利米寫信告訴他們,讓他們知道被擄到巴比倫,是上帝命定計劃中的一部份,也是上帝的審判;是因為他們的悖逆。雖然七十年不會很快結束,但隧道的盡頭是希望。

他們要在巴比倫落地生根(耶廿九:5-10)。只要他們願意學習順服在上帝的主權和心意當中,上帝會使他們在接下來的歲月中得平安。因為上帝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他們末後有指望(耶廿九:11)。

我和先生曾經一起走訪,被列為台灣卅六秘境之一的太魯閣白楊步道。走這條步道前,當地人告訴我們,必須戴安全帽、拿手電筒、撐雨傘;因為在看到別有洞天的美景之前,必須先穿越又深又黑又溼,甚至可能有毒蛇和落石的隧道。雖然有的隧道很長,但仍然可以看到盡頭的一個光點,這讓人感到心安,知道有出路,而走到盡頭後,則是美麗的風光。

十一節提到的「意念」,又可譯為「計劃」或「安排」。也就是,上帝的計劃是帶來平安,要叫人走到盡頭時看到希望。簡單來說,耶利米要求百姓接受上帝的安排,耐性等候祂,不要想透過假先知的預言來欺騙自己,迴避上帝的管教。

亡國和被擄七十年是必然的刑罰,但是上帝不要人活在痛苦和創傷之中,而是學習珍惜當下祂所賜的恩典,在異鄉展開新生活,上帝樂於在其中賜下祂同在的平安。

上帝仍然掌權作王

之前重讀保羅班德醫生的名著《疼痛》。班德的父母是印度可利山區一個偏遠地方的宣教士,幼年時,他跟姐姐在這個有巫師作法下毒,充滿瘴癘之氣的地方生活。他看到父母如何見證基督,並且照顧麻瘋病人。只是,年幼的班德看到他們殘缺的容顏和肢體,心中產生排斥和恐懼。

九歲時班德返回英國唸書,十五歲那年父親死於毒性痢疾。母親從印度發了一封電報,上面寫著:「上帝仍然掌權作王。」

經歷喪夫之慟的母親不僅繼續在可利山區傳福音,她還勸班德投入福音醫療事奉,重返印度繼承父志。成年後的班德一直抗拒此呼召,但因為追憶父親,報名參加了印度短宣。就在事前接受短期醫療的裝備中,他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醫學,日後成為傑出優秀的外科醫生與印度宣教士。而受惠於他的專業事奉,並領受福音、重建人生的族群,正是他當年避之唯恐不及的痲瘋病人!

失去父親的班德完全無法預料,母親當時那封「上帝仍然掌權作王」的電報,多年後讓他穿越隧道,看見上帝賜下的亮光,進入延續父親職志的榮景之中。《月光下的十字架》的作者荷西牧師(Rev. Jose Luis Navajo)曾說:「上帝的雙手會讓靈魂的殘骸轉變為藝術品。當祂顯現時,祂會堅定地抓住我們生命的舵,指示我們的船隻前往一個安全的港灣。」那麼風暴角就會成為好望角,隧道的盡頭就會看見希望。

上帝保證尋祂的必尋見

通常,當人身陷風暴與幽暗隧道時,會感到驚惶害怕。上帝透過耶利米安慰被擄的百姓:「那時,你們要呼求我,向我禱告,而我要回答你們。你們找我,一定找得到;你們若一心追尋我,我保證讓你們找到。我要讓你們還鄉重整家園。我要從放逐你們去的各國各地把你們集合起來,帶你們回到你們被擄離開的故土。我——上主這樣宣佈了。」(耶廿九:12-14,現中修訂版)

耶利米時代的南國猶大人,一直都在重蹈覆轍,不順服上帝。每次遇到危機,都尋求外力解決困難,忘記先回到上帝的面前察驗自己的行為,尋求祂的幫助。

當時為抵抗亞蘭和北國以色列聯軍,先求助於亞述,等到北國以色列被消滅,亞述就成為他們的敵人。為了抵抗亞述,他們求助於巴比倫,而亞述亡國後,巴比倫轉而攻打南國。為了抵擋巴比倫,他們又去巴結埃及,結果不但埃及法老殺死約西亞王,也擄走繼任者約哈斯王。他們寧可求助外邦的強敵,卻不肯順服、等候上帝的帶領。

現今的世代依然,活在困難當中的人,一心切望磨難趕快結束,將焦點放在苦難消失上,而不是堅心倚賴主的引導。在廿九章十二至十四節當中,一再出現「呼求」、「禱告」、「渴慕尋求」、「全心尋找」。這是上帝要祂的百姓在患難中操練的屬靈功課。

詩篇九十一篇十四至十五節,神應許說:因為他專心愛我,我就要搭救他;因為他知道我的名,我要把他安置在高處。他若求告我,我就應允他;他在急難中,我要與他同在;我要搭救他,使他尊貴。」荷西牧師曾說:「我們太常在暴風雨途中絕望和放棄,而我們應該做的唯一一件事,是相信和等待。暴風雨終會過去,然後我們會發現,那些令我們膽戰心驚的驚濤駭浪,事實上是能幫助我們轉換航道,讓我們能導向正確港口靠岸的海浪。」

苦難往往是祝福的管道
聖經中還有一個例子。當年約瑟因受寵,被嫉妒的兄弟們賣到異邦,成為埃及護衛長家的家奴。又因一表人才,遭到女主人色誘不成,栽贓下獄。約瑟的處境每況愈下,但聖經總是重覆提到上帝與他同在。
當他為酒政和膳長解夢,事情果真如他所預料的發生後,他沒有因此被紀念,反而在獄中被遺忘。直到上帝安排的時候滿足,酒政想起了約瑟,將他引薦給法老,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
當年出賣他的兄弟因饑荒前往埃及買糧,最後與他相認,他們非常恐懼約瑟會在父親過世後趁機報復他們。約瑟洞悉哥哥們的害怕,便告訴他們:「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五十:20)在此,「上帝的意思」可譯為「謀算」或「安排」,與耶利米書廿九章十節「神的意念」是同一個字詞。約瑟的意思是:「你們本來想害我,但是上帝將你們加在我身上的苦難轉化為祝福,使我當年的遭遇成就今天的榮景,得以保全許多人的生命。」
我有一個學生在獻身前擔任企業主管,因為他有一個天生半腦巨大畸型的罕見疾病的孩子,因此決定打造友善職場,僱用了十多位身障職員,並成立了輪椅生產線。我也認識一位美麗的姐妹,就讀神學院前夕發現乳癌。她沒有因此埋怨上帝,反而透過生病治療的機會在醫院探訪,為病人禱告。
人生中可能會經過一些黑暗的隧道,我們不禁會問:「到底還要多久?有沒有不需要走這條隧道,又可以看到人生美景的捷徑?」從耶利米書廿九章十至十四節的經文中,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禱告的動機和內容:「主啊,如果祢定意我非得走這條隧道,才能看到祢為我預備的美善,那麼我懇求祢讓我要有順服祢旨意,並且堅心倚賴祢的心。讓我可以忍耐到底,等候祢的引導。」正如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不要照我的意思,乃要照祢的意思」。因為上帝安排的計劃是平安的計劃,不是邪惡的計劃,要叫我們在隧道的盡頭看見希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