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彩見證】

活在神的計畫中——陳至敏的生命故事

採訪/李鴻志

于陳至敏.jpg如果至愛的人,有一天突然不告而別,那是何等令人傷心的事。

于滋宏牧師十年前去爬玉山,不慎被強風吹落,隕身山谷。這十年來,陳至敏思念丈夫之心,不亞於等候主再來。她感慨地說:「沒有道別,有誰能知道呢?不知有多少次佇立在空巷的盡頭,只有潰堤的淚水,在路燈的光影下,晶瑩剔透地穿成串串思念的珠鍊,又該如何珍藏、疼惜!」

至敏是第一代基督徒,她的信仰啟蒙可以追溯到讀高中時。那時她深受存在主義影響,因此讀了許多尼采、迪卡爾、卡繆的書。由於不知道生命為何而存在,她也成了拒絕聯考的人。雖然在校成績不差,但最後跟姐姐一樣,去讀關渡基督書院。

放下熱愛的文字工作

當時至敏非常不喜歡基督徒,但她的學姐帶領她,邀她一起讀經、禱告,才慢慢發現聖經裡真有什麼,引發她想繼續去認識上帝。後來,至敏參與了學校的平地工作隊,週末參與附近教會,及在八里的米倉鄉召聚小學生,開野外主日學。這樣經過半年之後,那一年的暑假,她受洗歸主了。

至敏的文筆非常好,二年級時開始與同學創辦學校的校刊,也是畢業年鑑(Year Book)的主編。她熱愛文字工作。畢業後,留校當了一年助教,但不久就被挖角到「中國主日學」,擔任編輯一職,翻譯當年道光出版的青少年級教材。

後來,她自覺神學裝備不足,便去報考神學院。那一年學生會的伙委就是于滋宏牧師,他請學妹至敏來幫他,沒想到這一幫就是一輩子。

進學校前,至敏本來是希望裝備好,再回去繼續做文字工作,沒想到卻作了師母,跟于牧師去牧會了。

于牧師是韓國華僑,畢業後受邀到韓國仁川去牧會。那時,至敏不適應那裡的環境,加上懷孕,所以第一年結束後,他們就返回台灣。後來,得知中華民國台灣基督教信義會要開拓都市社區教會,他們便投身其間。他們與一對芬蘭宣教士夫婦,一起選擇內湖,開始認真地做開荒佈道的工作。那時的內湖還很荒涼,他們算是第十五間教會,現在內湖約有五十五間上下的教會了。

社區工作幫助婦女

在教會裡,他們從社區工作開始,至敏教導兒童及青少年英文,也和基督教女青年會合作,開辦婦女成長班。這樣教會的主日學或青少年團契,不怕沒有學生。記得有個視障的孩子曾想學英文,但沒有一個地方要收她,家長問至敏願不願收?她當然不介意,反而有這孩子在當中,更能刺激其他孩子的學習。

在社區中,至敏開了四十八堂、六個單元的課程,來幫助社區的婦女。她把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融入基督教的思想,讓她們能潛移默化受影響。記得有一課探討到「夫妻溝通的議題」。其中有位婦女跟丈夫不講話已兩週了,但至敏教導她們要饒恕、要和好,這聲音一直縈繞她耳中,最後主動去向丈夫和好。從前,這些婦女是自己來學習,現在都升格作了祖母,也帶著孫子們一起來參與教會的活動。

一去 再也回不來

來內湖開荒佈道,最親密的戰友就是夫妻。于滋宏牧師是至敏最好的屬靈同伴,他總是希望把教會帶起來,所以到處去學習。他也最喜歡爬山,因為爬山時,他可以默想、禱告、並計畫未來的事工。每次爬山回來,他都有極大的滿足,若在途中找到講道的題材,更令他快樂。

二○○七年二月五日晚上,于牧師帶著要遠足的心情,往玉山的方向開車前去。臨別時,至敏問他:「高速公路回數票帶了嗎?」當時,好像有一種深邃不捨的心,讓于牧師凝視了至敏一會兒,才離去。

那一天台北還下著雨,卻是玉山賞雪的好季節。在離攻頂還有兩百公尺時,因風甚大,于牧師被吹落谷底。當噩耗傳來,至敏一時承受不住;因為平時大小事都有丈夫一肩扛,現在丈夫走了,她要去找誰幫忙呢?幸好女兒與總會的牧師陪伴她,一起去當地,才把事情一一處理完畢。

那次,于牧師原本要去釜山,參加當地舉辦的雙翼門徒訓練課程,但因為已答應攀登玉山了。他說:「回來之後,一定參加下一期的訓練。」沒想到,這一去,就再也回不來了。

撒種耕耘 不問收穫

牧會不是至敏的專長,她樂於作師母、作文字工作,如今卻要勉強自己承擔丈夫的責任,獨立牧會,對她而言確實不容易。

這十年來,至敏知道不能做所有的事,只能做自己擅長的。她回到起初的感動,從社區出發,去作一個陪伴社區成長的師母。她曾形容自己就像在山上撒種的農夫,不知道這些樹苗何時會長成大樹。她雖無法知道,卻一直專心去撒種。

在三十四年的牧會生涯中,最好的同工離開了,宣教士結束任期也走了,唯一自始至終還在的就是至敏。她還有兩年多就要退休了。退休後,她計畫重返文字工作,藉著她的筆繼續服事神。

于牧師十週年忌日時,至敏印製了《這些年,沒有你的日子》的試讀本。那是她懷念丈夫的一本記念冊。因為牧會工作太瑣碎了,她只寫完八篇,盼望退休時能集結成一本書,藉此幫助像她一樣失去親人的朋友們,走出傷痛、悲哀,堅強地活出生命的美好,這也是至敏心中最想做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