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跨宣挑戰】

宣教,還是慈惠?

原來長輩的家屬僅是希望得到宣教士一個人的錢,但後來卻得到了整個群體的代禱與支持;群體也因著這樣的經驗,更加知道如何彼此相顧和表達關愛……

詠寧

從有宣教以來,慈惠事工就一直是非常重要、也是主要的體現方式——藉著教育、醫療、經濟等各層面的改善與發展,儘量地將天父的旨意,也就是天國,行在地上。

宣教事工若能及早地從人生命與生活的各層面來體現福音的內涵與實存,那麼未信之民就更能夠對於福音所關心的,和所能夠改變的範疇,有具體和貼切的認識,不會僅將宣教士或宣教事工視為由外界帶進來的實質利益,或是將福音信仰與以賄賂神明為本質的傳統信仰劃上等號。

共同參與 更顯神恩

因此,在未信之民當中發展慈惠事工時,非常重要的原則是:和當地人一起發展事工,而不是僅以外來的資金和力量來發展。也就是只發展當地人認為需要和願意一起投入的事情。只有在沒有外援介入就不可能發展的情況下,才適當引入外界的資源。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避免宣教士僅是為了實現自我人生抱負的緣故,「綁架」慈惠事工,也可以避免未信之民將福音視為單純帶來利益資源的媒介。並在發展的伊始,就與當地人共同付上他們願意付的代價,當地族群自然會將事工的發展與成果視為自己的心血與願望,也願意將事工傳遞給其他的信徒。

如此行,無法達到立竿見影之成果,所需耗費的時間與溝通成本,也比單純外援投資的慈惠事工多。試想,用籌募的資金在未信之民當中興建學校、醫院、孤兒院,並號召外籍教師和醫師成為宣教士,到當地服務比較容易;還是與當地社群溝通、討論、制訂發展方向後,再逐步共同建立學校、醫院和孤兒院等,且邊嘗試邊修正,哪個比較「容易」?也帶給未信之民長遠的祝福呢?尤其,當意欲發展慈惠事工的外來信徒們,在教育、技術、事務訓練上,比當地族群有較高的能力與經驗時。然而,正因如此,上帝的帶領與恩典,更能顯明在當地人民的願意付出,與宣教士的等候和謙卑上。

在我所居住和服事的地區,居民普遍都不富有,政府在此設立的學校和醫院等,雖然品質都有待加強,但也成為當地的祝福。宣教士們在這裡的工作,主要還是帶人信主、建立教會、牧養信徒。當地人在生命上,仍受到傳統泛靈信仰的綑綁,也因貧窮無知,導致生活困頓,引發疾病。宣教士們經常需要在信徒們的疾病、貧窮,甚至污鬼附身等問題上,快速做出判斷,並決定如何出手相助。僅以下列兩個見證來說明,在群體中體現福音力量所帶來的祝福。

彼此相顧 表達關愛

有一次,一位信主的長輩生病。本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病,但因年邁,小病也造成了不小的醫療與住院費用,實在不是貧寒農家所能負擔的。家屬來見宣教士,希望能夠得到幫助。對於背後有穩定支持的宣教士來說,這筆醫療費用就算全數負擔,也不會造成經濟壓力。但他認為,最適合幫助這個家庭的方式,是鼓勵長輩的親族和信主的肢體來共同承擔。於是,宣教士在很短的時間內拜訪了很多人,許多不知道長輩生病的親戚與肢體,都因著想要表達關愛,各自拿出了一點點,這筆醫療費用就在大家的共同投入中很快達成了目標。

原來長輩的家屬僅是希望得到宣教士一個人的錢,但後來卻得到了整個群體的代禱與支持;群體也因著這樣的經驗,更加知道如何彼此相顧和表達關愛。

這見證提醒我們,宣教士若僅是看著自己的錢包以及背後的支持資源,抱著「能做(給)多少就做(給)多少」的態度,很可能到後來只是一場空。試想,今天會有人生病需要醫藥費、明天可能有人上學要買自行車、後天還會有人出了意外不能工作……。拿錢解決問題或成為祝福,說穿了只不過是迴避問題的自我安慰,毫無意義的緣木求魚;更有甚者,若是宣教士自己「認定」某人有經濟上的需要而「主動」出手相助,即使是出於好意,長久下來,也不會有好的結果。唯有在群體中傳遞以福音為本質的價值觀,將人們的心思意念引導到合神心意的方向,才可能為群體帶來長久的祝福。

開發產業 製造工作機會

一個宣教團隊計畫在某個少數民族聚落發展社區與教育事工。由於貧困,當地的年輕人幾乎都在外地工作,結婚生子後,再把孩子帶回聚落給長輩撫養,產生許多隔代教養、城鄉觀念差距、以及學齡孩子學習成就低下的問題。宣教團隊認為,如果能夠在聚落中發展一些產業,讓聚落的年輕人(尤其是年輕的女子,即年幼孩子們的母親)可以不用出外工作,應當可以有效改善家庭的親子關係及孩子的學習問題。

團隊也留意到,聚落中至少有有機農業、畜牧,以及刺繡手工藝等可以發展,但初步溝通的結果並不理想,因為他們不善於思考籌劃,也認為宣教士們有錢,只想把農產和刺繡高價賣給宣教士。更有人說,既然宣教士都是基督徒,那麼就叫其他地方的基督徒也來買就好了,真是連找銷路的事都省了。

經過長時間的溝通以及幾次到外地的觀摩之後,才讓他們了解,只有有競爭力的優良產品,才能打開通路、創造利潤;再者,沒有任何人理當為別人買單,基督徒亦然。團隊可以做的是,與他們一起合作,共同研發提高產品的水準、並創造多樣的銷路管道,而前提是,他們要勇敢地留在聚落與團隊一起辛勤工作。

結出健康的福音果子

大約過了五年,刺繡手工藝的產銷才逐漸穩定下來。由於這些勞工正是聚落中的年輕女子,因此,有許多幼兒的母親從以前離鄉背井、一年才能回家看孩子幾天的情況,到天天住在家裡、穩定上下班、給孩子做飯、陪孩子讀書。她們驚喜發現,孩子愈來愈聽話,學校的成績和人緣愈來愈好,也更體會到,為人父母的責任與陪伴孩子成長的重要。而這一切的基石都在於付出心力,認真的經營和努力的工作。

有了這些認知之後,聚落對於基督徒和福音的認識,也就更加全面和實際了。他們願意認真地聆聽和思考上帝的話語,相信上帝話語的能力以及對他們生命的意義。對團隊來說,得到這些成果雖然耗盡心力,費時甚久,但他們知道這樣的果子是健康的,不會輕易因為利益或其他的脅迫而離棄上帝。

主耶穌吩咐我們要去使萬民作祂的門徒,這不像傳講福音、召聚眾人聚會那麼單純。一個人要從未信,直到於生活的各層面都能以討上帝喜悅的方式活著,是一條漫長的路,需要主的工人許多的預備、付出、等候,與禱告。祈願投入宣教事工的教會與信徒,都能有所預備,以和未信之民一起同工、同奔天路的心,謙卑地耕耘彼此的屬靈生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