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行在光中

愛使我們LINE在一起

你們該效法神,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也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了自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與神……

劉幸枝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提到她去參加有關修改民法972條朝野協商的公聽會。有一位女孩子主動靠近她,詢問她反同婚的理由。作者有條有理地解釋了她的見解,這位支持同婚的女孩也安靜地聆聽她的闡述。當作者提到:「請妳試著想想,小時候在一父一母照顧之下的情形,就可以知道一夫一妻制所建立的婚姻可以帶給兒女健全的發展……。」

對愛如飢似渴的時代

突然這個支持同婚的女孩激動起來,熱淚盈眶地說:「我父親侵犯我,我母親討厭我……。」最後她說:「對我來講,不管是男是女,只要有人真心愛我就好了,因為我需要愛。」這句話反應出有些人對愛的需求如飢似渴。當一個人處在飢餓、口渴的狀態下,他所想的只是如何解飢止渴。

因此,我們發現一個越渴求愛的社會,以愛之名出現的亂象便有增無減。有的人在不斷劈腿中找尋愛的新鮮度;有的人在愛的挫折感中,殺掉變心的情人;有的人則是用不斷找樂子來填補心中對愛的渴望。

今天是一個最講求愛的時代。問題是,什麼樣的愛是不傷人、不自私、不自我本位、不主觀的呢?教會是否可以活出這樣的愛?當這個社會病了,家庭不再是避風港時,那麼教會是否可以成為另類的家庭,讓一些缺乏愛的人在這裡找到靈魂抛錨的地方?

在主流文化中逆流而上

以弗所書是保羅寫給小亞細亞教會的書信。這裡的基督徒多半過去都是異教徒,他們信主後面臨很大的社會壓力。當時的教會在深受多神異教文化影響的羅馬帝國生存,面對很大的挑戰。而做生意的人要加入一種類似今天的公會組織,需要一起聯合祭祀,但基督徒拒絕拜拜,可想而知,從商也面對同樣的逼迫。

以弗所當地香火最鼎盛的莫過於拜繁殖女神亞底米的神廟,而從女神滿身乳房的塑像可知,當時朝拜民眾心裡的所思所想,與現今看到媒體反應出來的價值觀沒有兩樣。受到希臘文化影響,當時成年人與少年男性之間的性行為是主流文化。教會在這種環境下建立,很難傳揚福音。

當時的基督徒是小眾團體,如何在仇視基督信仰的社會中站立得穩,活出見證,領人歸主?使徒保羅延續耶穌的教導,提到了愛,但這愛不是空洞貧乏,物以類聚的投合,而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正如耶穌所說:「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愛那愛他們的人。」(路六:32)

以弗所書第五章一至二節,保羅說:「所以,你們該效法神,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也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了自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與神。」不管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丈夫與妻子之間的關係;以及老板和下屬之間的關係,所有跟愛心相關的學習,都要回歸到耶穌基督的愛,耶穌成為我們愛的起點和原點。

神的愛使我LINE在一起

我們是「蒙慈愛的兒女」,也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是被愛的。即使曾經愛我們的那位已經過世不在人間,或曾經愛過我們的那個人說他對我們已經失去愛,但我們仍然有一位愛我們的神。以賽亞書五十四章十節說:「大山可以挪開,小山可以遷移;但我的慈愛必不離開你;我平安的約也不遷移。這是憐恤你的耶和華說的。」神的愛,使我們與祂Line在一起。

一個曉得自己是蒙愛的基督徒,自然會活出愛的生命。有些人可能聽過切膚之愛的故事,那是發生在英國宣教士蘭大衛醫生在彰化建立基督教醫院時。當時有一位貧農孩子周金耀,摔傷了腳,大腿皮膚和肌肉都潰爛,有截肢之虞,除非做皮膚移植。

蘭大衛醫生的師母連瑪玉跟周金耀非親非故,當她知道後,便主動要求蘭醫師將自己大腿的皮膚切下,移植給那個孩子。雖然手術因排斥而失敗,但神保守蘭醫師後續的手術成功。周金耀說:「蘭師母的皮膚貼在我身上,也貼在我心上。這是神的愛,我一定要報恩。」他後來信了主,也成為牧師。

有人認為連瑪玉師母很有愛心,但對她來說,向一個受苦中的孩子做出切膚的犧牲是很自然的事,因為她從小就耳濡目染。每主日,身為執事的父母親用完早餐後,便要孩子到花園剪下漂亮的玫瑰花,再用馬車載著全家,到當地醫院探訪和送花,之後才到教會做禮拜。他們看到的不是慌慌張張去聚會或遲到的父母,而是每個主日都帶著孩子們,藉由慈惠行動效法基督的父母。如同以弗所書五章二節所說:「也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了自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與神。」在父母的影響下,長大後,七個孩子中有五個都遠赴異鄉,成為宣教士。

效法基督使我們LINE在一起

教會是「談愛」的團體。神是愛,更是我們常掛在口中的信仰宣誓。這愛沒有時效性,也不是根據對方的條件來決定。當一位男士遇到容貌姣好,身材窈窕的女性,積極向對方求愛,這種愛其實沒什麼特殊之處。但是,如果一位先生仍然可以含情脈脈看著身材走樣,臉上爬滿皺紋和黑斑的妻子說:我愛妳。這種愛就令人感動莫名。

羅馬書五章六至八節說:「當我們還軟弱無助的時候,基督就在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了。為義人死,是罕見的;為好人死,也許有敢做的;但基督卻在我們還做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這樣顯明了。」(當代譯本)耶穌已為罪人死在十字架上,讓接受祂救恩的人可以藉由祂的捨己,過犯得以赦免。耶穌不是等我們變好,或更好,才來愛我們,而是當我們還改變不了自己,甚至是無能為力使自己變好時,祂就按我們的本相接納我們,愛著我們。這,就是福音!

耶穌為我們這些不完全的人獻上祂自己,讓我們曉得何為愛。每逢想到基督,就提醒我們自己本來就是罪人,不該自義地去苛責別人,不能常以此作為藉口,拒絕改正自己的行為,也不要延續以前放縱私慾的日子,要顧念別人,也要學習彼此包容和相愛,讓教會更像是一個家;因為效法基督使我們可以與人LINE在一起。

公元二世紀初,拉丁作家小皮里紐(Pliny the Younger)在以弗所教會所在的小亞細亞省擔任總督。他發現當地有一群叫基督徒的團體,他們不拜拜,也不隨同縱慾的文化,價值觀跟世人格格不入。

奇怪的是,他們起初是小群,後來卻不斷增長,導致異教獻祭用的祭牲銷路大減,神廟也乏人問津。於是他寫信向皇帝圖拉真(Trajan)報告這群令他頭痛的人,信上寫道:「這群基督徒習慣在固定的日子,在天亮之前聚會,以啟應方式向基督唱詩,好像向神歌唱一樣。他們彼此謹守誓約——不做詭詐的事,不欺哄人,不偷盜,不姦淫,不做假見證,不背叛信仰……。」

公元四世紀初,有一位帕霍米烏斯提到他之所以信基督教,是因為他在當兵入伍時,經驗到基督徒的幫助。他說:「當我看到他們的行為方式時,我感到了震撼,我看到基督徒善待所有的人,特別是面對陌生人,他們都充滿了同情和友愛。」

用愛LINE住受苦的靈魂

早期教會注意到,因外界對他們有強烈的敵意及詆毀的危險,所以就更要有愛的見證來破除一切的偏見和謠言,必須站立得穩,持守真理,不與世界同流合污。而所有一切好的見證要回到思想耶穌愛的原點,也以此作為起點。

耶穌的愛是捨己,也是為了滿足天父公義的要求而獻祭。基督徒的愛也應是滿有恩慈,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這樣的愛使我們可以LINE在一起。

我素來常去的一間美容院最近搬了家,原址改成一間小吃店。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得知小吃店老板是台南維冠大樓的受災戶,他的孩子和孫子都在那場大地震中喪生,一夕之間經歷了家破人亡。他雖然萬念俱灰,但是整個救災過程中,有許多來自教會的志工主動前來幫助,讓他可以打起精神善後。

後來,他來到台北。某次在公園徘徊時遇到了一群基督徒向他傳福音,他當場就信了耶穌。從台南到台北,已經一無所有的他,在教會裡找到了歸屬,找到了另一個家,也結識了新家人。

除非我們經歷到神長闊高深的愛,否則我們很難去向世人展現神是愛:因為愛的展現不是在言語上,而是在行動和誠實上。就如同一口井,如果是乾的,就無法從裡頭打出水來;但裡頭的水若是甜的、是豐盛的,口渴的人就可以從井裡打出甜的水來。今天台灣社會發生許多讓我們不敢苟同的事情,與其咒詛黑暗,不如讓我們點起一根蠟燭吧!

LINE是今天許多人使用的聯絡方式,不管海外或國內,都無遠弗屆。LINE是線的意思,人們可以通過線串在一起,而任何使用過的人都知道,必須要先加入好友的模式。

我們可以做一個禱告:求主把一些還沒有信主,渴望被愛的人放在我們心中,或是把我們帶到他們的面前。我們在禱告中,把他們「加入好友」,讓神的愛跟他們LINE在一起。而我們可以藉由持續不斷的關懷,讓他進入教會這個大家庭,使我們也可以LINE在一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