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宣教士檔案》

馬禮遜:華人宣教之父

 Dr. Ted Moon作/余磊譯  

引言

Robert Morrison (1782-1834).jpg若要建檔基督宣教史,豈能遺漏馬禮遜來華的這一歷史篇章?二百一十年前,馬禮遜遠渡重洋,搭船七個月,從英國來到廣州,他是新教來華的宣教士第一人,堪稱為「華人宣教之父」。他要如何面對廣大土地、數億人民、封閉的清政府?如何開展艱困的工作?華人又當如何感念他?

 決志海外宣教

他出生是家中八個孩子中的老么,十五歲時把生命交給基督,並決志海外宣教;雖然親友皆反對,他仍然堅持準備遠赴中國。1807年,他廿五歲,來到澳門,因宣教士身份不能居住廣州,除非從事貿易。他獲得英美官員保護,得以暫居廣州。

 完成新舊約中文譯本

當時的法令若教外國人華文者得處死刑,但終有兩位家教在黑夜冒死來教他華文。他學得快又好,所以東印度公司願意聘用他,他才能白天上班,晚上翻譯聖經。前六年他完成新約翻譯,並且有位助手要求受洗成為基督門徒,雖然他脾氣暴躁不成熟,但馬禮遜耐心教導他,在日記中寫道:「願他成為初熟的果子,帶來大豐收,還有成千上萬有待接受福音的華人同胞。」當被問到他是否想要影響華人的屬靈生命時,他回答:「我不能,但上帝能!」

馬禮遜與譯經同工.jpg在華第十二年,他的語文天份讓他完成新舊約譯本,而且是以華人引以為傲的中文完成。但他的工作並非一帆風順,公司要解聘他,因恐怕其譯經工作危及貿易活動。幸好此時來自倫敦的代表要晉見在北京的皇帝,而馬禮遜是翻譯的不二人選,因此保住工作。此外,白蟻損毀他的木製印版,只得重做。又有一場火災,燒毀他要用來印聖經的紙張。 

有一英國家人來澳門訪問,馬禮遜和這家女兒成婚生子,但公司要求他一年有六個月需駐在廣州,這個規定讓他飽受分離之苦,而且妻子病死之後,親密同工也離世。儘管如此,馬禮遜仍堅苦卓絕地走在上帝呼召的宣教路上。

 鞠躬盡瘁 長眠澳門

新約聖經封面.jpg十七年後,他首次返國述職,受到國王喬治四世、東印度公司和其他單位熱烈歡迎。他在英國再婚,重返中國再宣教七年。此間他完成《中英字典》及其他頗具價值的資料,給予華人基督徒及後來的宣教士。1834年他死於熱病,享年五十二,埋葬在澳門和他第一任妻子及孩子一起,這墓地乃東印度公司為其家族所購得。馬禮遜在澳門工作、受苦、歡喜,也長眠於此。 

在華廿五年後,他寫道:「現在在廣東,有華人學者、宣教學生、英國新聞工作者和華文聖經,公開敬拜上帝。我服事我的這一代,我可以鞠躬盡瘁了。」不論在試煉或光榮時刻,他念念不忘的是把基督信仰帶給海內外華人。

 路加福音譯本.jpg直到1952年,在台灣台中以其名創辦了Morrison Christian Academy (馬禮遜美國學校),在台北、高雄、嘉義也有分校,以期教育學子效法馬禮遜服事華人社會的楷模和精神,彰顯基督的慈愛和榮耀。 

祈願我華人同胞有機會拿到華文聖經,雖不是馬禮遜當年的文言文譯本,但當思來之不易,好好珍惜閱讀這本聖書,並成為與上帝溝通的橋樑。

 

圖說(由上自下):Robert Morrison (1782-1834)、馬禮遜與譯經同工、新約聖經封面、路加福音譯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