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福音】

宣揚福音——新加坡教會(武吉知馬)對中國客工播下愛的種子

陳偉玉

新加坡教會(武吉知馬).jpg新加坡教會(武吉知馬)Church of Singapore(Bukit Timah)源自於新加坡教會(馬林百列,Marine Parade)。新加坡教會(馬林百列)創立於1963年,屬於靈恩地方教會,為家庭式聚會。1975年,有一位雙腳癱瘓的胡女士住在達曼裕廊(Taman Jurong),新加坡教會長老們決定在她家開辦一個每週主日聖餐聚會,讓她繼續領受聖餐。每次小組聚會人數在十至二十人之間,少數的信徒居住在裕廊,大多數來自新加坡教會(馬林百列)的信徒。

新加坡教會長老們承認上帝在裕廊做了奇妙的工作。1980年的領袖營會裡,長老們決定在未來的一年成立一間教會,並把四個家庭團契,即直落布蘭雅(Telok Blangah)、魯馬丁宜(Rumah Tinggi)、文禮(Boon Lay)和裕廊(Jurong)的團契轉為裕廊分會的支柱。

陳慶雲(第一排右一)與教會同工準備晚餐便當.jpg新加坡教會(裕廊)的第一個主日聚會於1981年1月4日,在裕廊鎮大會堂劇院舉行,會友人數約六十人。宋銘良成為該教會的全職牧師,林福金(Tony Lim)長老則擔任顧問。1984年因租金問題搬離裕廊鎮大會堂,遷至聖安德列初級學院作為聚會場所。

1988年是新加坡教會(裕廊)的轉捩點。1988年1月16日新加坡教會(裕廊)正式成為獨立教會,脫離新加坡教會(馬林百列)之母會。1990年在英華中學(Anglo-Chinese School)聚會。1991年開始禱告尋求建堂。1996年武吉知馬的山腳下買下一塊地,準備建造教會,易名為新加坡教會(武吉知馬)。

新加坡教會(武吉知馬)的事工理念之一,即宣揚福音,廣傳萬民。其遵行大使命,就是在新加坡、東南亞、亞洲及世界各地宣揚耶穌基督的福音。新加坡教會(武吉知馬)自創立以來,一直重視海外宣教,尤其是在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和中國等地之少數民族的宣教。該教會的宣教策略就是,「傳福音、培育門徒、訓練地方教會的領袖和拓植當地的教會」,這樣才能為基督贏得萬民,且是最有效的途徑。

向中國客工傳福音

中國客工在巴士前.jpg新加坡自建國以來,是個人力資源缺乏的國家。80年代,開始發展現代化經濟,因而需要大量的勞工,於是從國外,如馬來西亞、南韓、香港、臺灣、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泰國和印尼等引進勞動力,以彌補勞動不足。2000年以後,中國客工人數激增,進而取代其他地區的工人,主要從事建築業、服務業、海事業(修造船)和製造業。他們離鄉背井來到新加坡打工,與不同國籍客工同住一個屋簷下,並過著不知明天會如何的日子。

傳福音是主給教會,也是給每一個信徒的使命。新加坡教會的使命是竭力領人歸主,除了到海外宣教以外,也重視本地傳福音事工。新加坡教會(馬林百列)率先推動中國事工,向中國客工傳福音。1996年新加坡教會(武吉知馬)也加入這項事工,積極向中國客工傳福音,設立華語晚堂崇拜。華語晚堂崇拜時間是星期日晚上七點三十分至九點,聚會會友80%屬中國人,為中國客工提供免費巴士接送及晚餐招待。

1996年張君敏擔任執事,開始負責華語晚堂事工,向中國客工傳福音,為他們提供幫助,讓他們在異鄉也可以享受教會這個大家庭的溫暖。他開設門徒訓練課程,鼓勵受訓者帶中國客工參加聚會。一些中國客工樂意帶他們的同鄉來參加聚會,也積極參與服事工作如招待組、車輛組和理髮組等。周發明是個典型例子,每逢星期日他一早從大士(Tuas)工地出發到教會參加崇拜。接著參加中國人團契和門徒課程。下午四點三十分跟車到工地宿舍分發傳單,鼓勵中國客工參加聚會。晚上七點他擔任老師為初信者上門徒課程。

另外,張君敏與新加坡著名藝人東方比利(Billy Wang)交情甚好,邀請他到華語晚堂崇拜作見證,分享他信主和抗癌的過程。2000年時,當晚見證會參加人數約有一千人,三十多位中國客工決志信主。2000年左右華語晚堂崇拜聚會很興盛,中國客工人數有六百多人。大型活動如聖誕晚會,中國客工參加人數接近七百人。

新加坡教會(武吉知馬)對中國客工傳福音的策略,即是在工地分發福音傳單、到工地宿舍探訪,以及聚會小組。王祿美熱衷於中國事工,經常在大士、兀蘭(woodlands)、榜鵝(Punggol)、盛港(Sengkang)社區的建築工地分發福音傳單。他有時會連同王祺明和陳慶雲一起到工地宿舍探訪,以了解他們的需要。星期六他參加中國客工聚會小組。星期日他也幫忙安排巴士到工地接中國客工來聚會,王紅妹則跟隨巴士到勞工宿舍,在勞工宿舍門口分發福音傳單。

栽培中國客工參與敬拜事奉

陳慶雲與葉靜萍(第一排第三位元)和音樂課程學生.jpg2013年張君敏退休離開教會,由陳慶雲接任執事,負責華語晚堂崇拜事工。他上任後,面臨敬拜團人手短缺的問題。由於缺乏司琴的帶領,導致音樂敬拜素質參差不齊。後來陳慶雲找到葉靜萍擔任司琴工作。葉靜萍自小學習鋼琴,具有音樂的恩賜,懂得演奏各種樂器如吉他、鼓和小提琴。她負責教導音樂與栽培司琴的任務,開辦三個月的音樂課程,共有十二堂課,教導拍子及和絃等樂理概念。上課時間為星期日下午三點三十分至六點。其課程深受中國客工的歡迎,她對本地與中國學員一視同仁,讓他們參與敬拜事奉,了解自己的恩賜和服事崗位。她栽培中國客工劉舒華、尹克鋒等人領詩,成為敬拜讚美團員。她教導中國客工前後三批接近一百人,有的繼續裝備成為主的器皿,但有的因工作終止而返回家鄉。他們回到家鄉後,把他們所學的音樂原理用到敬拜上,並參與當地教會的服事。

結語

新加坡教會(武吉知馬)憑著基督的愛,為中國客工提供援助,讓他們感受到在基督裡同是一家人的溫情。除了開設門徒課程以外,也重視他們恩賜的發揮,讓他們參與教會的事奉,同時藉由他們廣傳福音直到地極,正如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名言所述;「我若有千磅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我若有千條性命,絕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不,不是為中國,是為基督。」

圖說:

新加坡教會(武吉知馬)、陳慶雲(第一排右一)與教會同工準備晚餐便當、中國客工在巴士前、陳慶雲與葉靜萍(第一排第三位元)和音樂課程學生、王紅妹和王祿美兩人負責在工地宿舍分發傳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