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光中

發現之旅

人的一生都在尋找價值。有的人在不知不覺中發現了他想追求的價值,有的人是竭盡心力追求他心目中渴望的價值……

劉幸枝

傾家蕩產,一生尋寶

二十世紀有一位美國人叫梅爾費雪,他買了一艘打撈船,在佛羅里達州奇斯港一帶進行打撈作業。

他從海裡打撈過不少好東西,但是他的目標是——1622年因暴風雨沉船的大型西班牙帆船阿圖恰號(Atocha)。根據西班牙賽維利亞東印度群島的古文獻記載,這艘船裝載了大量的金銀珠寶,原本要從哈瓦那運到西班牙,結果在路途中船沉了。如果有人能找到這艘傳說中的阿圖恰號,將會擁有驚人的財富。

於是梅爾費雪變賣所有,連同妻兒一同投入打撈行業。十七年來,一無所獲,大家都嘲笑他的愚蠢。就在1975年,他的兒子卓瑞克打撈到阿圖恰號的銅製大砲,讓打撈隊的人興奮異常。不料,梅爾費雪的妻兒和幾位潛水員發生翻船意外死亡。

付出這麼大的代價,並沒有讓梅爾費雪放棄打撈的心志。妻兒過世十幾年後,他嘗試新的打撈技術,果真讓他們找到了寶藏!

他們在阿圖恰號裡面發現,有八呎長、五呎高、二十呎長的金條和銀條,以及超過七千盎司的黃金、五十三萬古西班牙金幣。這些寶藏花了七十位船員兩年半的時間才挖掘完畢,當時的總價值超過四百萬美金。

雖然這樁現代的尋寶故事讓人覺得振奮,但尋寶之路充滿未知,需要有不屈不撓的毅力和傻子精神。

自古以來,尋寶的故事讓人嚮往,尤其容易吸引小孩子,但對成人而言,尋寶不切實際,離現實生活太遙遠。不過,耶穌卻在一群人當中講述尋寶的故事,鼓勵大家要尋寶!祂說:「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裡,人遇見了就把它藏起來,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太十三:44)

付出代價,為要得寶

耶穌生長的巴勒斯坦地區,無論舊約或新約時期都曾歷經戰亂。兩千年前,沒有銀行及保險箱,家裡若有什麼貴重的東西,或發生戰爭要逃難,所能想到最安全的做法,就是把貴重物品埋入牆裡或土裡。經過一段年日,當年逃難的人或許不能再回到家鄉,田地裡埋藏的寶物就沒有人知道。

耶穌尋寶故事中,一個佃農幫人種田,卻在無意中挖到了寶藏。按照當時的法律,不管是誰挖到寶貝,都歸田主。除非這人把田買下來,寶貝才歸他所有。比喻中的這個人很精明,他把寶貝埋回去,然後變賣一切去買這塊田,當然就可以合法地擁有這個寶貝了。

耶穌非常巧妙的運用比喻。比喻的焦點不是讓我們探討這位挖到寶藏的農夫知情不報,而是比喻這種文學體裁,本身就帶著一種誇飾的修辭,讓我們注意到,當一個人發現到他生命中最崇高的價值時,便不惜任何代價要得到它。就像費雪變賣財產,力排眾議,付上十七年時間,一心打撈阿圖恰號一樣。

接著第二個比喻也相似。「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太十三:45-46)比喻中的人極有可能是蒐集珍珠的行家,他擁有許多的珍珠,卻不滿足。他刻意尋找,直到有天發現一顆超值珍珠,於是變賣一切來買這顆珍珠。這個比喻聽來不可思議,這位行家竟然肯賣掉一生蒐集的所有珍珠,去擁有一顆超值珍珠。耶穌在此是刻意強調這顆珍珠的無可比擬,值得付上一切代價去得著。

這兩個比喻看似雷同,其實稍有差異。在第一個比喻中,種田的人沒看過什麼珍寶,但是當他不經意發現寶藏,認出它的價值,便如獲至寶,想辦法擁有。而第二位是擁有不少珍珠的有錢人,但是他並不以此為滿足,希望能找到超越現有珍珠,價值更高的。於是他刻意去尋找,發現之後對它情有獨鍾。

生命探索,無價珍寶

人的一生都在尋找價值。有的人在不知不覺中發現了他想追求的價值,有的人是竭盡心力追求他心目中渴望的價值。這兩個比喻的共同點,就是不管他們是刻意或無心,當他們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價值時,為了得著,都願意付上一切代價。

中國知名鋼琴家朗朗,小時候父親就發現他是個天才,於是辭掉工作與妻子分隔兩地,帶著兒子到大城市去拜師學藝,為的是栽培孩子。而朗朗也不負父親所望,名揚世界。

台灣的小提琴家曾宇謙,考上美國音樂名校後,不懂音樂的父親為了成全孩子的夢想,同樣辭掉工作,暫時離開妻子,陪孩子到美國讀書。

這兩位父親,一位是很清楚自己的孩子是塊寶,另一位則是看到孩子年紀輕輕就獲得美國音樂名校錄取,有音樂天份。於是,他們都在經濟條件並不寬裕的光景下,付上許多代價,為了實踐他們生命中更高的價值。又好比有的人為了要買一幢房子、一部車子,或年輕人買手機,可以省吃儉用,辛苦賺錢,為要得到心所渴望的。

然而,耶穌在這個比喻中有一個更深層的含義,那就是「什麼才是最崇高的價值?」第一個比喻中的人耕種田地,發現財寶,就付一切代價去買那塊田。田地固然有價值,但是他的目的是為了寶藏。第二個比喻中的人已擁有很多有價值的珍珠,但是他希望得到最上等的珍珠。

當耶穌站在門徒和一些旁聽者的面前說這些比喻,是提醒他們要懂得「識好貨」,並且擁有高層次的鑑賞力。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叫汴和,他挖到一顆石頭,發現裡頭蘊含著一塊上等寶石,於是呈獻給楚王,楚王找人鑑定後認為是假的,便砍下他左腳。後來另一王上任,他又獻上石頭,王找人鑑定後又說那只是石頭,便以欺君罪砍下他的右腳。

數年後,第三個王上任,汴和大哭三天三夜說:「寶玉被看成石頭,忠臣被說成是騙子。」王聽到這事覺得奇怪,心想汴和為了這顆石頭,雙腿都被砍了,還不死心,堅持手裡捧的是寶貝。於是審慎找來一些人鑑定,赫然發現裡頭真有一塊稀世珍寶。為紀念汴和的犧牲,便稱它為「和氏玉」。

和氏玉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世上「有眼無珠」的人很多。同樣,耶穌這個比喻讓我們明白,人在地上追求的理想和目標並不是沒有價值,但這些都只是「田地」或是「一堆的珍珠」,而天國才是「寶藏」和「上等的珍珠」。追求神的國與神的義才是最崇高的價值所在。

屬天神國,生命至寶

「天國」不是天堂,不是指人過世後去的地方。「天國」原文是指神的國,也就是神治理的國度。神的國沒有特定的範圍,它超越貧富、地位、種族、疆域。

神國的價值觀跟地上不同。地上的國度是以疆域大小、經濟發展、軍事實力來評定強弱;地上的國民是以學歷、地位、財富、口才、階級、種族來得到肯定。但是神的國不是靠個人的實力,而是當人承認耶穌是主,把生命主權交給祂管理,就是在神的國裡,是出於白白的恩典。

白白的恩典不代表它沒有價值,好比父母付上代價供孩子吃穿,使孩子可以白白享受父母提供的一切。這背後是來自於父母的愛和犧牲,其價值是難以用金錢衡量評估的。

我們在耶穌裡領受的救恩也是如此。它雖是白白的恩典,卻充滿價值。許多時候,我們把白白的恩典說成是「便宜的恩典」。把耶穌的恩典當成便宜貨,以貪小便宜的態度認識神,希望能夠不付代價又得到滿滿的祝福,也希望神能打個折扣,不要太在乎我們違背聖經中祂的話語。可是,我們卻把世俗的樣式當成名牌,成為追求的價值。

這好比孩子揮霍父母對他們的包容與供應,不懂父母的付出,任性妄為,還常抱怨父母不愛他們。父母看到孩子的不長進、不成熟,是何等心痛。我們是否曾經想過,在天父眼中,我們是怎樣的孩子呢?

我們可能擁有鑑賞名車、好酒、俊男美女的能力,但對屬靈的鑑賞力卻很薄弱。一生當中,我們切慕追求的崇高價值是什麼?

地上的價值會不斷被超越。二十年的高級住宅,二十年後會被豪宅取代;名車、手機等皆是如此。全世界的富豪、大學的排名都會被後來者超越,連地上的強國,在半個世紀、一個世紀之後也會逐漸沒落。

神的國無法被超越,它像一顆種子,起初雖然微小,但在一個渴慕神國的人心中卻會日漸茁壯。因為在神國裡追求信望愛的成長永無止盡,對公義的渴望和憐憫的落實不斷往前,這是無可比擬的價值,比地上一切可見的更崇高。神國,就是將心歸給神,讓祂在我們身上掌權,活出尊祂名為聖的生活,使人經歷神國的臨在。

求主憐憫,使我們不是在世俗的價值觀當中淘寶,而是在神國裡尋寶。讓耶穌眼中的價值,成為我們願意付代價去追求的至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