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那未得之地
羅惠強
一個年輕家庭有意在創啟地區工作,首要考量就是子女的教育問題,有些人以為就讀當地人的學校即可,但往往因個別 理由,引起不同的問題要解決。

例如,孩子們在當地學校只懂當地語言教育,華語和英語的理解和溝通能力則弱,長大後很難與父母的親友用文字溝 通,或較難選擇回父母的老家升學和就業。而創啟地區多是不認識真理的地域,生活環境或學校灌輸的宗教、道德觀念,多與聖經真理相違,在這環境中陶塑下一代 的信仰、思想和人生觀,很多海外工人都沒有安全感,他們希望在子女教育的第一線上為子女把關,因這緣故,有不少人選擇home schooling家庭教授方式。

雖然西方國家在家庭授課的方式、教材、物料工具上選擇頗豐,但畢竟家長和教師的角色有別,很多孩子甚或家長自己 也弄不清何時是老師、何時是家長,所以許多家長對此教育方法覺得壓力很大。有些受過教學訓練的同工,常擔任起同工子女教學的大任,而後家庭授課又漸成為小 組授課,但來此事奉的同工最初蒙召不是為教育子女,所以呼籲支援同工來做教學工作,好讓他們可以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

後來有人回應前來協助,起初一、兩位老師照顧三、兩個家庭的年幼孩子倒能應付,孩子漸長,年級也漸高,一、兩位 老師已不敷所需。因為需要增多,若要保持優質教學便需要形成教學小組分擔工作,支援同工也相對增加,如此的良性影響,讓沒有人願意前往工作的荒蕪之地,漸 漸因為教師的出現,吸引不少年輕家庭前來。學生增多,教學班變成學校,一個不屬任何機構或差會,而是家長合作委員會的MK學校漸漸形成,又因有優質的學校 出現,吸引更多的家庭前來。

等待人前來開荒的硬土,因學校出現,突然成了海外工人雲集的地區。本來這是可喜的現象,奈何家長希望孩子免受舟 車勞頓之苦,總愛搬到學校附近居住,學校鄰近區域本來鮮有外國人到訪,卻變成外國人雲集,當地人對這些眾多的外來者未能消化,便覺得他們是入侵者。

事實上,由於外國人的生活習慣以及運用金錢的觀念與本地人有別,太多外國人集居的地區,房價明顯比別區高,物價 也相對上漲,這些都使當地人對學校或外國人產生微言。

眾多工人在鄰近聚居,無論是工作支援或交通團契等,對福音工作有一定的好處,然而事實剛好相反。創啟地區的當地 人,對福音開放、與外國人來往的,多不願意讓鄰居或親友知道他們與福音工作者接觸,以免生活壓力太大。結果,他們情願去別區的教會,也不願意在本區或家庭 鄰近的教會聚會。

有意到創啟地區工作的人,多數是回應「到那未得之地」的呼召而來,但從學校的家庭聚居資料顯示,超過百分之八十 的家庭居住在學校鄰近地區、大眾運輸半小時可到達的範圍內。他們披荊斬棘、突破重重困難,千里迢迢來到這裏,卻由於MK學校的教育之便,把他們擱在學校方 圓不到十公里的範圍內,看樣子,年輕家庭要多走五十公里到未得之地,仍要加把勁脫離MK學校的吸引才行。

創啟地區的MK學校,多年來是海外工作者的祝福,對工場的貢獻功不可沒,但隨著工場的發展和工人的分佈,如果學 校要繼續祝福創啟地區的工作,不成為工人多走一步的纏累,也許學校要積極考慮變成可寄宿的學校,讓更多年輕家庭放心把子女暫時交給學校,回應「到那未得之 地」的呼召,多走一百公里的路程去作見證。

但要把沒有背景、沒有支持的學校變成寄宿學校談何容易,除了每年招募委身前來的優質老師外,也等待有意作長線及 低回報投資者的支援,唯有更多人甘心犧牲自己,未得之地才能有突破的機會。願你切切記念這工作的需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