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檔案】

逆境如晦,勇敢面對

余磊 譯

「看哪!神是我的拯救;我要倚靠他,並不懼怕。」(賽十二:2a

         在一六○六年,一系列的島嶼在南太平洋被發現;但是,直到一八三九年才有兩位宣教士首度到訪其中一個島。在上岸之後,隨即遭到食人族(cannibals)殺害分食。二十年後,正值卅三壯年的約翰巴頓(John Paton18241907)再來登陸,此後在那些島上辛勤工作了四十一年。 

在這些年間,巴頓承認心中搖擺過,懷疑這些殺害孤兒和寡婦的食人族,有可能被引領到基督面前嗎?他與第二任妻子學習語言、蓋孤兒院、教導紡織、唱歌和閱讀。他們訓練教師,翻譯聖經,每天開藥治病,也舉行崇拜聚會。

十五年後,約翰和瑪格麗特夫妻看見阿尼瓦(Aniwa)全島居民轉向基督。他寫道:「我宣告阿尼瓦島屬主耶穌,因著上帝的恩典,阿尼瓦現在敬拜在救主腳前。」在傳記故事中,約翰派波(John Piper)特別強調巴頓的勇氣。首先是面臨可能又真正的喪命時,巴頓表現出勇氣。第一年到達時,他的妻子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兩週去世,孩子在一週後也死去。冒著失去家人的危險,這種勇氣令人敬佩,在經歷過後,還勇敢向前行,非常人所能及。

           其次,巴頓的勇氣表現在他冒著生病的危險,沒有醫生,也沒有退路。他說:「嚴重發燒攻擊我十四次。」有一次在蓋新房子時,發燒昏倒,心想這次死定了。恢復過來後,知道奪走妻子和孩子的熱病再來敲門,僅存的也是勇氣幫他繼續支撐下去。

         第三個勇氣是,巴頓經常要面對企圖殺他性命的憤怒土著。他穿著外衣睡覺,唯恐一有風聲就得起身避難。比起他對敵人的好,他勇敢斥責他們的壞行為。其中有一酋長,與巴頓「過招」,後來說:「我們的行為確實不好,從今天開始,我們為你戰鬥,只要有誰仇視你,我們就把他宰了。」當然巴頓不會答應。

         從巴頓的勇氣,我們還可以學到甚麼?首先是他看重父親的敬虔和影響,誓言活出不憂愁、不羞愧的生命,以免辜負上帝賜給他這樣的好父母。所以,父親的信心、禱告、愛和調教是他勇氣的來源。

另一個勇氣來源是來自上帝深切的呼召。在十二歲之前,他把生命委身上帝,決意成為宣教士或牧者。三十多歲時,他說:「我不斷聽到南太平洋這些未得之民死亡的哀嚎:我看見的是,少有人去關心他們。」

         最後一個勇氣來源是對上帝的信心,祂掌管一切。這樣的信心在最危險和恐懼中,一次又一次使他撐過難關。從憤怒的土著中脫身,失去世上一切所有,他並沒有絕望,仍然向前仰望上帝帶領的目標。巴頓逝世已過一百年,在他和後繼者的努力下,這些島民已有百分之九十歸向基督。

對現今的我們而言,巴頓和其他宣教士在南太平洋的犧牲和典範是激勵,也是挑戰:「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images/paton.jpg

 John Paton 1824-190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