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漫談宣教】

重回老家的文化衝擊

回到老家,希望與人分享他們在海外生活的見聞,耐何別人沒有共鳴,也提不起興趣想去瞭解,這常使得從海外工作的歸來者感到孤單難耐……

羅惠強

        回到老家工作,與不同好友見面相聚,有不少是以前曾經到工場來探訪我們的,見面時,他們又愛把一些我們在工場上的地道食品拿出來贈送給我們。

        原來很多朋友出外旅行,總愛帶回一些當地的特色食品,如茶葉、蘋果茶粉、咖啡豆、橄欖、紅豆(又名以掃湯的豆)或香草等等,他們在當地品嚐這些食品或飲料,覺得味道不錯,所以特別買些回來,希望可以借助這些美味、重溫快樂旅程的回憶,哪知回到老家,這些美味食品和飲料,總沒有閒情來料理,又沒有經歷相近或志趣相投的人可以一起來品嚐享受,覺得棄之可惜,只有先擱置於一角。見我們回來,難得遇上知音同好,快快把這些送給我們,以免食品變質、變味而造成浪費。

        在未出工場以前,差會的訓練和提醒,總是圍繞著如何適應、面對因不同文化所帶來的衝擊culture shock)。現在回老家事奉,面對的卻是回歸老家的文化震盪(return culture shock)。甚麼是回歸老家的文化震盪呢?到底這對工人的事奉生活有甚麼影響?其實這也不算是新的東西,可用我的好友為例說明。

重新適應老家

        他們出外旅行或到工場探訪我們,在那裏我們有好美的相聚,所遊覽的名勝,所談的話題,所吃的地道小吃,所聽到的聲音,都留下深刻的印象或美好的回憶,當他們回到老家,本來想重溫美好,奈何環境不同了,他們希望展示的相片或圖片,除非對方同樣有意到那裏一行,否則別人沒有這深刻的感受,自然也沒有多大興趣去留心聽。他們帶回來當地風味的食品或茶點,不是味道變質,而是老家的人沒有這樣的烹飪技巧,或沒有那樣的閒情和風味,所以覺得味道總不及當地的好。話題就更不用談了,因為根本就沒有與你在那裏同遊,沒有你那樣想起來就捧腹大笑的見聞聯想,所以很難有共鳴,又怎麼能要求別人與你暢談共歡呢!結果就是沒有興趣與人多談這些遊歷了。

        海外工人在外地長住久居,入境隨俗,有時生活和觀念甚至會認同與依循當地人,當然可以聯想起的人和事就比旅遊者更豐富了,所以他們回到老家,希望與人分享他們在海外生活的見聞,耐何別人沒有共鳴,也提不起興趣想去瞭解,這常使得從海外工作的歸來者感到孤單難耐。又或許他已被本地化,有時看事情會有不同的角度,甚至覺得自己有如當地人,聽到別人對過去服事的群體有不太禮貌稱呼和批評的時候,會覺得不夠客觀而不大好受,想替他們解釋,又會被人指為偏向當地人。

        回到老家總會與老朋友見面談些生活瑣事,不料這是太空梭時代,環境和潮流變化得太快、太大了。有些事他們改變了,以為你是應該知道的,卻沒有留意你仍是在舊的理解中。結果是,談老家,海外工人又像個天外怪客,與人交談的話題格格不入。這時的心情很矛盾,容易生氣,又覺得被孤立,忙碌著、思想著,覺得需要適應新的事物和新的生活,然而卻不知從何入手,總是沒有工作目標和效率,愛批評這個不合、那個不對,又想回到工場去,覺得工場更適合自己。

定立新目標

        談到如何克服重返老家的文化震盪,有些心理學者建議海外工人回到老家後,一方面可以找些場合,與有興趣的人談談在外的見聞,協助有意到海外工作的人,如何適應當地生活。另一方面,則不適宜太多用老家與海外世界作比較,因為這樣只會強化自己的生活與老家的格格不入,對老家不易產生歸屬感,也不易融入主流文化中。

        重回老家的海外工人,如果能努力重新學起,習慣衣、食、住、行的生活起居需要,重新回復過去正常的生活,發展與別人共通的話題,又為自己定立新目標,且朝著目標進發,那時便會發現,這正常的生活方式不會與以前完全一樣,而他廣闊的世界觀,多角度的思想方式,富有彈性的生活處理,都可以成為周遭朋友的祝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