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祢的時刻】

一條簡單的路

我們在關注教會增長的過程中,投注過多的心力在技巧的學習,策略的應用,卻忽略耶穌已指出的那條最簡單的道路——實踐愛的誡命,活出愛的行動……

劉幸枝

  這個世界到處有人講愛。或許你會發現,這世界談到的愛,往往是一種感覺的愛、情緒的愛,或是平等互惠的愛——也就是你對我好,我才對你好。但這種愛,某些程度上是滿足自己,甚至是自我中心。馬太福音五章四十六至四十七節教導:「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甚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甚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

  因此,聖經提到的愛,絕不是情緒之愛、感覺之愛,或平等互惠之愛,而是捨己之愛。靠的不是感覺,而是藉著順服,因為彼此相愛是神給我們的「命令」!

愛是誡命

  為何愛是誡命,我們可以從約翰壹書三章十一節看到:「我們應當彼此相愛。這就是你們從起初所聽見的命令。」約翰壹書三章十一至廿四節有五次提到「命令」,三次提到「相愛」。愛與命令常連在一起談論。

  在談到愛的誡命時,約翰先舉了兩個對比強烈的例子。一個是該隱,他因嫉妒兄弟亞伯被神稱許,而在一場衝突中殺了他。他們是兄弟,但該隱卻痛下殺機。他殺人的動機是因為他見不得自己的兄弟比他好,出於自私的動機,他殺了亞伯,聖經提到亞伯是位義人。這是一場惡人殺死義人的事件。該隱殺了亞伯,破壞了家庭關係的和諧。

  另一個例子是耶穌,祂為罪人死,這是一場義人代替罪人死,將自己獻上的捨己事件。耶穌稱罪人為朋友,替他們捨命,把他們帶到神的家中,使他們成為弟兄姊妹,學習彼此相愛。

  所以,愛是捨己,先放下自己內心錯綜複雜的感覺,然後思想,如果主耶穌在這裏,祂會怎麼做,祂的心意如何?使徒約翰提出這兩個對比,幫助我們從經文當中自省,我們是一個效法該隱的利己主義者,還是效法基督的捨己順服者。

  為甚麼神要我們彼此相愛?因為我們是神的兒女。在這個大家庭中,天父希望看到祂的兒女彼此和睦,在有人得意成功時,可以分享;在悲傷落魄時,可以分擔。有句話說:分享的快樂是加倍的多,分擔的重擔是格外的輕。反之,十架約翰(Saint John of the Corss)說:「落單的美好靈魂……就像獨自燃燒的炭火,只會逐漸冷卻,不會愈來愈熱。」

  曾有人問一個拉比,甚麼叫地獄。拉比說:「地獄好比是一場豐盛的筵席,但是每個人只能用一雙比手臂還長的筷子去夾菜,夾了菜後,卻無法送到自己的嘴裏,夾到一半就被別人吃了,所以大家吵成一團,你爭我奪。」

  於是那人又問,甚麼是天堂。拉比說:「天堂好比是一場豐盛的筵席,但是每個人只能用一雙比手臂還長的筷子去夾菜,夾了菜後,卻無法送到自己的嘴裏,所以大家就幫彼此夾菜,把豐盛的佳餚送到對方的嘴巴裏。」

    教會生活其實可以活出天堂,但也可以成為地獄!我相信,每一對父母都不會期待自己生養的兒女是彼此爭吵,你爭我奪。如果兒女爭鬧不休,為父為母的心必定傷痛;如果彼此相愛,帶給父母的絕對是莫大的安慰。耶穌告訴祂的門徒: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就可以認出你們是我的兒女。即使我們沒有高談闊論,但彼此相愛的生命絕對騙不了人。

  無神論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有次被人問到,為甚麼對基督教抱持如此負面的態度。他答道:「如果他們稍稍有點得救的樣子,我就會相信他們宣講的救贖。」尼采是德國知名哲學家,他對基督教義耳熟能詳,卻看不見當時的教會活出他們所傳的福音,所以他宣判神死亡。因為他從教會看不到神,只看到許多自私自利的人。

誡命從團體生活中體現

  打從耶穌道成肉身,開始帶領門徒以來,我們就發現,基督信仰是在團體生活中體現出來。耶穌要我們在彼此性格磨合與近距離的同工關係當中,順服祂的教導,實踐愛的誡命。正因靈魂互相碰撞的激烈度不亞於彗星撞地球,所以使徒約翰在洞悉團契生活後,提出了以下的教導:「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殺人的;你們曉得凡殺人的,沒有永生存在他裏面。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約壹三:1516

  「恨」這個字包含了憎惡與強烈的討厭。我們雖然不至於在人際關係上做出傷害別人的外在行為,但人隱藏的動機卻可能藉由一些機會來傷害別人。俗話說:暗箭傷人。這種暗箭常會透過傳舌或毀謗等管道,對他人造成嚴重傷害。

    按照聖經教導,即使我們外在行為沒有殺人,但內在動機卻已經構成了犯罪的事實。他內在的動機對人心懷恨意,實際上他自己的靈魂也坐在監牢裏,內心沒有安息。唯一的釋放之道,就是思想主耶穌對我們的愛。羅馬書五章八節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也就是,當我們生命還不成熟,仍然還會做事傷透祂的心時,祂已經先為我們做了一件事,就是替我們的罪被釘在十字架上,承擔我們的過犯。

    如果有人在團契生活中得罪了我們,是否我們也願意以基督替罪人死的態度,來重新評估我們與敵對者的關係呢?最起碼,我們可以像耶穌在十架上做的一件事——為罪人情詞迫切的禱告——主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曉得他們在做甚麼。

  法王路易九世,是十三世紀一位知名的賢君,因他期許成為一位合神心意的國王,所以在許多方面謹慎自守,後來被人稱之為「完美的怪物」。在他英明的領導下,法國經歷了一段繁榮安定的時光。

  然而,在他取得政權之前,曾遇到一些頑抗份子的攔阻與傷害,等到他登基後,他把這些人的名字寫在一張名單上,每個名字上頭都畫了一個十字架。豈料,這份名單不慎外流,凡被列入名單的都人人自危,準備逃亡。路易九世知道這事,就釋出善意,並解釋寫下名單的原因。原來,他每逢想到那些得罪他的人,他就看著每個名字上的十字架,開始思想基督,然後求主給他力量去赦免仇敵。他告訴那些人,劃十字架的意義不是要你們死,而是為你們禱告!

愛是行動

  愛,除了是誡命外,也是行動。約翰壹書三章十七至十八節說:「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裏面呢?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使徒約翰洞悉一件事,說道理很簡單,做卻很難。這段經文,勉勵我們懂得觀察別人的需要,並且適時提供幫助。不管對方是窮乏,或是滿臉愁容,我們就趕緊走過去問安,知道對方的情形,為對方代禱,並適時做出智慧的處理。

  「誠實」這個字的原文是指真理,也可譯為真誠,意指對人所發出來的善行也要符合真理或態度真誠。公元一世紀教會建立之初,就開始進行賙濟窮人與社會關懷的工作。如何幫助有需要的人,而不是助長他人隨意濫用教會資源,抑或是使受助者感到自尊被踐踏,同樣也是教會需要小心明辨的地方。保羅就曾為腓立比的教會禱告說:「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你們能分別是非,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並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神。」(一:911

  聖經提到愛的誡命,包括愛神,教會信徒彼此相愛之外,也包括對鄰舍的愛。韓國首爾有一間很興旺的教會,叫「光鹽教會」。這間教會有以下幾個信念:「我們最深切的渴望,不是成為別人眼中看起來不錯的教會,而是成為神所喜悅的教會……教會要留下來的不是建築物,而是人。不管鄰居信不信耶穌,我們都要一視同仁地接待他們。」

  這棟建築物的四樓是跆拳道練習場,它和一樓賣馬鈴薯湯的店面一樣掛了一個很大的招牌,但是使用三樓和五樓的首爾光鹽教會的招牌就小得可憐。因為教會建築並不體面,所以訪客很難發現教會的招牌,信徒無不建議教會更換大點的招牌。可是,他們的牧師卻拒絕了。理由是,同棟公寓的招牌已經夠多了,如果為了換大點的招牌而遮住鄰舍的招牌,結果引發衝突,那麼就違反愛鄰舍的誡命。

  由於他們的招牌實在不明顯,大家在指路時,都自然會提到那間位在馬鈴薯湯店樓上的教會,久而久之,這間教會有了一個新名字叫「馬鈴薯湯教會」。這間教會雖沒有甚麼門面,但他們實踐彼此相愛與愛鄰舍的精神。說也奇怪,教會在此地成立十年,聚會的人數好像池子裏面的活水一樣,不斷地湧出來,數年前,光是成人就已經有九百多人聚會。因為沒有足夠讓大家一起崇拜的空間,於是主日崇拜分為早上五堂,晚上三堂。

  有人把馬鈴薯湯教會的故事寫出來,幾年前翻譯成中文。寫這本書的梁炳武是韓國經濟學家,他說,在這間又小又擠的「馬鈴薯湯教會」,非但看不到會友臉上有甚麼不滿,相反地,卻洋溢著幸福感。原來,對教會增長最棒的經濟效益並不是斤斤計較,而是彼此相愛。然而,這條最簡單的道路,對許多人來說,卻是何等的困難!

行動從彼此相愛中實踐

  其實,耶穌早就說了,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35);「神的命令就是叫我們信他兒子耶穌基督的名,且照他所賜給我們的命令彼此相愛。」(約壹三:23

    反觀今日,我們在關注教會增長的過程中,投注過多的心力在技巧的學習,策略的應用,卻忽略耶穌已指出的那條最簡單的道路——實踐愛的誡命,活出愛的行動。這年頭,外在的口號易喊,活出生命卻是內在的操練。

  從約翰壹書三章十九至廿四節中,使徒約翰指出,活出愛的誡命,實踐愛的行動的人,在神面前是良心無愧的(參約壹三:1921),並且可以站立得穩。因為我們是在做一件神所喜悅的事情,神的榮耀也會住在我們當中,吸引人來就近祂。倘若一口井經常湧出甘甜的活水,就前去取水的人豈會稀少呢?

  雖然每個基督徒蒙召參與信徒團體,但那不意味著我們的事奉價值是讓團體來決定。我們所做的一切乃是榮耀主,因此,活出愛的誡命與行動,不是為了要贏得他人讚賞,乃因那是「主的誡命」。如同德蕾莎修女曾說過的一句話:「人們時常是不理智的、自我中心的,無論如何,你要原諒他們。如果你善良,人們可能非難你別有用心,無論如何,你要善良。如果你誠實,人們可能欺騙你,無論如何,你要誠實。如果你找到幸福,人們可能會嫉妒你,無論如何,你要快樂。你今天的善行可能明天會被忘記,無論如何,你要行善。說到底,最終,這都是你和神之間的事,無論如何,不是你和他們之間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