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古道情】

從四川到台灣的姚明如、姚如雲父子

他於一九二九年接任內地會英國本部的主任,立刻接受二百人專案的挑戰……在兩年多的時間裏,增派二百名宣教士前往中國……

魏外揚

   姚明如牧師  中國近代平民教育之父、曾與愛因斯坦同台領獎的晏陽初博士,在他的自傳中說,「影響我一生至深的是內地會」,而他的啟蒙恩師就是來自英國的內地會宣教士姚明如(W.W.Aldis,1871〜1948)。晏陽初生長在四川省的農村,但選擇就讀教會學校改變了他的一生。

晏陽初上的第一所學校就是位於閬中由姚明如主持的教會學校,他也在這裏受洗成為基督徒。在自傳中,他認這所教會學校,帶給他兩項終生的影響,其一是喜歡唱聖詩,其二是養成運動的習慣。對於姚牧師本人,他也極為佩服,自傳中說,「從他對我們的愛護備至、諄諄善誘,我們看到了基督的榜樣。」難怪在分手幾十年後,晏陽初還在一九四七年專程到英國去拜訪恩師,暢敘舊事,無上歡欣。

數次船難得存活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第十一章廿六節提到,當時宣教的各種險阻,包括江河的危險、盜賊的危險、同族的危險、外邦人的危險、城裏的危險、曠野的危險、海中的危險和假弟兄的危險。早期來到四川的宣教士們,對於江河的危險應該感受特別深刻,當時長江三峽是入川必經之途,不少宣教士都有過在這裏遭遇船難的經歷。姚明如在四川服事了大約二十年,多次穿越三峽,至少就經歷過三次江河的危險。

 第一次船難可以算是三峽送給宣教新兵的見面禮。 一八九八年五月間,包括姚明如在內的幾位宣教新兵,在初次溯江而上通過三峽時,客船猛烈撞擊岩石而沉沒,幸好有救難船趕來將他們接駁到岸上。接下來的一場暴雨,使他們全身濕透,而且在打開他們所搶救回來的行李時,姚明如發現除了衣服以外,大部分的物品,包括他心愛的書籍、樂器在內,全都損壞了。

   第二次船難發生在一九○○年底,之前四川的宣教士因為頻繁的反教活動而撤退到上海。局勢緩和後,由「劍橋七傑」之一的蓋士利(W. W. Cassels,1858〜1925),率領男性的宣教士先回四川布署。這次搭乘的雖是一艘看來嶄新堅固的德國輪船,但由於船長不聽中國水手的勸告,執意照著他自己的路徑行駛,結果在通過三峽時,再次發生船難,宣教士們紛紛跳船逃生,游泳上岸。在聖誕季節的酷寒氣候下,竟然蒙神保守,全都存活下來。

一九一二年姚明如第三次在長江落水,這一次不是航行的問題,而是出於他自己的粗心大意。這時他已結婚並有孩子,他們一家和另外一家同行,各乘一艘小船,每天晚上將兩條船綁在一起,以便彼此照顧。有一天傍晚,船已停泊,妻子正在預備晚餐,姚牧師說他要去隔壁船上討論事情。結果等了很久,還不見他回來,姚師母就到船邊大聲詢問究竟發生甚麼事情。不料對方說根本沒看見姚牧師過去,不知道他為何失蹤。就在大家開始焦慮不安的時候,看見姚牧師從岸上走來,全身衣服濕透,步履蹣跚疲憊。原來在天色昏暗之中,姚牧師踩到一隻槳上,而不是踩到隔壁的船板上,因此跌落水中,水流湍急,他被沖到一段距離後才找到支點攀登上岸,差一點就喪命。

克紹箕裘承父志

  姚明如(中)姚如雲(左)父子攝於1947年   一九一六年回英國以後,姚牧師主要的服事分配在兩個機構,一為內地會英國本部,一為凱西克研經培靈會(Keswick Convention)。他於一九二九年接任內地會英國本部的主任,立刻接受二百人專案的挑戰。所謂的二百人專案,就是在兩年多的時間裏,增派二百名宣教士前往中國。衡量當時中國內部的動盪不安,以及世界經濟的蕭條狀況,這個專案似乎不合時宜,但卻在總主任何斯德(D. E. Hoste)與本部主任姚明如的配搭領導下,如期如數達到目標,在內地會歷史上,再添信心的一頁。而姚牧師的長子姚如雲(Gordon H. Aldis,1905〜1988),牛津大學畢業後,也成為二百人專案中的一員,來到中國,並且被差派到他生長的四川省去服事。至於一年一度的凱西克研經培靈會,不但重視屬靈深度,也鼓勵海外宣教,而這兩方面都是姚明如所喜愛的。他兩次出任凱西克的主席(1936〜1939;1946〜1947),維繫此一機構的屬靈傳統,不因經歷世界大戰而中斷。

   中國政局丕變後,姚如雲夫婦於一九五二年轉來台灣,以後與校園福音團契配搭,對學生福音事工貢獻很多。筆者在學生時代經常參加校園團契的聚會或營會,曾多次聆聽姚如雲牧師講道,印象中他是一位慈祥的長者,帶有濃厚的四川口音。猶憶有一次參加橄欖山營會,包括姚如雲牧師在內的幾位講員臨時組成男聲四重唱,在聚會中獻唱詩歌「這世界非我家」。半個世紀過去了,當時情景歷歷在目,他們的歌聲也繚繞耳邊,至今我都認為那是我聽過最動人的一次男聲四重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