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檔案》

美麗之島的黑鬚番——馬偕

Dr. Ted Moon/余磊譯

1  有關馬偕醫生及其宣教,多半是台灣觀點,此文屬西方觀點;頗有「橫看成嶺側成峯」的意境。(譯者按)

在他的祖國加拿大,馬偕(George Makay, 1844-1901)的英勇事蹟其實是鮮為人知,但他的信心、大無畏、委身和勇氣,成就了一位「黑鬚番」不凡的一生,和一頁宣教歷史。

馬偕1884年出生在多倫多附近,其成長過程中,傳福音給未得之民的使命感與日俱增,尤其是中華大地與人民。他被「加拿大差會」接納並且差派為赴中國的第一位加拿大宣教士。

1871 年馬偕27歲,遠渡重洋,前往陌生的美麗之島(Formosa)台灣,在淡水登岸。馬偕隻身在台,卻深知其使命:「我的任務很清楚:來自我的王……把上帝的福音和恩典交付人們心中,並且在悔改之後,建造其信心……這是我來福爾摩沙的目的。」(Makay《馬偕傳》P.135

不久之後,他寫道:「我與基督徒弟兄們的情誼斷訊,但我不寂寞,也不孤單,只是滿目盡是偶像崇拜,感到十分悲傷……,結結巴巴的台語,怎能觸及耶穌的話題?唯一領受的祝福是,在主耶穌凡事皆可能……」(同上P.18-19),從此馬偕在這島上勞苦三十年,返回加拿大只有兩次。

2  在那個時代,台人對外國人不友善,甚至仇視。馬偕被稱為「洋鬼子」和「黑鬚番」。花了三個月,他在一個可俯瞰河流的山坡地找到一個落腳之處。在1872410日的日記他寫道:「在耶穌引領之下,我在此住定下來,榮耀歸上帝,可奠定基督教會的居所!」

馬偕計畫學好本地話,這對西方人簡直就是雞同鴨講。教師難找,所以他去河邊找「看牛囝」講話。他的日記說:「我又去找那些孩子,學習課本上學不到的用語。」經過五個月,他終能講出一些基本的福音訊息。他的第一篇講題是「我當如何得救?」對居民來說,這是一個「新宗教」,馬偕很快受到儒家、佛教、道教學者的質疑,他接受受派代表的挑戰,他們企圖在辯論中擊敗這個「洋鬼子」。

3  在這些學者當中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叫阿豪,經常回來。有一天他對馬偕說:「你讀的那本聖經有真理的教導,我願意跟你一起學習。」後來他決志成為基督徒,即使以生命換取。阿豪成為馬偕的語言教師和夥伴。馬偕教他中國以外的世界,特別是上帝的世界,對馬偕而言,阿豪成為一個珍貴的同工。

第二年,五個年輕人接受救恩受洗。其中有三位二十出頭,他們帶領人來,不久有一個團隊圍繞馬偕,他開始訓練他們,後來成為學校的雛形。1888年馬偕報告:「今年我無中斷地訓練五個月,有時二十個講員都出席,研讀到三更半夜。我們的科目和課本就是聖經。」(同上1888P.2-3

馬偕不屬內科醫師,但他具有對瘧疾的基本醫療常識來減緩病人的痛苦。馬偕也教導學生這些知識和牙科技術。在1887年,有7,735人來就診。(同上1888P.7)馬偕拔牙,甚至創下一個歷史性的紀錄,二十年間拔牙21,000顆。馬偕事工結合民眾醫療需求和福音傳播。「我們通常周遊各地,找到空地,往往是廟宇的石階。先唱一兩首聖詩,進行拔牙,傳講福音。」

馬偕因常接觸各地住民,也感染瘧疾,之後終身未能完全康復,每隔一段時期便會因瘧疾而發燒。

在某些地方,福音受到相當的反對。艋舺(萬華)是北台灣偶像崇拜的重鎮。在居民激烈反對之後,漸趨緩和。馬偕持續結合醫療和福音,十年後艋舺人舉辦遊行、抬轎來歡送馬偕返加述職。

4  1883年馬偕開始看見福音豐收。他報告:「我在東海岸,距淡水旅程四天。滿一千人離棄偶像,願意學習信仰基督……我從未有此經驗。哈利路亞!上帝賜福,耶穌掌權!哦,看上帝的作為!」(同上P.43)馬偕不僅建立教會,也創辦學校,還有一所醫學院。他的芳澤與影響力綿延至今。

1901年,馬偕因咽喉癌病逝,年僅57。他娶台灣女子為妻,埋葬在台灣淡水,也是他的福音出發地。他長眠的地方不在外國人的墓園,而是他所愛的台灣土地。

註:《馬偕傳:來自遙遠的福爾摩沙:島嶼、人民、宣教》作者J.A. MacDonald牧師,Fleming Revell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