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宣挑戰

理所不當然

未嘗經過與異文化之間的碰撞,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文化,沒有意識到不是人人都和我有一樣的想法,一樣的生活方式……       

今宣

參與跨文化服事的過程中,雖然接受了許多訓練,理智上知道各地文化、處境各不相同,絕不可以「想當然耳」的看待身邊的人、事、物,可是若非「正面交鋒」,甚至出現衝突,常常不會意識到,原來「這件事」當中有文化差異、環境差異。透過這些誤解、出糗、衝突……,一面拼湊著對當地文化、風土的認知,也一面整理出自身文化的樣貌。許多時候,未嘗經過與異文化之間的碰撞,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文化,沒有意識到不是人人都和我有一樣的想法,一樣的生活方式;總是要碰了釘子、犯了錯,才會發現自己面對異文化是多麼遲鈍、多麼無知。卻也在這些疏失中發現「差別」的美麗與魅力。

送咖啡!糖呢?

多年前我們全家在菲律賓北方的愛塔族中事奉;受到1991年品納吐博火山爆發的影響,許多愛塔族人的家園被火山灰覆蓋,事故平靜之後,多數人被安置在政府設立的重置區生活。重置區裡設立了簡單的學校、教堂、裝設了打水幫浦,距離城鎮比較近的村落甚至牽了電線;但是許多村民雖然住在重置區,仍然會回到山區種植、打獵,畢竟那才是他們熟悉的、自在的生活方式。

為了學習愛塔話,我們經常進村裡和愛塔朋友聊天,後來香蕉爸爸、香蕉媽媽(愛塔人的習慣,婚後第一個孩子的名字將取代兩夫妻的名字,成為某某的爸爸,某某的媽媽)成了我們固定的語言「老師」。每次進村前我們先想好要學什麼,見到香蕉爸媽時主動提問,從「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開始學,在村裡一待就是幾個小時。有時在他們家門口,有時在村口的教會裡……,反正哪裡陰涼就去哪裡。為了表示感謝,每次進村我們總會帶些食物和他們分享;一打開就能吃的罐頭食品,加了熱水立刻就香氣四溢、不必再張羅調味料的泡麵總是榜上有名。

那天,眼看聖誕節將近,我們覺得應該帶些「特別」的東西給香蕉爸媽,給什麼好呢?想起有次在村裡舉辦訓練會,看見他們無限珍惜的享用咖啡,咖啡應該是不錯的禮物吧!?還記得有位菲律賓朋友自製的「代用」咖啡——用小火將白米炒焦、變黑,放涼之後收集在罐子裡,想念咖啡又買不到真的咖啡時,就拿一點黑米粒來沖熱水,香味雖然遠遠比不上真的咖啡,不過顏色跟咖啡有幾分神似,加上大量的糖,是可以安慰一下味蕾,愚弄一下大腦!

定了主意,我們帶著咖啡進村,為了怕他們沒有多餘的器皿放咖啡,還特別選了小一點的包裝,期待看見香蕉爸媽的驚喜表情!結果,香蕉爸爸雖然爽快的收下了我們手中的咖啡,不過卻率直的問我們:「糖呢?」我們當場傻眼!那個來自台灣的頭腦嘀咕著:「哪有人這樣的?收到禮物不說謝謝就罷了,還問糖在哪裡?難不成要預備奶精、加上整套的煮咖啡設備才夠誠意嗎?……」可是轉念一想,真的,香蕉爸爸家裡除了「日用的飲食」,哪來的東西沖泡咖啡?別說糖了,就連裝熱咖啡的杯子在哪裡都是個問題,僅僅送上一包咖啡粉,是要「強迫」香蕉爸爸一家享用黑咖啡嗎?失禮!失禮!那時才真正感激三合一咖啡的體貼!

煮飯就得蓋鍋蓋?

在愛塔村裡辦營會時,常常有一群弟兄幫忙預備飯食,畢竟在野地裡舉炊,要撿柴、砍柴、要堆疊石塊做灶,要到溪裡挑水……,還是弟兄們比較有力氣,比較方便。營會中預備的飯食其實極簡單,大部分只是一鍋飯、一鍋泡麵湯,配上魚罐頭,對弟兄們廚藝的挑戰不大。有時弟兄們會體貼的在麵湯裡加入蔬菜,或是菠蘿蜜的種子,讓泡麵湯立刻升級成了什錦蔬菜湯。有一次還在山上吃到番茄炒蛋!驚訝之餘,更多的是感動,知道是愛塔好友特別為我們預備的「台灣料理」。弟兄們有時也會準備甜點,香蕉、酸角、椰子、芒果……,摘下來就可以吃,不過最受歡迎的是芋頭。受到火山灰的影響,山上的農作物非常美味、香甜,果實又大又飽滿;煮熟的芋頭就算什麼都不加已經很好吃,如果再撒上一點黃砂糖,那可真是人間美味。

不過有件事令我的台灣頭腦想不通——弟兄們煮東西不蓋鍋蓋!不管是煮飯、燒湯,不管柴火燒得旺不旺,鍋子總是敞開大口。在我看來,這實在浪費能源,難道能幹的弟兄們沒有發現,蓋上鍋蓋東西比較快熟透嗎?而且還有安全上的顧慮;有一次訓練會拖得比較長,過了午餐時間好一陣子才開飯,年幼的三兒深受飯香吸引,等不及大家謝飯禱告完畢,伸手就往敞開大口的飯鍋裡抓過去,立刻被燙得哇哇大叫,一手的米飯全往媽媽身上抹,如果蓋了鍋蓋不是安全得多嗎?

最終,謎底揭曉,煮東西蓋不蓋鍋蓋取決於——鍋子有沒有蓋子!在山上生活十分克難,我們曾經開車上山,意外把鑰匙鎖在車裡,想要找一根鐵絲把車門撬開,可是在村裡走了好幾回,問了好多家,卻連一小根鐵絲也找不到,在村民身上體會什麼叫做「身無長物」的生活。舉辦營會時使用的大鍋子畢竟不是日常生活必備的工具,久久使用一次,難免少這缺那,加上在山上買東西不方便,沒有鍋蓋?沒了就沒了吧,只要東西煮得熟,反正柴火都是樹林裡撿來的,多燒幾根柴火算不得什麼。時間?山上朋友總是笑話我們山下人:「你們有手錶,我們有時間!」,多花幾分鐘煮食物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誰說煮東西一定得蓋鍋蓋?!

下雨就該收衣服?

加入差會的第一年住在菲律賓南部的宣教中心,當時中心裡大部分的房子都「客滿」了,中心安排我們住在一棟兩層樓、有六間臥室的大房子裡,考慮我們人口不多,孩子還小,只使用了樓下的房舍,特別恩待,僅僅收我們一半的租金。中心裡有個美好的「傳統」,有任何新家庭入住或是老住戶重返中心,都會事前邀請住戶認領、接待午、晚餐,一方面解除新家庭料理食物的不方便,另一方面也藉此幫助新家庭認識中心裡的住戶。就這樣,短短一兩週內,我們幾乎吃遍了中心裡的每一家,鄰居們也分享不少在當地的生活錦囊,誠然獲益匪淺。

某天下午突然無預警的下起雨來,我火速撥打電話給對面的鄰居,告訴她「下雨了!收衣服哦!」我心想:「接受大家好多的幫助,終於有機會對鄰居有點貢獻了!」一面預期電話裡傳來感激不盡的道謝聲,不過鄰居接到我的電話似乎滿腹狐疑,不但沒有向我道謝,掛斷電話後,他們家裡也毫無動靜,淡定的任憑雨點打在衣服上,沒有人出來收拾衣物。

我的台灣頭腦覺得這家人真奇怪,衣服淋濕了不是又要再洗一次?我都打電話通知你了,怎麼還不行動啊?!真是枉費我的一番好意。誰知道,我這頭還在「生氣」,那廂雨已經停了!!而且立刻豔陽高照,完全看不出來幾分鐘前下過雨。後來才慢慢發現,如果下雨的時候仍然陽光燦爛,這種雨,來的快去得也快,可能衣服還沒收完雨就停了,加上山村裡空氣清新,油污、廢氣不多,幾滴雨水還不至於污染衣物。這種時候,衣服收不收都無妨!不過,若是天色發黑、涼風陣陣,伴隨雷聲隆隆、閃電熠熠,這一定會下大雨,而且會下得比較久,這種時候衣服還是收進屋裡比較保險。原來下雨不一定都要收衣服啊!

不僅如此,也不是人人都需要「躲雨」;有人會趁著下大雨的時候跑到屋外「沖涼」,在滂沱大雨中拿著肥皂、穿著衣服梳洗一番,梳洗完畢不一定需要換衣服,走到廊簷下把衣服上的水擰一擰,過一會兒太陽出來,在大太陽下活動幾分鐘,身體、衣服就都乾了。不過這一招在台灣可不能輕易嘗試,不小心是會得肺炎的!

小結

文化交流與適應是跨文化宣教裡不可少的課題,跨文化的教室就在日常生活的大小事物裡。現今的世代,我們不必等到宣教工場才啟動跨文化的雷達,現在、此刻,上帝已經把許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價值觀的人放在我們周圍,求上帝加添我們屬天的智慧與能力,跨越差異的鴻溝,傳達天國的文化,天國的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