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宣教記實】

跨宣挑戰——錯過 vs得著

我們不是為了百倍賞賜而參與服事主的行列,但是真的希望在思考跨文化服事時,不會因為今生可能發生的「錯過」而舉棋不定,裹足不前……

今宣

           暑假期間有不同的團隊造訪工場,或是短宣或是探訪,或是受訓或是開會……。那天請短宣隊午餐,餐後請隊員幫我們家拍一張全家照;外子無限珍惜的對孩子們說:「來來來,一年一次的全家照。」大家嘻嘻哈哈、推推擠擠的各就各位,人群中傳來資深同工頗有所感的聲音說:「你們可以一年拍一次全家福,我們要拍全家福不知要等多久囉……!」同工一家人有的在家鄉、有的在工場,女兒剛剛前往海外,接受差會的訓練,結訓後不知會被派到哪個工場,兒子則是神學院今年的新生,至少要在神學院兩年,一家人要團聚真的不知要在何時、何處?這種家人分散各處的實況,常是海外事奉同工免不了的挑戰。

親子分離  祖孫難見

有時候同工服事的類型需要常常旅行,為了安全上的顧慮,妻子及年幼的孩子們只得留守在「家」,許多時候是真正「單獨」在一個陌生的村落裏!有時為了孩子們可以接受比較正規的教育,選擇夫妻二人住在服事的村寨中,將孩子們留在設備比較完善的宣教中心宿舍裏。有的孩子才滿六歲就得離開父母,在宣教士子女寄宿學校過團體生活。隨著交通狀況的不同,有的家庭可以每個週末團聚,有的家庭也許一個月聚一次,有的工場地處偏遠,全家只有寒暑假時才能團聚。

許多宣教士子女的成長歷程中,陪伴他們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親,而是宿舍的舍監。雖然絕大部分的舍監是年長又有愛心、有經驗的宣教士,;他們從宣教工場退下來,在宣教士子女學校任教,或在宿舍中關懷宣教同工的孩子們,無不盡其所能的陪伴這些MK。但對這些不得不分隔兩地的家庭來說,總免不了要「錯過」許多重要的家庭事件——孩子掉第一顆牙齒、第一次學會騎腳踏車、第一次寫出自己的名字、生日會、家長會、才藝表演會……,有時不只是大人缺席,為了配合分散各處的家人可以團聚,孩子們甚至得犧牲受獎典禮、畢業典禮……,彼此都難免要留下遺憾。

        有的差會為保護同工的婚姻家庭,規定夫妻分離不可以連續超過四週或六週,有的差會或教會無此要求,導致同工離家時間太長,親子關係大受影響。曾經發生同工外出服事回到家,孩子對著同工的照片喊爸爸,對著眼前的爸爸喊叔叔,那種辛酸無奈只有身歷其中的人能夠體會。

       有些同工很幸運,年輕時沒有錯過孩子的成長,但等當了祖父母卻得面臨錯過孫兒們的成長,失去含飴弄孫樂趣的遺憾。有位同工的孫子這樣問到:「爺爺、奶奶是我們的家人嗎?為甚麼住在不一樣的國家?為甚麼只能在電腦裏講話(Skype)?……」聽得同工好想放下事工奔回家鄉。

遠在海外,還會錯過父母、親友的各種年節、家族聚會、婚禮、喪禮……,如果家有病人,更會錯過在病床邊的問候與陪伴。似乎在外服事的時間愈長,錯過的就愈多,雖然現在網路發達,相較以往,連絡上已經容易許多。不過「不在現場」總是事實,讓宣教同工與家鄉親人間有著微微的生疏感。有的同工在海外服事的時間遠比在家鄉停留的時間長,在家鄉早已沒有自己的房屋,如果父母年老過世、老房子換了主人,故鄉不再有「老家」,述職期間得暫時住在接待所或是朋友、親戚家,隨著時光流逝,家鄉成了「客居」,服事的工場反而更像真正的「家」,有的同工甚至因此錯失自己的「定位」。身分證件(護照)上的「家」,只能說明自己的出生地,究竟自己是哪一國、哪一族的人?實在很難描述。難怪同工們要彼此鼓勵——不管是哪國人,先做好「基督人」比較重要。

生離死別  心碎難題

       早期差會規定,宣教同工在工場四年可以回國述職一年,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社會變遷的快速,述職的規定也變得愈來愈有彈性,例如兩年可以回國述職三、四個月,或是每年可以述職一、兩個月等。有一對同工夫婦有鑑於雙方父母親都已年過七十,身體狀況不很理想,請求可以每年回家鄉兩個月陪伴老人家。最近一兩年每次回鄉探親,都覺得很可能是最後一次。今年春天他們全家在家鄉陪伴老人家時,好幾次收到醫院的病危通知書,又多次越過難關脫離險境。兩個月的假期結束,他們束裝回到工場不久,就收到老人家離世的消息。我們以為他們又得訂機票回家鄉,處理老人家的喪葬事宜,不料他們說不用了,因為老人家需要的就是「活著的時候可以與長年在外的兒孫們一起相處」,在照料老人最辛苦的期間,他們的出現已經分攤了手足們的辛勞。追思禮拜是為還活著的人預備的,家人可以明白他們在外服事的處境,並沒有期望他們一定要出席喪禮。雖然他們會錯過追思禮拜,但是感謝主,沒有錯過陪伴老人家的機會。

        親人因為年老生病而離世,家人多少有一點時間預備心,需要遠行的人還可掌握在家鄉的機會照顧親人,藉此表達愛意、歉意或是修復關係。如果因為意外或是急症離世,家人親友不但要面對失去親人的傷痛,還會因為事出突然而留下遺憾,對於長年在外地服事的宣教同工而言更是艱難,常常是接到消息時,親人已經過世,除了回鄉參加追思禮拜,已無法為逝去的親人多做甚麼。

        八、九年前,筆者一家在菲律賓南島服事,正夜以繼日埋首在聖經翻譯事工中,幾乎除了吃飯睡覺,鎮日所想的就是如何適切的翻譯經文,日子過得忙碌而充實。農曆年過後聽聞正值壯年的長兄身體不適,入院治療,結果不到三個月就被主接回天家。當初接到消息時,沒有想到病情嚴重,加上當時的翻譯進度頗有時間壓力,稍稍遲疑,沒有立刻決定回台灣探視,想不到就此錯過了與長兄話別的機會。事後雖返家奔喪,協助製作長兄的生平記錄,讓筆者覺得多少有一點參與,不至於太過遺憾,但是「缺席」的痛苦仍然真實而深刻,久久難去。

錯過毫釐 加倍奉還

       雖說參與海外服事有可能發生這許許多多的「錯過」,可是聖經路加福音十八章廿九至三十節說的好清楚:「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神的國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兒女,沒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來世不得永生的。』」如果我們的人生舞台僅限於活在這地上的幾十年,所錯過的一切都該讓人扼腕,不捨,可是神清清楚楚的應許:信靠耶穌是神兒子的人最終有永生,主耶穌又言明,為神的國度所錯過的一切,神要在今生就償還給我們。縱然我們不配得,祂還是體恤我們的軟弱,為我們預備更美好、更寬廣的「人生經驗,家族關係」。

筆者的三個孩子第一次跟著上工場時年紀都還小,家人親族都十分不捨,認為大人參與海外服事剝奪了孩子們與親屬往來的機會,可是神真的在工場為孩子們預備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爺爺、奶奶、叔叔、伯伯、舅舅、姑姑、阿姨、哥哥、姊姊、弟弟、妹妹……。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因為同樣在外地服事主,面對的挑戰相仿,大家用一種超越國界的模式相互溝通,彼此打氣。筆者的孩子們想到「家」時範圍超小,一家五口所在的地方才是家,但是想到「家人」時範圍可能超大,除了台灣,菲律賓、美國、瑞典、澳洲、新加坡、加拿大……都有「家人」!真正是「主內一家」的實境體現。

服事主若要看挑戰、想困難,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出一大把,但我們所服事的豈是「小器」的主呢?神給我們的應許難道是普普通通的嗎?我們不是為了百倍賞賜而參與服事主的行列,但是真的希望在思考跨文化服事時,不會因為今生可能發生的「錯過」而舉棋不定,裹足不前。我們可能可以揣想將要發生的「錯過」,但是神要「補給」我們的,往往是我們「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未曾想到的」(林前二:9)豐富預備。

祈願台灣教會可以不斷有更多勇於參與跨文化宣教的同路人出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