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跨文化宣教】

文化的框框與內涵(十八)

教會不是建築物,而是一群被神呼召出來的人,要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江榮義

五十五、從有框框的祭壇,會幕,聖殿,教堂,到無牆無框框的教會

  福音同時傳到台灣與韓國,韓國的教會百倍增長,而台灣的教會仍舊原地踏步,為甚麼沒有增長?一定有原因的,原因出在哪裏呢?也許就是沒有正確的教會觀。有正確的教會觀才會使教會增長,錯誤的教會觀,不但不能使教會增長,反而會使台灣的教會停頓,停留在百分之五的基督徒,而永遠無法去影響其他百分之九十五的非基督徒,所以我們要來研究,甚麼才是聖經中的教會觀?

A. 甚麼是教會?教會的定義?

  「教會」這字原文是Ekklesia,是一群從世人中被呼召出來,與世界不一樣的人。

  1. 在舊約──會幕,耶和華在何烈山吩咐召聚他的百姓,叫他們聽見神的話,學習敬畏神,又教訓兒女遵行,是新約教會的影兒。

  2. 在新約:Ekklesia一詞,是指所有公開承認主耶穌的人,「教會是他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弗一:23

  3. 廣泛來說、Ekklesia乃是指普世的基督徒。「他也是教會全體之首,並且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

  4. 窄一點來說、Ekklesia一詞乃指某一地區,信徒不一定能在一起敬拜神,也可稱為教會,如徒十一11,十一26;林前十一18,十四19、28、35;羅十六4;林前十六1;加2;帖前14

  Ekklesia,也指「家教會」,羅十六23;林前十六19;西5;門2

  歷史中的教會論——教會是一群蒙恩得救的人。

B. 教會歷史中的信條約章

  1. 海爾弗德信條:教會乃是從世界呼召出來的信徒群體,是所有聖徒的團契,敬拜及事奉。

  2. 西敏斯德信條:普世的教會,是無形的,由所有上帝的選民組成,他們在教會之首主耶穌基督裏,已經或將要被聚集起來成為一體,並且是那充滿萬有者的身體及新婦。

C. 教會就是聖徒的團契

  教會核心——認同耶穌的身體,先是國度,然後才是教會。二○一二年十二日的時代週刊描寫改變美國生活的趨勢,就是美國人為著尋找更深入建立自己屬靈生命的方法,紛紛從有組織的宗教「出走」,進到家庭教會,或戶外聚會,自一九九○年以來,這些人數倍增。

  Neil ColeOrganic Church小型有生機的教會,簡單,有生機,不斷繁殖,完全脫離大型教會的框框,像白兔般高速繁殖。這些聚會注重神的話語,享受神的同在,在家,在辦公室,在餐廳,停車場,球場聚集,成為小組教會。(無牆的教會p.8,劉達芳著)

D. 要建立無牆的教會和無框框的教會

 1. 神是那充滿萬有者:「他是教會全體之首……是從死裏首先復生的,使祂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8)「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林前十二27)神很大,任何事祂都能做,祂要改變這個世界,祂不只要在教會裏得榮耀,祂也要在社區裏,在城市裏,在國家裏得榮耀。

今日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把神約束在教會的四面牆壁內,以為祂只是拯救牆內的人,至於牆外的人,死就死吧!」(無牆的教會p.11,劉達芳著)

 2.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教會不是建築物,而是一群被神呼召出來的人,要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五十六、聖經中的教會觀

A. 舊約中的教會觀

 1. 祭壇時期

  神要亞伯拉罕築壇獻祭,亞伯拉罕每到一個地方,他都築壇獻祭。當時他們在沙漠曠野中非常不容易蓋聖殿。所以多半是露天佈道,並且,神並沒有叫亞伯拉罕去蓋聖殿,他老人家也沒有體力去蓋聖殿。至於築壇獻祭,對他來說,他已有三百十八精練壯丁,只要一人搬一塊石頭,很快就可以獻祭敬拜神了,所以族長時期的宣教是走動的宣教,教會也是走動的教會,摩西帶以色列人出埃及,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想到神愛祂的子民以色列,對以色列是奮興培靈會,對埃及人卻是佈道會,神要祂的子民依靠神。其實神在懲罰埃及人的同時,也在向埃及人宣教,使他們能夠悔改,對他們傳福音。藉著十大災,向他們開佈道大會,向他們宣道,使他們也能認識神,歸向神,因為神願意萬人得救,不願一人沈淪。

 2. 會幕框框時期

  在摩西時期開始蓋會幕,但會幕也只是為了要放約櫃和聖品避免淋雨,幾百萬的會眾還是站在會幕外面曠野一同敬拜,而會幕是用帳棚蓋的,可以方便摺疊,收拾,隨著雲柱火柱,何時上升,隨時起行。

  他們由曠野走動直到迦南地,如同走動的教會,一面牧養一面宣教,神沒有叫以色列人要蓋聖殿,直到王國時期,大衛王有感動為耶和華建殿,但是神不許可,「那時,王對先知拿單說:「看哪,我住在香柏木的宮中,神的約櫃反在幔子裏。」當夜,耶和華的話臨到拿單說:「你去告訴我僕人大衛,說耶和華如此說:『你豈可建造殿宇給我居住呢?自從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直到今日,我未曾住過殿宇,常在會幕和帳幕中行走。』」(撒母耳下2〜6

 3. 聖殿框框時期

  後來所羅門王蓋了最豪華的聖殿,甚至牆壁也包金子,結果後來敵人為了要奪金子就挖墻毀壞聖殿。所羅門應該到處蓋聖殿,很可惜所羅門只蓋一間聖殿,當分為南北國的時候,北國因為沒有蓋聖殿,結果他們只好拜金牛犢。本來走到哪裏都築壇獻祭,走動宣教,但是當建了大聖殿以後,就反而停止宣教。

B. 被擄時期的無框框教會

  以色列所羅門的聖殿被拆毀,百姓被擄到巴比倫,最美最豪華榮耀的聖殿建築物毀了,成為亡國奴到了巴比倫帝國,還有甚麼復興的希望嗎?唯一能代表復興的聖殿及聖城都已被毀,還有甚麼希望可言呢?有時候有一些牧師會想,假如我能蓋一間大教堂,這樣就能夠復國雪恥,東山再起。其實復興不是從建築物開始,乃是從成為合神心意的人開始的。

 1. 兩三人的教會

  聖經說:「你們中間若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我就在你們中間。」從四個人開始,沒有教堂,沒有建築物,只有四個合神心意的人,那就是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們的同心禱告聚會,三位朋友勝過火窯的猛勢,但以理勝過獅子的吞吃及為王的解夢,都是無形教會驚天動地的宣教見證,並且感動國王相信耶和華是真神。

 2. 禁食禱告會

  以斯貼及末底改和全以色列為全國禁食禱告,甚至三晝夜的禁食禱告,成為改變江山,拯救同胞,脫離亡國滅種,轉危為安,震動天下,顯出無形教會的福音大能之爆炸力遠遠勝過所羅門的有形聖殿。

  被擄到巴比倫,沒有教會,成了亡國奴,對以色列人來說是淪陷,但是對巴比倫人反而是解放。

 3. 住棚節——悔改與復興

  在以斯拉時代,他們回國時在水門聚集時如同一人。他們搭棚過住棚節。「那時,他們如同一人聚集在水門前的寬闊處,請文士以斯拉將耶和華藉摩西傳給以色列人的律法書帶來。七月初一日,祭司以斯拉將律法書帶到聽了能明白的男女會眾面前。在水門前的寬闊處,從清早到晌午,在眾男女、一切聽了能明白的人面前讀這律法書。眾民側耳而聽。以斯拉站在眾民以上,在眾民眼前展開這書。他一展開,眾民就都站起來。以斯拉稱頌耶和華至大的神;眾民都舉手應聲說:『阿們!阿們!』就低頭,面伏於地,敬拜耶和華。他們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書,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尼希米和文士以斯拉,對眾民說:『今日是耶和華你們神的聖日,不要悲哀哭泣。』這是因為眾民聽見律法書上的話都哭了。」(尼八: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