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光】
兩千年教會史保存下來的優良傳統
一種傳統能夠經歷歲月的洗鍊而能保存下來,一定有它的實用性與優質性……
姜寶陞
在人類的歷史上,墨守成規,不知變通,固然易於陷入僵化;但是凡事對傳統抱持負面看法,亦屬矯枉過正。試想一種傳統能夠經歷歲月的洗鍊而能保存下來,一定有它的實用性與優質性。
今就教會中的十二項優良傳統試著解析如下:
一、聖誕節:
有人說教會不應該有聖誕節,因為它是來自異教拜太陽神的節期。但是聖誕節在羅馬帝國時代,由於教會的迅速發展,再加上大主教安波羅修(Ambrose)及金口屈梭多模(Chriysostom)的鼓吹,皇帝君士坦丁的定奪,自然形成了教會的慶典;如今更成為普世教會的習慣;正面思維,這正是代表教會從異教手中奪回了主導權,翻轉了節期的內在意義,反而是一種偉大的勝利!每年在12月24日平安夜及25日聖誕節,全球各地教會都在紀念耶穌基督的降生;在此節日中許多慕道的親友會被邀請到教會參與溫馨的聖誕佳節,這當然是一件美事!
二、神學院:
師徒制固然有其優點,因為師生往來密切,生活幾乎在一起;但是教會壯大,信徒眾多後,基於需要,培訓上帝僕人的神學院就自然的產生了。神學院有其極大優點,因為有許多學有專精,靈性美好的教師,能夠從不同角度與體驗,教導神學生,使他們不致於思想狹隘;可以從不同老師身上學到功課,這是師徒制不易做到的。
三、牧師制:
初代教會中見到的是長老制,他們負起牧養教會的責任。大約第一世紀結束,所謂後使徒時代,由於教會的實際需要及時間的推移,而形成了主教制和牧師制。有人認為以弗所書四章十一節經文中的「牧師」原文是「牧羊人」,所以不應譯成牧師,更不應有牧師制;但是透過原文專家的指示,在這節經文中「有牧師和教師」的詞彙是兼而有之的意思,亦即不應分割來看。其實「牧師」譯得很有智慧,因為教會的牧師總要擔負起牧養和教導的責任,不是嗎?
四、青年牧師:
一所有規模的教會,當然編制上不會只有一位牧師;一般情況會設有主任牧師、青年牧師或數位傳道人、專職教師及神學生、行政人員、管堂等。青年牧師一來可以協助年長的牧師處理許多青少年的需要,以神的話餵養渠等;另外,教會設有青年牧師或傳道,可以使他(她)們跟著年長牧者學習,得著經驗的傳承,這也是一種牧者養成教育;該種體制自有其一定的價值和必須性。
五、主日講道:
這是教會主日崇拜中最重要的一環;因為一所缺乏神話語餵養的教會,一定是吃不飽的教會;即使外表人數眾多,但在信仰的深度上是不夠的,靈裡還是貧瘠的;因為神的話語是能力(來四:12),是生命(約六:63),是明燈(詩一一九:105)。
保羅勸勉年輕的提摩太,要在上帝面前作無愧的工人;當按著正義分解真理的道(提後二:15)。由此可知,這句「按正義分解」的背後是需要多下工夫的!牧師、傳道、宣教士或其他常站講台的人,私下應該也是一位肯在聖經上用功的人。被稱作英倫解經王子的坎培∙摩根(Campbell Morgan),他準備一篇講章的經文,事先會閱讀五十遍;難怪他牧養過的會友,在好多年後回顧起來,眼中還閃爍著喜悅的光芒。
在保羅所得的啟示中,神所看為忠誠無愧的傳道人,就是按神的心意精準講道的人。易言之,一所榮美的教會,她所以同世俗機構團體最大不同之處,就是她擁有上帝豐沛的話語。
六、神職服裝:
當然,我們事奉主,最重要的是心態,不是外表的服裝;但是不應忽略的是,一身整潔端莊的衣著,也多少可以反映一個人對參與某種特殊聚會時(如主日崇拜、婚喪或特殊宴會場合)看重與否。我們的主不是也說過嗎?祂說:「王進來觀看賓客,見那裡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裡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太廿二:11-12)
社會學家指出,人類是習慣生活在符號系統下的;這是一種約定俗成,隨著時光的積累而形成的。不是不能改,乃是需要時間或者改革時機有無急迫性和必須性。我個人認為:神職人員主日穿上深色西裝講道,已成為一般教會的習慣,這也沒有什麼不妥。另外,當牧者主持按牧典禮、婚禮、喪禮、慶典之時,能穿上牧師服或袍子,豈不更顯得莊重嗎?(當然,不同文化區域自然也應有其不同)。
七、神職薪資:
在此應打破一種迷思,那就是神職人員領取薪資就不是過信心生活;其實,每位奔跑天路的人,都是需要過一種日日仰望神、靠信心而生活的人。教會長期發展,建立良好的制度,使傳道人及其眷屬能夠在生活上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全心從事牧養教會的神聖事工,有什麼不好?!倘若教會對傳道人及其家屬雖然尊重,但常說一句話:「你們作主工,要靠信心!」但是教會本身卻不建立應有的薪資體制,這是美中不足的事。經上記著說:「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牠的嘴;又說: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提前五:18)「傳福音的靠福音養生。」(林前九:14)道理即在此。
八、詩班:
在余牧會多年經驗中,常常聽到某肢體或慕道朋友告訴我,他(她)被今日獻的詩歌感動得很,甚至有人流淚不止。教會舉行崇拜,除了會眾一起唱詩讚美神;另有詩班或樂團獻詩敬拜,正是紅花綠葉,相得益彰的美事。
九、教堂:
初代教會的確沒有教堂的建造,聚會多在家庭中,甚至在墓窟地窖裡(藝術界所謂的Catacomb繪畫就是早期基督徒在這些地方完成的)。該種現象有其歷史背景,那時教會剛剛萌芽,人數不是太多;另外頭三百年,教會在羅馬王朝是處在被壓迫的階段,教堂是無法建造的。
由於教會的後期蓬勃發展,君士坦丁皇上也歸信了基督,教堂也就自然地建立起來。基督徒當然奉主名可以在任何地方敬拜上帝(約四:24),但是有一個固定而設施良好的教堂;例如寬廣的大堂、辦公室、協談室、主日學教室、圖書館、托嬰室、準備愛宴的大廚房,還有停車位……等,這是更符人口眾多、品質要求也相對提升的現代基督徒之需求。
十、什一奉獻:
質疑教會什一奉獻體制的人,常說的理由是:這是舊約的規定,新約時代沒有。其實不應忘記耶穌基督親自說的話:「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回香、芹菜獻上什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要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要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太廿三:23)從這段話裡,我們可以作出如此合理的判斷:至少我們的主是不會反對什一奉獻的;因為祂說:「那也是不可不行的!」
十一、兒童主日學:
起源於1780年代的英國,這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教會傳統;也正符合我們主的話:「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太十九:14)兒童的可塑性較大,在們年幼時,能夠受良好的基督教教育,是終生受益無窮的。
十二、教會招待:
在我長期牧會的經驗中,招待,特別是主日招待工作十分的重要!因為這就好像「機場」是國家的大門,對初臨該國的第一印象就是從此處開始的。一張笑臉迎人的教會招待,不但給信徒溫暖的感覺,更會給第一次來教會的朋友有回家的味道。反之,當一位陌生人在主日走進教會,缺乏親切的招呼,試想,他(她)下次還想來嗎?另外要分享的是,招待是站在第一線的工作;當聚會開始後,若有什麼狀況發生,也方便立即處理。
結語:
兩千教會史,使我們深深體認到上帝的權能!在三一神的護理之下,教會越過了無數次洪濤巨浪,仍能屹立不搖,這就是見證。她兩千年來,去蕪存菁所遺存下來的優良傳統,身為廿一世紀的現代基督徒,更應珍之惜之,發揚光大,直到主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