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跨宣挑戰                                           

「金金」計較

面對差異,要儘量耐心釐清雙方考慮的重點,之後才好商量資源究竟當如何運用……

今宣

記得接受宣教士基本訓練時,資深的同工特特提醒我們,進入宣教工場,除了積極與當地人建立關係、學習語言文化之外,在財務處理上也需要十分謹慎,如果不是必要,儘量不要和服事的對象有金錢上的往來;特別當服事的對象有經濟上的困難時,格外要留意,不要太快直接提供金錢上的幫助,以免誤把宣教士當成解決問題的金主,而沒有定睛在差派宣教士的上帝身上。

宣教士畢竟是「外人」,不宜用我們習慣的方式解決當地人的問題,有時候表面上看來是經費的問題,骨子裡卻是「意願」的問題。有時我們這些外人眼中看見的「缺乏」,當地人並不覺得緊急,沒有意願要投資精神、金錢進行改善;反之,當地人覺得需要用錢解決的問題,有時我們這些外人又不見得認同。面對差異,要儘量耐心釐清雙方考慮的重點,之後才好商量資源究竟當如何運用。尤其新手宣教士,有時一腔熱血,以為自己在「拯救」服事的對象,或以為提供經濟援助可以有效解決難題,可以加速建立「關係」,甚至是建立個人「威信」。殊不知處理不當,反而破壞關係,妨礙長遠的服事。

如果服事的對象真的有難處,比較理想的是和當地人一起想辦法,不論是就地取材、或是向外請求援助,要盡量尊重當地人的決定,以免剝奪了當地人對問題的「主導權」,也免得宣教士的擔子太重,最終變成宣教士個人的責任……

錢非上策

那年預備要進工場,我們夫妻先進村探查場地,三個孩子留在首都託人照顧。在我們進工場之前,已經有一個宣教家庭在村子裡服事了許多年,也在當地建立了聖經翻譯的團隊,宣教士可以很流利地使用當地話,不只生活、溝通都沒有問題,還可以用當地話吟唱聖經故事,工作頗有果效。有一回山上的民兵荷槍實彈造訪工作站,宣教士一家談笑間平安送走「意外的訪客」,無人受傷,一時傳為佳話;可惜後來因為孩子中有兩三位在健康以及學習上有特別的需要,不得已離開村落。

我們進村找到他們原先的工作站;工作站很好找,因為他們在村中的貢獻,政府在修建道路時,特別從村頭鋪了一條水泥路直到他們家門口。工作站坐落在村民「活動中心」的大竹棚旁邊,聖經翻譯團隊也常在竹棚裡討論經文。相距不到20公尺就是山上的小學。偶爾村裡得到外界的資助(多半是附近的天主教會提供的物資),可以預備午餐給學校的孩童;預備飯食的婦女們用香蕉葉包裹白米,有時婦女們會緊靠著我們的工作站煮飯,好享受一點屋簷下的陰涼,我們則享受四處飄散的飯香。

工作站的房子不大,但是五臟俱全,桌、椅、書櫃、木板床都還在,令人感動的是還有一間廁所!山上沒水、沒電,當然不是典型的抽水馬桶,不過是廁所旁邊放了好幾桶水備用,但坐式馬桶在山上可是五星級的配備啊!此外,屋頂上安置了簡單的集水器及過濾器,可以搜集雨水,過濾之後經過煮沸可以當作飲用水。工作站的傢俱、設備看起來都還好,只是好久沒有人進出,累積了厚厚的灰塵、蟲蟻,進到屋裡不過幾秒鐘,我就一直打噴嚏、流眼淚、全身發癢,只好趕快逃到屋外「換氣」。

工作站雖然不是挺大,可是要打掃到可以使用也不是一兩天的事情,清掃用具呢?水呢?當天我們並沒有預備要在山上過夜,要怎麼清理工作站呢?好在我們上山不久,村民就發現「外人」來了,有幾位出來張望,有兩位聲稱可以幫忙打掃工作站,其中一位還說他認得之前的宣教士,很樂意幫忙讓工作站可以再次開張。

我們看看四周的環境,當時是乾季,山上的幾個抽水幫浦都無法打水,要水就得到山腰的溪流裡提水,提一桶水一上一下少說也要半個小時,要把整個工作站打掃乾淨,可算是一件大工程。當地村民多半還是維持農耕、打獵的生活方式,一天無法出門勞動,當天一家人的吃、喝生活就會有問題,加上我們和村民們初次見面,還不是「朋友」,不好讓人白花力氣,可是我們沒有攜帶任何食物或是生活用品,可以當作謝禮,這工錢或是「食物代金」要怎麼給才合適呢?我們飛快的估計了一下,決定提供兩人相當於一週的工資,並說明:麻煩他們兩位幫忙將工作站打掃乾淨,因此耽誤了他們去田間工作的時間,希望這些錢可以讓他們買食物給家人,大約一週之後我們會再上山。

兩人高高興興的收下錢,說是快近中午天氣太熱,等第二天清早會開始清掃,允諾很快就有乾淨的工作站可以使用。我們十分感謝有人挺身相助,心底正將兩人視為拔刀相助的「英雄」,可是,才一轉身就看見其中一位拿著錢到小店買飲料,嘿,那是買食物的錢啊!不是明天早上才會開始工作嗎?而且山上小店的飲料是山下的兩三倍,是有些人一天的工錢耶!錢已經出去了,實在管不了人家怎麼使用,真後悔沒有先買一些食物可以當謝禮,我們突然有一種「我做錯了嗎?」的不安感!

共襄盛舉

有了前輩的提醒,有了錯誤中學到的教訓,我們盡可能減少和村人之間的金錢往來。當我們在村落中辦理識字教育或是聖經翻譯的訓練時,除了提供必須的教材、文具之外,也會提供食物,從山下採買白米、蔬菜、速食麵、魚罐頭等等,分量盡量能夠供應學員和他們的家人共享;畢竟家中的大人放下工作來上課,一家人的吃喝都受影響,我們很樂意提供食物,讓翻譯團隊的成員都可以安心受訓。雖然如此,還是會請求學員帶一些食物來,希望讓當地人感受到,這是我們「一起」進行的訓練,透過分享食物讓學員們付一點代價,期待學員珍惜所學,也期待村民建立觀念——聖經翻譯是村民自己的事情,不是宣教士的事情。我們希望村人理解,聖經翻譯完畢之後,不是留給宣教士做業績,不是拿下山放在圖書館展示,更不是放在倉庫吃灰塵,而是希望真的可以幫助村人認識上帝。

感謝主,有前任宣教士打下的基礎,當我們在村裡舉辦各樣訓練時,當地聖經翻譯團隊的同工們會找村裡的朋友們幫忙料理飯食,我們只要把買辦的東西放下,休息時間就有熱騰騰的食物可吃,不太需要費心。而且,學員們也都會帶一些東西共襄盛舉,雖然許多時候只是很簡單的香蕉、芋頭、野菜、野果……,每次都經歷如同五餅二魚的神蹟。我們很難確切知道有多少人會一起用餐,但每次預備的食物都足夠。

有時村裡的朋友們還會挑戰我們,說要預備「特級」的食物招待大家;溪流裡的活魚、小蝦,還不算特別,真正誠意十足的應當是:田鼠、飛鼠、蝙蝠(吃水果的)、大蜥蜴……,只是這些頂級佳餚總是隱沒在朋友們的大笑聲中,沒有真正出現在香蕉葉上(村民將食物放在香蕉葉上食用),他們是怕我們不懂得欣賞美食,暴殄天物吧!因為大家都有參與,在心情上,是大家「一起」促成這些聚會,「一起」完成各項訓練,這樣的「一起」實在是意義非常。

未完待續

宣教士和服事對象之間的金錢挑戰還不止這些,如果是長期協助聖經翻譯或是識字教育的同工們,該如何相待呢?主若許可,希望有機會再跟眾位讀者一起分享,一同思考。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金錢觀,面對不同的工場,我們仍然有許多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常常驚訝於自己的無知,需要邊做邊學,邊做邊調整。願上帝持續幫助我們,在跨文化服事工場多聽、多看、多多理解當地人的想法,帶著學習者的態度服事當地人,一生之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