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宣挑戰】

送行  行不行?

其實,找一家小店,不趕時間的吃一份我們熟悉的、簡單的料理,就是極佳的餞行餐了……

今宣

   今年六月我們全家離開服事多年的工場,出發當天搭乘的是號稱「紅眼班機」的廉價航空,起飛時間在晚上十一點半,所以白天還接了服事,帶領接受跨文化訓練的學生關懷小組一起外出。

臨別旅程,去?不去?

   以往關懷小組會在訓練中心附近喝杯飲料,一起分享、禱告,頂多兩個小時就可完成。這天,學員們為了我們即將返鄉,特別選擇了風光明媚的郊區餐廳,說要為我們一家餞行。負責安排活動的同工M曾經去過一次,剛剛拿到當地駕照的他自信的表示:「雖然不知道地址,不過很確定在訓練中心的北面;雖然不確定目的地的當地名稱是什麼,不過很清楚記得怎麼走,是一家值得一去再去、絕對物超所值、網上有名的好餐廳!」還有同學興味盎然地用我在課堂上說過的話:「宣教士就是要有彈性,隨時接受新的旅程啊!」……真是讓人頭皮發麻卻又難以回絕。

   為了方便同工送我們去機場,前一天晚上借住靠近機場的朋友家(朋友一家回國述職,我們得以自由使用),全家整理行李到凌晨才簡單梳洗就寢,一大早快快清洗、晾曬衣物,好在出發前把乾淨的換洗衣物裝箱。早上以出清冰箱的心情吃了非常簡單的早餐,等到和學生們碰面時,全家人其實身體疲乏、飢腸轆轆。饑餓加上不知道目的地何在?路程多遠?途中的交通狀況如何?都是鋪設完備的柏油路面嗎?衣服會不會弄濕、弄髒?會吃到什麼樣的食物?腸胃可以接受嗎?容易暈車的孩子受得了嗎?會不會耽擱到搭飛機的時間……?一堆疑問迅速在腦中湧現,忐忑、焦慮混合著一點無奈,我們硬著頭皮出發。

   帶隊同工M果真是新手上路,在蜿蜒的山路上,不時出現由左線漸漸挪移到右線(同工的母國是靠右行駛,工場當地靠左行駛),偶爾還會在岔路口突然轉向,我們一家緊跟在後驚嚇連連,只能認真禱告,總算在餓到前胸即將貼後背的時候抵達目的地。對學員來說,大家都很高興參加了一次有別於以往的關懷小組活動,我們一家則是在各樣複雜的情緒中,經歷了一趟難忘的臨別旅程。其實找一家小店,不趕時間的吃一份我們熟悉的、簡單的料理,就是極佳的餞行餐了。

超多行李,帶?不帶?

   盛情感人但時機有待商榷的餞行之旅,在山雨降臨之前畫下句點。我們頂著漸漸變大的雨點開車下山,回程不需要再跟車,可以更專心於路況,路程顯得近多了,終於在太陽下山之前回到暫借的居所。放下一早上的緊張心情,倦意悄悄襲來,一家人躲進房間補眠,等候同工晚上來帶我們去機場。

   同工K是另一個國際差會的宣教士,一家四口之前在創啟地區服事多年,常常因為政治局勢的影響被迫搬遷,非常明白攜家帶眷搬來搬去的個中滋味。當天晚上他依約準時開了一輛小卡車來送我們家到機場。K抵達之前,我們已經把所有的行李搬到屋外的車道上,等車子一來便依序將行李搬上車,不到五分鐘,所有行李都已經就定位,車廂裡還有許多空位,讓K大大驚訝,再三確認:「真的只有這麼多行李嗎?有沒有漏掉?再數一數!?」佩服我們一家五口竟然能將行李控制在二十件以下,欽羨之情溢於言表。

   感謝主,工場所在地常有國際會議,我們得以央求來開會的弟兄姐妹幫我們帶些行李回台灣。我們的美國同工也是趁著國際大會之便,請人幫忙帶了總共三十箱的行李、書籍回美國。若不是有這些善心同工的協助,我們恐怕得將一些行李海運,或是把更多家當捨棄在工場了!

意外大禮,收?不收?

   我們正開心地分享打包行李的大小趣事,機場已經遙遙在望。K一面說些祝福的話,一面從置物箱裡拿了一份又厚、又大的包裹,說是訓練中心某位同學送我們的紀念品。我伸手接過「禮物」,是一本書,一本原文的參考書,據說作者著作等身,深受這位同學敬佩。這位同學因為感念外子的教導與情誼,不知如何回報,特別奉上自己珍愛的書籍,聊表心意,頗有一種寶劍贈知己的情份!

   可是這樣的「大禮」,對於行李重量錙銖必較的我們來說,實在是難以承受的「重」啊!不過學生的一番好意實在不忍拒絕,只有感謝著收下,抱在懷中——因為行李箱裡已經不敢再加東西了。我們接過這份大禮,同時殷殷提醒K:「繼續加強訓練學員們,了解跨文化宣教的各樣挑戰啊……」

   臨上飛機前收到精裝原文書,是重量讓人作難,有的禮物則是體積讓即將啟程的人陷入煎熬!例如:送給小小孩超級大抱枕或是填充娃娃,的確會帶給孩子超級大驚喜,卻讓父母有著超級大「驚恐」!原本帶著小小孩搭乘飛機挑戰就不小,孩子要牽、要抱,還要顧隨身行李,任何會佔據大人「手腳」的大禮都有可能變成旅程中的災難;被空服員埋怨幾句還是小事,要是航空公司認定行李超重、或是認為佔據太多機上空間,說不定還得臨時為大玩偶買張機票,那可真會讓旅人永誌不忘。

美味食物,吃?不吃?

   有些禮物則是與法令牴觸,就算收禮的人心裡願意接受,可惜有違法的疑慮,再喜歡的禮物也只能忍痛割愛。好比:美味可口但是被許多機場列為拒絕往來戶的榴蓮,只得在進海關之前統統裝進肚子裡。911之後,再好喝的飲料也得被擋在海關之外,再昂貴的液體化妝品,只要超過一定的容量,也只能貢獻給垃圾桶或是送給海關。有些食品或許可以帶上飛機但是不能帶進臺灣,如果不確定在下飛機之前可以全部吃完,還是敬謝不敏,免得辜負送禮者的一番好意。

   這次臨別,當地教會的牧師、師母及幾位兄姐、甚至家庭也到機場送行,善於料理的師母特別預備了北方少數民族的辣香腸,陣陣香氣從紙盒的縫隙中飄散在出境大廳;看見香腸,彷彿看見三個孩子興奮的圍坐在教會餐桌旁,揮汗享用充滿民族特色的愛宴。可惜,肉類產品不能帶進臺灣!之前曾經想把沒吃完的飛機餐帶回家,不料因為有肉,在緝毒犬的「服務」下,只能丟進垃圾桶。既然知道了台灣的規定,我們不想冒險,更不願意糟蹋珍貴的美食,只好滿懷遺憾的婉謝師母好意,並請他們帶回教會享用。好在牧師、師母不是外人,他們沒有因此不悅,反而安慰我們,邀請我們「有空回來吃美食」。

   除了牧師、師母帶來的香腸,到場的每位兄姐都很慎重的預備了禮物,吃的、穿的、用的都有,還有珍貴的國王肖像別針……,掂量著禮物的重量,只得捨棄精美的包裝,當場塞進行李箱中,或是放進口袋、穿在身上,還好沒有傷了大家的心。
送行伴手,好?不好?

   今年大兒高中畢業,同學們不是要回家、就是要離家讀大學,畢業典禮之後,幾乎每一兩天就有同學離境。小小的國際學校裡,學生總人數不過四百多人,有幾位從幼兒園到十二年級都同校,彼此的感情深厚自然不在話下,所以只要情況許可,班上的同學都會去機場送行,有時候,相差一兩屆的學弟妹也會出現,送行的陣仗頗為驚人。

   既然是多年好朋友要分離,難免要預備一些紀念品,不過這些TCK(The third Culture Kids,第三文化孩子)預備的禮物都很貼心。例如善用畢業紀念冊,反正幾乎人人都有一本,在彼此的紀念冊上留言、畫圖、貼照片,深具意義又不怕增加行李負擔。

   除了簽紀念冊他們還有另外一個「傳統」,就是同學間會彼此交換衣服、帽子、鞋子、身上的飾品……,或是把衣物、文具指名送給特定的學弟妹,不但不需要另外花錢買紀念品,還減輕了需要打包的行李重量,至少不至於增加收納禮物的困難,也免去了帶不帶禮物回國的掙扎。這些孩子預備的伴手禮,看來比許多大人還有概念。

   其實禮物再精美,總有一天會損壞、變舊,甚至在遷徙中失落;真正帶不走的是留在腦海中的記憶,是鑲嵌在心田中的感動。宣教士在海外為主奔忙,相信他們在意的不是眼睛看得見的禮物、饋贈,而是知道有人在為他禱告,有人將他放在心坎上,提名在恩主寶座前。如此,不論是歡送上工場,或是惜別回家鄉,都是美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