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祢的時刻】
翻滾吧!基督徒
教會得榮耀不是因為它成為一間Mega Church,而是教會裡頭有愈來愈多的人願意被主破碎,順服耶穌,在祂的手中成為被擘開的聖餅,餵養更多的人……
劉幸枝
2011年,台灣有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電影,叫作《翻滾吧!阿信》。它描述體操界前國手林育信的故事。飾演林育信的彭于晏,為了詮釋好這個角色,每天鍛鍊十二小時,終於練出了八塊肌,這部片也因著演員稱職的表現而得到金馬獎多項入圍與獲獎。
這世界有一些好演員,雖然不是在演自己的故事,卻兢兢業業地揣摩劇中角色,希望把真人實事活化在現代觀眾眼前。許多經典電影常是透過這些演員的詮釋,讓觀眾留下不可抹滅的印象。例如,當年演《我就這樣過了一生》的楊惠姍,她為戲增胖22公斤,敬業與精湛的演技使她蟬聯第廿二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即使只是一齣電影劇本,演員都知道要盡責地扮演好他們的角色。而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在永恆的舞台中,我們又如何詮釋神託付給我們的角色呢?
福音宣揚始於有人為主破碎
或許有人說,我不曉得我的角色是什麼?但起碼我可以百分之百的告訴各位,我們共同有一個被委任的角色,叫作「基督徒」,而基督徒這個名稱是從安提阿教會開始的。我們不妨從使徒行傳來了解,首批被稱為「基督徒」的安提阿教會是如何扮演好他們在上帝面前被託付的角色。
話說教會起初建立,會眾約有三千人。那是全世界第一間教會,就在耶路撒冷。隨著發展蓬勃,教會需要組織、體制,於是設立了七位執事協助使徒。使徒們專心傳道祈禱,執事們分擔一些庶務。
可別小看執事的職份,使徒行傳第六章提到,能成為執事的人需具備三個特徵: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而且智慧充足。首批被推選的執事,有兩位在使徒行傳其他篇幅當中繼續被記載;而位列執事之首的司提反,還是啟動普世宣教的關鍵人物。
聖經記載司提反是一個熱愛傳福音的人。他被聖靈充滿,滿有能力的作見證,反對他的人無法反駁他,便動用私刑拿石頭丟死他。使徒行傳記載:「司提凡殉道後,信徒們因受迫害而四散到各處,遠至腓尼基、塞浦路斯和安提阿,他們只向那裡的猶太人傳福音。不過,有些塞浦路斯和古利奈的信徒到了安提阿之後,也向希臘人傳講主耶穌的福音。 上帝的能力伴隨著他們,有許多人信了主。」(徒十一:19-21,當代譯本)
司提反的殉道引起了後續一連串的逼迫行動。那些原本聚集在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不得不分散各地,就好像一塊大石頭被炸開成無數的小石頭,這些小石頭滾動到不同的地方,凡他們所到之處,福音就被傳揚。
小人物搖身成為國度器皿
司提反不是傳道人,他只是耶路撒冷教會上千名信徒當中一位負責管理飯食的同工,但是我們看到初代教會對外宣揚福音,始於司提反願為主破碎,讓自己殉道的血成為教會的種子。
還記得耶穌設立聖餐時所說的話嗎?祂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擘開)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我們對這句聖餐禮中常被拿來誦讀的經文習以為常,卻很少想到如何以回應恩典的行動來效法祂的「捨」。
不知各位是否看過當年好萊塢巨星英格麗葆曼演出的《六福客棧》。這齣電影改編自二十世紀上半葉遠赴中國宣教的英籍宣教士艾偉德的故事。
公元1929年7月,倫敦中國內地會總部來了一個身形袖珍的女孩,請求申請成為宣教士。負責同工於是跟她有以下對話:
「我們確實很需要宣教士到中國。請問妳是哪家神學院畢業的?」
「對不起,我沒讀過神學院。」
「那裡的教會大學需要理工科的老師,請問妳大學讀什麼?」
「對不起,我也沒讀過大學。」
「這樣吧!中國的女子中學需要舍監,請問妳有高中文憑嗎?」
「對不起,我也沒讀過高中。」
「那就抱歉了,我想妳並不適合去中國。」
「我雖然什麼都沒有,但我愛上帝,我有上帝。我會比其他人更加努力的。」
「很抱歉,妳並不具備專業技能,也不符合我們要求的程度。」
「我是去傳福音,又不是去教技能,那裡有好幾億的中國人還沒有機會認識耶穌,我知道上帝要我去中國傳福音,我不能不去啊!」
雖然差會拒絕了她的申請,她還是突破萬難地抵達中國,並在許多騾夫送貨往來的棧道上開了一家旅店,取名叫「八福客棧」。那些風塵僕僕的騾夫們幾乎個個骯髒粗魯,有的旅店根本都不讓他們投宿。可是艾偉德秉持著「做在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主身上」的精神接待他們,在極其困阨的環境中帶領騾夫一個個信主,甚至還把當地縣長都帶信主。隨著她在二戰期間冒著生命危險救了九十四個孩子免受日軍蹂躝,她的事蹟開始被傳播開來。
在她有生之年,福斯電影公司邀請國際巨星英格麗褒曼演出她的故事,片名叫《六福客棧》。當艾偉德獲知此事時不但不高興,反而還非常生氣。因為這部片把八福減為六福,又虛構了一樁愛情故事作為亮點,還找了一位身高175公分的女星來演她這個身高只有150公分的小婦人!
順服行動成為多人的祝福
在人生舞台上,我相信艾偉德絕對是一位會得到耶穌頒獎的最佳女演員。在人看來,她只是一個身高不到150公分的小婦人,如果她一直注視自己,在乎別人對她的觀感,她就會不斷否定自己——我太矮、我高中沒畢業、我沒人要、我只能被指派去服事那些又老又病從中國退休的宣教士。即使到了中國,我只能服事低賤的騾夫,最後,她光是一天到晚處理自己負面的情緒都來不及,哪有機會勇敢地踏出去,去經歷愛她的耶穌在她身上成就的美事呢?
我們從使徒行傳當中看到,當司提反傳福音遇見逼迫時,他看哪裡?他抬頭看著天上,然後他說:「看啊!我看見天開了,人子站在上帝的右邊。」(徒七:56)。即使傳福音遇見逼迫,司提反不是看到危險,而是看見了榮耀!
在那場事件中,有一個人自始至終冷眼旁觀,而且還歡喜司提反被害,這人的名字叫掃羅(徒七:58、60)。我們萬萬沒想到,這個冷血的人,後來變成為耶穌熱血的人。他原本叫掃羅,後來改名保羅,他是有始以來最偉大的宣教士。因著有基督徒願意為主破碎自己,宣教就開始了。
當司提反被迫害,一個發展愈來愈大的母會耶路撒冷教會破碎了,就好像一塊大磐石碎裂成一堆滾動的石頭。然而,神卻藉由這些滾動的石頭把福音帶到更遠的地方,其中有一些石頭滾到了安提阿。教會被稱為基督徒就是從這裡開始(徒十一:26)。
按原文來看,「基督徒」(Christianos)有可能是外邦人當時語帶戲謔地稱呼安提阿教會的信徒是一群基督幫的人。沒想到,這個綽號竟讓安提阿教會信徒引以為傲,並且散播世界,成為普世所有相信耶穌之人的泛稱。
公元一世紀的安提阿教會是一間「國際教會」。根據使徒行傳十三章一節的記載:「 安提阿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就是巴拿巴、綽號「黑人」的希緬、古利奈人路求、與分封王希律一同長大的馬念以及掃羅(保羅)。」(參當代譯本)
雖然這間教會揉合不同的文化背景,成員來自四面八方,既有猶太僑民、羅馬公民,也有希臘人和非洲人,但是他們卻在禱告中被聖靈引導,在感動中合而為一。聖經提到,他們一起禱告禁食,彼此等候察驗,清楚明白聖靈要他們差派掃羅跟巴拿巴一起出去宣教,他們就照著做了(徒十三:2-3)。
掃羅跟巴拿巴絕對是黃金拍檔。他們一柔一剛,一個擅於教導,一個擅於關懷牧養,可想而知,他們一定是安提阿教會當中最優秀的傳道人。可是這間教會不是把最優秀的傳道人留著自己用,而是順服聖靈把最優秀的傳道人差出去。果然,他們宣教的足跡所到之處,皆可看到聖靈大能的作為,許多人歸信耶穌。聖經提到他們:「乘船回安提阿。當初就是在安提阿,他們被交託在上帝的恩手中去傳道,如今工作已經完成了。他們到達之後,就召集教會的人,報告上帝藉著他們所做的一切事,以及上帝如何給外族人開了信仰之門。」(徒十四:26-27,當代譯本)。
上帝藉由安提阿教會對聖靈的順服,感動他們「割捨」在他們當中最出色的一對傳道人,差派他們到彼端傳揚福音,使更多的人因他們而蒙福。此時的安提阿教會也變成了「母會」,為主生養許許多多的屬靈兒女。
為主滾動成為傳福音的教會
司提反受害前,耶路撒冷的教會已繁榮興盛,多麼榮耀啊!可是,上帝卻允許外來的逼迫成為化妝的祝福,讓耶路撒冷教會像是海星一般,被砍斷的地方就開始再生。再生的地方又被砍斷,又繼續再生。一如耶穌曾指著自己所說的話:「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裡,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裡;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約十二:23-26)
原來,教會得榮耀不是因為它成為一間Mega Church,而是教會裡頭有愈來愈多的人願意被主破碎,順服耶穌,在祂的手中成為被擘開的聖餅,餵養更多的人。
服事不是為了取得上帝的認同或是自我肯定,服事乃是讓我們體會耶穌的心腸。耶穌為了成就天父的旨意,甘心卑微來到世上「宣教」,甚至承受十字架的凌辱。我們卻常以人為導向,作為我們服事的動力,這種過度在乎別人對我們敬重與否的結果,往往是失去上帝對我們的敬重。也難怪今日教會有愈來愈多的信徒失去了見證福音的動力,因為我們已經成了剛愎又不肯被破碎的頑石,生命長滿了苔蘚。
西方有句俗諺叫「滾石不生苔」(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一個滾動的教會是充滿生命的活力,是宣教的教會。我們不是用無窮無盡的會議來消耗彼此事奉的熱情,也不是為了一些無關真理的事情爭得面紅耳赤,傳道人也不是花大量的時間安撫同工鬧彆扭的情緒。如果上帝的子民當中有更多人願意為主破碎,為主放下自己,耶穌的榮耀就要充滿在那裡。
翻滾吧!基督徒。一個被主破碎而滾動的基督徒,或是一個願為主擘開的教會,將是上帝使用的教會。他們會像安提阿教會一樣,讓人認出他們是跟過耶穌的。因為耶穌就是用祂破碎在十架上的死與滾開石頭的復活大能,向世人見證祂榮耀的福音。願我們多一些在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好叫我們也在復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羅六: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