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烽火女兒情

劉幸枝

  公元一九四四年,第 二次世界大戰的期間,一位漢堡大學的心理學女博士冒著零下廿至四十度的低溫,從德國穿越邊境赴東歐講道。生性怯弱的她,經常在長途跋涉躲避戰火之中徹夜未眠。在和平之日遙遙無期的光景裏,她只能堅定地 仰望耶穌。事後,她寫信告訴摯友:「主總是設法讓我在那些旅程中的困苦變為甘甜,我完全摸到了主的愛。心裏充滿了感恩……在這段災難的日子裏,心裏只要有 『為了祢』三個字,就能使我平安順利渡過一切。」這名已全職獻身的女博士剛年滿四十,她的名字叫施寧(BasileaDr. Klara Schlink1904-2001)。

窰匠手中的器皿

  施 寧出生在達姆城的書香世家,父母都是文化基督徒。救主對他們來說猶如家中書櫃裏陳列的屬靈書籍一樣,擺放著供人遠觀瞻仰,卻激不起閱讀的慾望。然而,他們 的女兒施寧卻不是如此。當她還年幼時,上帝似乎已經在她受造的靈魂裏安置了一個空處,等著將來進到那裏與她同住。從小時候起,施寧對罪就相當敏感,並且渴 慕明白人生的意義。她也曾受到父母的影響,質疑聖經記載的真實性,但卻又無法否定上帝的存在。

  經 過數年的掙扎與探索,施寧在十六歲那年終於接受耶穌作她個人生命的救主。至此,她的靈魂總算感受到停泊在港灣裏的安息。數年後,她成為教會青少年團契的導 師,求好心切的她,總以為上帝應該「立即」、「迅速」的改變年輕人的生命。過度專注期待青少年改變的結果,反而造成她精疲力竭、瀕臨崩潰,靈性一片漆黑。

  隔 了一段時間,施寧回首來時路才猛然發現,自己往往在熱心事主的過程中,以專注人的改變來取代憑信心仰望神,結果在服事中失去安息。她在傳記裏特別寫道: 「我的心為這些人靈魂的困境充滿憂慮,卻對主為她們所受的苦沒有那麼憂傷。換句話說,我對這些靈魂看得比主耶穌還重。我們把怨天尤人,敵擋情緒和不忠不信 都投到主身上,使主受了創傷。我的心卻不為主受的苦憂傷,而只為那些青少年沒有獲得釋放與活出得勝感到難過……由於任憑自己捲入屬人靈魂深處的困擾,使我 的心中起伏不定,我就不能繼續住在基督所賜的平安、喜樂與得勝之中。」

    有了這次刻骨銘心的經歷,施寧開始在服事的過程中學 習不斷地仰望耶穌,奠定了日後她帶領馬利亞姊妹會走向一條因愛慕耶穌而洋溢喜樂平安的服事之路。施寧認為,任何一位走上作主門徒之路的人,必須要以愛主的 心為動機。如同她個人所做的教導:「正像天父的孩子歡喜自然地接受祂的好禮物,只要得到祂的賞賜就懷著感恩的心來享受。同時作為主的新婦,我們也在愛裏陪 祂一同走十架的道路,也就是跟隨聖靈引導踏上一條捨己忘我的服事之路。」

戰火中為主當兵

    施寧後來接受神學裝備,成為全時間的傳道人。除了赴 各地巡迴講道、到東歐短宣之外,亦在定居的達姆城成立了少女查經班。那段時期,納粹德國的仇猶心態逐日染指教會。許多的蓋世太保在教會監聽傳道人的講道, 只要涉及猶太背景的內容,或是高舉耶穌作王的信息,一律被禁止傳講。

  面 對諸般的禁令,施寧毫不為意。她數次放膽傳道,也多次被政府當局傳訊詰問。有些少女看到她的鎮靜與信靠,紛紛勇敢的退出德意志少女政治同盟會,加入她的查 經班。在當時受到嚴密政治監控的情況下,施寧為不同年齡層所成立的各種團契,竟能在短期間內暴增到一百五十多人。

  然 而,無情的戰火很快就波及達姆城。一九四四年九月十一日,一場密集投擲炸彈的空襲行動,在短短十八分鐘內讓達姆城變成人間煉獄。恰巧赴外地講道的施寧聞訊 火速趕回達姆城,而她駐守在城裏的同工艾瑞卡(Erika Madauss,1904-1999)則在散落著焦黑屍體的街道上,尋覓著失散的羊群。

  幸 好,查經班大部份的信徒都躲過戰火,其中不少人已隨親人逃難外地,僅有一些少女決定留在達姆城。奇蹟的是,施寧居住的斯鐵堡院公寓受創並不嚴重。她與艾瑞 卡帶領少女們重建這幢殘破建築的牆垣,把那裏當作達姆城裏的新耶路撒冷,並召聚四、五十名高中生與大學生舉行少女查經聚會。

  經 過了戰火的煎熬,每位少女無不儆醒渴慕地查考上帝的話,並且立志遵行。藉由一次 次憂傷痛悔的嚴肅會,這群花樣年華的女孩們決心將自己的一生擺在祭壇前分別為聖,被主所用。這群少女就成了日後馬利亞姊妹會(Evangelical sisterhood of Mary)的基本成員,根據施寧的闡釋,這種 生活「是一種每天在神光照下,以痛改前非與悔改作為根基的教會集體生活;是一種基於對主之愛的交通;是一種走信心道路完全倚靠主的門徒職 責;是一種禱告、敬拜與犧牲的生活。這也就是我多年來在屬靈爭戰和艱苦時,主在我生命中向我啟示、教我遵行的道路。」

建立馬利亞姊妹會

    公元一九四七年三月三十日,施寧與艾瑞卡延請衛理公會的牧師瑞鼎格(Paul Riedinger)成為屬靈 遮蓋,在達姆城舉行基督教馬利亞姊妹會成立大會。她們認為,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是第一個遵從主旨意的女門徒,希望能效法她的樣式,活出尊主為大的生活。

  每 個加入馬利亞姊妹會的成員,都是清楚擁有獨身恩賜,或是願意為主守獨身的人。她們身披白衣如同新婦般的嫁給耶穌,矢志一生為主而活,連施寧與艾瑞卡也不例 外。之前,施寧在如花似玉的年齡時,曾經婉拒過許多青年的追求,即使愛慕者裏有牧師,她仍決意不被家庭庶務纏累,只想保持獨身,專心服事上帝。她與艾瑞卡 結為屬靈同伴,兩人恩賜互補,果效倍增。

  雖 然每位加入馬利亞姊妹會的少女都是自願獨身,卻仍招來德國基督教界的辱罵,將馬利亞姊妹會視為一群在天主教餘絮之下作祟的鬼附者。許多與施寧互有往來的教界人士紛紛與她絕交,並且取消講道邀約。因此,在馬利亞姊妹 會草創初期,她們走過了一段流淚谷的歲月。

  由 於加入馬利亞姊妹會的少女愈來愈多,斯鐵堡院公寓的場地開始不敷使用。公元一九四九年五月,二戰剛結束沒多久,施寧決定買地建院,可是她們所有的財產只有 折合美金十二塊錢的三十馬克,如何能購地蓋房呢?她們只能一如往常般的憑信祈求,因為上帝已經在她們當中賜下一段經文:「我們得幫助,是在乎造天地之耶和 華的名。」(詩一二四:8)。

流淚谷變泉源地

   就在一連串的不可能當中,這群立志在主前過信心生活 的娘子軍不斷地經歷祂的信實。不僅白白得來了一大片土地,連大興土木的費用與通過工務局審核的程序都在主耶穌一手包辦的掌權下,成為當時德國基督教界嘖嘖 驚嘆的神蹟。

  更 叫人驚奇的是,主賜給這群年輕的少女猶如比撒列及亞何利亞伯般建造會幕的巧匠工藝。她們為了節省建院的費用,除了必須的材料費支出外,全部都由自己捲起袖 子來搬磚和泥,搭蓋屋頂並安置樑木。每扇玻璃彩繪窗的切割與拼裝也都出自姊妹們的巧思設計,就連默想耶穌苦路園裏的壁畫雕塑一樣是由她們細工繪製雕琢。施寧與艾瑞卡為這塊充滿神蹟與恩典的佳美之地命名為「迦南園」(Kanaan),並在外頭插上旗幟,向世 人宣告:「單憑信心,靠神大能建成此堂,因為祂創造了天地。」

  就 在德國基督教信仰逐日衰竭不振,自由派神學四處高漲之際,馬利亞姊妹會成為一處屬靈淨土。它座落在德國西部法蘭克福城與海德堡之間的交通線上,提供給世界 各地不同基督教派人士前來安靜禱告、靈修默想的美地。同時,施寧與艾瑞卡也不斷差派宣教士赴全 世界各地見證基督,宣揚福音。數十年前,一位年輕的姊妹娃達(Warda) 就曾在埔里基督教醫院旁邊建立了馬利亞姊妹會的分院,以此為基地,深入附近的原住民部落宣揚福音。這群姊妹們就像蒲公英的種子,雖然毫不起眼,但是生命的 靭性堅強,在愛慕耶穌與活在光中的信念下,順服施寧與艾瑞卡這兩位院母的帶領,在世界各個角落見證主名。

  多 年前,因身體健康之故,娃達已離開台灣返回德國達姆城的母院(即「迦南園」)服事。我與外子在二○○八年復活節首度造訪「迦南園」馬利亞姊妹會,在她們純 淨如天使般的歌聲與敬拜中,深感在地如在天的榮耀。筆者佇立在她們當年親手用一磚一瓦興建起來的小聖堂裏,心中不禁讚嘆,這群姊妹們哪來這麼多的巧思與力 氣,居然能夠做出蓋造出這麼精美的工藝來獻給我們的救主。

  沒 錯,一切都是為了主,在主沒有難成的事。是主的愛激勵了她們的心,是主的愛賜給她們力量與創意。體質原本孱弱的施寧,一直事奉主到公元二○○一年安息主懷為止,享壽九十七歲。而她一生最好的同工艾瑞卡也活到九十五歲,比她早兩年離開人世。當年包括 娃達在內的那些娘子軍們,如今個個已成白髮天使。二○○九年二月底,我與外子趁學成返台的前夕再走訪一趟「迦南園」馬利亞姊妹會。她們的聚會依然那般清 澈,上帝的榮光仍充滿其中。即使德國教會光景低靡,但我們仍祈願,那像施寧一樣專心愛主的傳道人,能不斷像蒲公英的種子,乘著靈風飛翔,在落腳之處成為一 個個高舉基督、被差宣教的使者,為主結出更多的子粒。


(註)讀者若有興趣,可上馬利亞姊妹會的網站認識她們。http://www.kanaan.org/international/default.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