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祢的時刻】
今夜燭光燦爛
劉幸枝
「猶大和他的兄弟們說:『看,我們的敵人業已粉碎,我們要上去清潔聖所,再行祝聖禮。』於是全體軍隊集合,齊上錫安山。當他們看見聖所荒蕪,祭壇被玷污,門戶被焚毀,庭院生滿小樹,像在樹林或山上生長的一般,廂房都已倒塌, 便撕裂了衣服,大聲哀哭,頭上撒灰,俯首在地;號角一響,他們便向天哀號……他們按律法用整塊石頭,照原先的樣式,另修了一座新祭壇。將聖所及聖殿內部都修飾好,也祝聖了庭院,又製造了新的聖器,將燈台、香壇、供桌,搬進聖殿。 在香壇上獻香,又點著了燈台上的燈,在殿裏放光。」
上述這段令基督徒感到陌生的記載,是出自於兩約之間的次經《馬加比壹書》第四章卅六至五十一節。這場潔淨聖所,重修聖殿的故事並非出於杜撰,而是真實地發生在公元前一六五年。猶太人為了紀念收復聖殿的歷史性一刻,而將該日命名為修殿節(Chanukah)。到了新約時期,奉守修殿節已成為猶太節期的一部份。例如,約翰福音十章廿二至廿三節就清楚記載:「在耶路撒冷有修殿節,是冬天的時候。耶穌在殿裏所羅門的廊下行走。猶太人圍著他……。」
何以修殿節如此神聖,使它在新約時期已晉列為猶太人的節期?這必須從猶太人被擄歸回之後談起。
兩約之間,群雄爭鋒
話說波斯王古列(塞魯士)輕易擊敗新巴比倫帝國之後,成為近東新霸主。古列王對他打下的大片江山採取宗教寬容政策,其中的受惠者亦包括猶太人在內。我們從舊約歷史書的記載可知,他不僅下令釋放猶太人被擄歸回,而且還准許第一批由所羅巴伯及約書亞為首的猶太歸回者,帶走當年尼布甲尼撒二世所擄走的聖器,並鼓勵猶太回歸者重建聖殿。
時光荏苒,在漫長的重建過程中,上帝使用了哈該、撒迦利亞的預言,以及文士以斯拉的教導和省長尼希米的治理,終讓耶路撒冷在殘破中經歷重生,聖殿也被重建起來。舊約聖經也在先知瑪拉基預告「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進入他的殿」的話聲中,劃上了完美的句點。
從舊約跨入新約之間,有一條長達四百年的時光之河。這條河流承載著波斯帝國、希臘帝國與羅馬帝國政權交替的春秋。其歷史演變正如但以理書記載的巨像與四獸的異象那般逼真,活生生的上演在世人眼前。
公元前四世紀下半葉,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卓然崛起,以迅雷不急掩耳之勢打敗波斯與諸多國家,版圖涵蓋歐、亞、非三大洲。隨著南征北討,亞歷山大大帝也將希臘文化大量傳播到各地,連住在巴勒斯坦地的猶太人也受到這個文化的影響;例如,希臘語開始通行當地就是一例。到了新約時期,希臘語風行的程度已超越羅馬人說的拉丁語,及猶太人慣用的亞蘭語,連新約聖經都是採用希臘語來撰寫,而著名的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也是以希臘語寫成的。
伊比芬尼,惡勢突起
隨著亞歷山大大帝突然在卅二歲那年猝逝,他生平打下的大片江山也瞬時崩解。亞歷山大手下幾名大將開始兵戎割據,其中又以埃及多利買王朝及敍利亞西流基王朝兩者間的權力角逐,對巴勒斯坦地的猶太人影響最深。埃及多利買王朝還算善待猶太人,甚至吩咐猶太精英將希伯來聖經翻成希臘文版的七十士譯本,不過,等到敍利亞西流基王朝開始強過埃及多利買王朝,一切情況就改觀了。
西流基王朝的安提阿古四世(Antiochus IV),也就是被認定是但以理書預言所提到的那個小角(但八:9~12),他又自稱是伊比芬尼(Epiphanes),意思是「神明顯現」。《馬加比壹書》第一章記載,安提阿古四世征服埃及後,「率領大軍直逼耶路撒冷。他不管不顧地進入了聖所,搬走了金祭壇、燈台及所有器皿。供餅的供桌、奠酒器、杯盤、金香爐、帳幔和冠冕,連聖殿正面的金飾,都洗劫得一乾二淨;還拿去了金銀和貴重的器皿,凡尋到的珍藏寶物都帶走了。而且帶著這些東西回國的時候,肆意屠殺,還說了狂傲的大話;因此在以色列人中,哀聲遍野。」(馬加比壹書一章20~25節)
非但如此,安提阿古四世還下令:「凡找到的律法書都撕毀焚燒,凡搜出存有約書或恪守律法者,不論是誰,都應按諭令處死。有人在各城內每月搜查,發見違命的以色列人,就用暴力處置……那些給孩子行割禮的婦女,他們都按諭令,把孩子懸在她們脖子上,一同處死;甚至她們的家屬,及執行割禮者,亦應處死。」(馬加比壹書一章57~61節)
不過,安提阿古最令人髮指的作法,莫過於將希臘神話故事中的宙斯神(聖經譯為丟斯)放在耶路撒冷聖殿,並且宰殺猶太人視為不潔淨的豬作為祭物獻上。
猶大鐵槌,收復聖城
看到耶路撒冷的聖殿這般被外邦人沾污,有一名猶太老祭司馬他提亞,就帶著五個兒子遷居到附近一座稱作謀定(Modin)的小村。怎知,安提阿古四世的走狗也開始想染指這座村莊。他們在當地設置偶像祭壇,強迫猶太人獻祭。當場有位猶太人就向偶像獻祭,馬他提亞一時憤恨在心,就撲前將這名拜偶像的猶太人殺死,並命令兒子們搗毀偶像祭壇,從那天起他們正式揭竿起義,跟隨者眾,勢如破竹。
後來馬他提亞去世,其三子猶大挑起重任。他被稱作馬加比,意思是大鐵槌。在他的帶領下,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終於成功擺脫安提阿古四世邪惡的政權。他們光復了耶路撒冷並收回聖殿。根據《馬加比壹書》四章四十五至五十一節記載,他們按律法用整塊石頭,照原先樣式修築新壇,並重新打造了新的聖器,在香壇上獻香,又點著了燈台上的燈,在殿裏放光。
公元前一六五年基斯流月廿五日的清晨,也就是大約陽曆十二月左右的冬日。他們清早起來開始恢復獻祭,在唱歌、彈琴、鼓瑟和鳴鈸中,祝聖了祭壇。全體百姓都俯首至地,稱頌讚美那使他們成功的上主。八日之久,他們舉行祭壇的祝聖典禮,歡樂地獻了全燔祭、和平祭及感恩祭(《馬加比壹書》四章53~56節)。
根據猶太人的傳說,殿儀式會一連舉行八天,而這與聖殿那盞「永不熄滅的燈火」有關(出四十:25)。按五經的記載,點燃永燈的油必須是清橄欖油,祭司必須要從早到晚留意燈火不可熄滅(利廿四:2~3)。
當猶大跟他的兄弟們準備重點永燈時,卻發現聖殿只剩下一瓶潔淨的清橄欖油。這瓶橄欖油只足夠點燃一天的油燈,他們根本來不及馬上製造出提供往後數日繼續燃燒的燈油。因為一般製造聖殿燈油的時間需要八天。然而,奇蹟發生了。這原本只夠一天燃燒量的油,竟然就連燒了八天;夜夜聖堂榮光燦爛,人人內心驚奇萬分!
基督作光,生命燦爛
為紀念這奇妙的日子,猶太人又稱修殿節為燭光節或光明節。直至今日,傳統猶太人會在這段為期八天的節慶裏,點燃「修殿節燈」,它又被稱作「金燈台」。
這種金燈台一共有九個燈盞,除了中間那盞用來點燃其它燈盞的「僕人燭」之外,在為期八天的節期裏,每天都必須從左至右地依序點燃燈盞,直到第八晚,金燈台上的燈盞全部點燃。每晚點燃燈盞時,全家都必須聚集一起唱詩稱頌主,並感謝上帝「保守並扶持我們的生命,使我們得以存活至今。」
在這段節慶期間,長輩也會贈送孩子禮物,親友間會寄卡片彼此祝賀。由於修殿節與聖誕節期相近,所以有人稱修殿節為「猶太人的聖誕節」。話雖如此,但這兩個節期的內涵仍有很大不同。因為猶太人的修殿節慶祝的是他們收復聖城,潔淨聖殿的光榮史蹟。然而,基督徒紀念的聖誕節,卻是紀念那真正不滅燈火的實體——耶穌基督的降生。
約翰福音第十章提到,耶穌在修殿節時,在聖殿的所羅門廊裏行走。有許多猶太人圍著祂,要求耶穌明講祂是否是基督。其實耶穌早就公開表明自己的工作與使命,因為耶穌曾在約翰福音第八章十二節裏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祂在約翰福音第九章五節又說:「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末了,在修殿節過後,祂又向著眾人說:「你們應當趁著有光,信從這光,使你們成為光明之子。」(約十二:36)
耶路撒冷的聖殿曾經在公元前一六五年被收復,殿裏的燃燈奇蹟似的燃燒了八天。可是,公元七十年,聖殿再度被毀,永燃燈已不復存在。但早在那之先,耶穌已應許祂要作世人的生命之光,使我們成為光明之子。因此,今日不拘是猶太人守修殿節,抑或是基督徒守聖誕節,也不論節期氣氛多麼歡樂,一個不能忘記的問題是:我們是否已經接受耶穌作我們生命永遠的光?我們是否仍跟從祂行在光中,成為光明之子,並且在這個晦暗的世代中,成為散播光明的使者?願主耶穌這永燃的燈火再次來光照我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