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福音達人】

建造天國偉大事業

何有義

    一個企業家之所以成功,往往有他特別的原因,最近看見台灣首富郭台銘先生給員工的春節文告,不得不對這位企業家刮目相看,本文引用他的結論部分,一共有兩點,文告說:「一.我不是天才,因為天才只能留在天上,我們頂多是人才,但要有執行力才算數。每個人每天都會有時間的壓力、品質的壓力、成本的壓力及業績的壓力,沒有壓力不是『工作』而是『玩耍』。本人深有同感,欠缺壓力還會使我衰老。二.去年,我們的表現平平。今年,我們目標都已確定,時間過了幾個月,雖然暫時達成率不佳,但我仍深具信心,景氣、政治並不可怕,怕的是沒有危機意識,沒有檢討的能力,沒有執行的能力。」

要有屬靈的企圖心

    基督徒是天國的人才,活在這地上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完成大使命,所以每一個基督徒應當有「屬靈的企圖心」。初代的基督徒為我們做了美好的見證,讓我們從利未身上來學這樣的企圖心。

    基督徒真的只能愛上帝,不能愛世上的一切嗎?聖經提到類似的經文是:「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裏面了。」(約壹二:5)到底世界是甚麼意思呢?接著的經文已經有充足的解釋:「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約壹二:16)所以這裏的「世界」便是指背叛神的世俗化體系,也就是罪惡和試探的根源,而不是世界上的所有一切。我們先來看第一代使徒的經歷:「這事以後,耶穌出去,看見一個稅吏,名叫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路五:2728)這裏記載的是利未的蒙召,馬太福音四章還有記載彼得、安得烈、雅各、約翰四個門徒對蒙召相同的反應。這樣的見證讓我們明白一個真理,就是「跟從錢的屬地,跟從主的屬天」,我們若願意撇下地上,就必得著天上。

撇下世界,邁向主

    根據行政院「九十九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因為政府入不敷出,預算短缺的財源全都要舉債來因應,預計政府舉債將超過四千六百億元,創下史上單一年度最高紀錄!若再加上風災重建特別預算,政府舉債已逼近五千億元。也就是說政府為了維持運作,必須繼續借貸度日,這樣我們的債就越積越多。現在,如果把「台灣」當成是一家公司,這家公司目前的淨值是:負債近六兆!攤開「台灣」公司的資產負債表,資產逾八兆五千億元,累積負債竟然高達新台幣十四兆五千億元:資產比負債還少了近六兆元。而且,不管每個國民願不願意,這筆錢都要由「人民來還」,有人悲觀的說:請大家忘了「台灣錢淹腳目」這句話,現在我們已經陷入「台灣債淹腳目」的田地。負債十四兆,相當於每個人身上都背著六十三萬元的債務!

    更有甚者,許多電視節目與雜誌都在教人如何消費娛樂,甚至欠債而消費。媒體也廿四小時刺激人們的消費慾望,使消費不再是為了「需要」而是「想要」。電視、電影、網路和媒體都不斷地想要鼓勵大家「今天先享受,日後再付上代價還錢」,這樣的結果使台灣幾乎成為人人負債的國家。

    要不揹這個債,除非離開這個國家才行,但是絕大部分人是無法離開的,離開也不見得比較好!基督徒看透了人生,明白人生唯一的選擇是跟隨主,這是愛主的真義。跟隨主有兩個動作,第一是撇下世界,第二是邁向主。

「彼得就對他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了。』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兒女、田地,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姊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可:十2830

讓主在家中居首位

人活著的目的是甚麼?這是一個非常棒的問題,以賽亞先知曾經明白的闡明人類受造的目的,他說:「我要對北方說,交出來!對南方說,不要拘留!將我的眾子從遠方帶來,將我的眾女從地極領回;就是凡稱為我名下的人,是我為自己的榮耀創造的,是我所作成,所造作的。」(賽四十三:67)這個預言本來論到以色列人將來的命運說的,卻準確的解釋人類受造的目的:為榮耀上帝而創造。

    怎樣才是榮耀上帝?就是要成為他的時代的祝福。基督徒活在他的世代,應該對他的世代有絕對的責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人帶到主的面前來,使他遇見主,讓生命發揮影響力。若是仔細的觀察,會很容易發現,我們的時代問題在於家庭,所以應該從家庭的見證著手,讓家庭的見證影響更多的家庭。

    要讓家影響家,首先要做的就是:開放自己的家,經營神的家。我們來看跟隨耶穌的利未,跟隨主以後第一件做的事。「利未在自己家裏為耶穌大擺筵席,有許多稅吏和別人與他們一同坐席,有許多稅吏和別人與他們一同坐席」(路五:9)利未為主大擺筵席,也邀請他的親朋好友來做陪。這是非常不尋常的動作,但是對基徒卻是有絕對啟示的動作。因為他抓住了家庭蒙福的第一個原則,就是「讓主進入家中」。

    「家」這個字上頭是一個點,這個點字典上是讀「主」,假使這個點擺錯位置,就變成「冢」,也就是墳墓,墳墓裏面住的是「死人」,是沒有生命的人。所以讓主在家中居首位,家就有生命,不讓主在家中居首位,家就沒有生命。

    利未就是馬太,他原是個稅吏,對猶太人來說,稅吏等於吸血鬼,那時人最看不起的女人是娼妓;最看不起的男人不是強盜,而是稅吏。古人說:男盜女娼,但以色列人不是這樣。女是娼,男是稅吏。馬太取那麼好的名字——利未,意思是聯合,是與主合一,作主喜悅的事才是,應該是很聖潔,如同利未人般事奉神。沒想到他卻從事貪財的工作,用各樣手段訛詐別人。利未打開心接受主,第一件事就是讓主來到他的家做首位,這是我們必須學的功課。  同時利未邀請親友到他家來,讓親友也可以認識他所認識的耶穌,這樣的筵席是多麼有價值!

    過去,他當稅吏,過吸血鬼的生活,訛詐別人的錢來養肥自己。現在他的人生改變,馬上想到很多的同僚,同樣作稅吏的,豈不是也是活在罪惡裏嗎?所以他請客,不是光擺一桌請耶穌吃飯,他擺很多的桌。今天的社會環境也是如此,請人家到教堂聽道,人家不一定來,但是請人家吃飯,很少不來的,把人請到家裏來,是很好傳福音的機會。

明白罪人需要悔改

基督徒如何看待他人的批評?基督徒常感到不公平與矛盾,因為,許多未信主前可以做的事,信主以後再做,得到的往往是比以往更深的責備。許多人因為適應不了這樣的改變,信心就退縮下來。要知道一個人成為基督徒,並不是一步登天,一夕成仙;他只是一個初生的屬靈嬰孩,必須要養育才能長大成人。基督徒自己必須知道這樣的事實,才能健康的面對別人的批評與挑剔。利未也面對類似的情況: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說:「你們為甚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呢?」(路五:30

    面對批評,基督徒首先要思想的是,這樣的批評是否有道理?若是知道他們的批評是無理的挑剔,或是出於惡意的論斷,可以學習主耶穌的方法,主回應法利賽人說:「耶穌對他們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五:3132

    主耶穌並沒有反駁他們所說的「稅吏是罪人」,他同意,但是沒有因此而感到「受傷」,他把他們的思想引到一個正確的天國觀:「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然後開出一帖世人皆需要的醫治處方:「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意思是所有人都是罪人,都需要悔改,連法利賽人也需要悔改。

聖經真理為準則

   法利賽人是一群特別「虔誠」的人。他們熱心而嚴謹地遵行成文的律法,以及不成文的「口頭傳統」。他們這麼做,是為了準備自己,以便迎接彌賽亞國度的來臨。因此,在猶太人的心目中,法利賽人是「好人」,是虔誠的宗教楷模,也是他們的民族英雄。

    猶太人一百多年來已經習慣聽從法利賽人,好像已經成為傳統,所以法利賽人表達的看法,任何人都害怕動輒得咎。基督徒活在世上,應當尊重傳統、習俗,應當更多包容,但是我們唯一的準則是主的真理。因為,世人以為的好不是絕對的好。《紅樓夢》結語時,作者曹雪芹以一首《好了歌》闡明他小說的哲理: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曹雪芹藉著一個瘋道人之口,點化書中貧病交迫的甄士隱。他說:「你若聽見『好了』二字,還算你明白。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便要了。

    這詩雖然充滿佛道的消極人生觀,卻也點出人生對錯、是非難分的矛盾。基督徒有上帝啟示的聖經作為絕對真理的抉擇,應當讓生命充滿生機與活力,喜樂的度過每一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海外宣教季刊 的頭像
    海外宣教季刊

    海外宣教季刊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