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物篇】

緬懷台灣近代宣教之父——馬雅各   

郭乃惇

我們都看過麥斯威爾(Maxwell)咖啡廣告,也熟悉它的經典廣告詞:「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但很少人知道,第一位來台的宣教師,他的名字就叫做麥斯威爾(Maxwell, James)。他把Maxwell取了中文姓「馬」,而把James取名為「雅各」。Max是「最大的」,well是「好處、益處」,所以Maxwell就是「最大的好處」。把福音傳到台灣,就是馬雅各帶給台灣「最大的好處」。

馬雅各,一八三六年三月十八日生於英國蘇格蘭首都愛丁堡(Edinburgh)附近的加農格(Canongate)。一九二一年三月六日,在倫敦蒙主恩召,享壽八十六歲。

一八五三年,馬雅各從愛丁堡大學(Edinburgh University)畢業。一八五八年再取得醫學碩士學位。這一年中英簽訂《天津條約》,中國被迫開放台灣府(台南安平)與淡水港。

馬雅各在德國烏茲堡、柏林及巴黎的醫學院深造三年後,回到英國,先後在倫敦Bromptom Consumption Hospital醫院,及伯明罕總醫院任住院醫師,並擔任百老匯街教會(Broad Street Church)長老。

差派前往中國宣教

一八六二年,馬雅各向英國長老會(Presbyterian)海外宣教委員會提出申請,次年,委員會通過派他前往中國宣教。八月,馬醫生隨著前輩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牧師從英國搭乘「波羅乃西號」(Polonaise)出發,過印度洋,將近一百四十天的海上旅程,終於在十二月四日抵達上海。

同一年,打狗港(高雄)也因《天津條約》被開放成為通商港口。

一八六四年一月二日,馬雅各抵達廈門,積極學習語言。為了考察將來的宣教區——台灣,他與杜嘉德牧師、吳文水及二位信徒,在十月五日搭德輪三桅帆船抵打狗,在其附近觀察一週,之後步行到台南府城,在城裏住一週後回打狗,之後到埤頭(鳳山)住了一天才返回廈門。

基督教正式入傳台灣

一八六五年(清同治四年),基督教正式傳入台灣。五月廿七日,三十歲的馬雅各帶著老僕人吳文水(看守教會與醫館),漳州傳道陳子路、配藥師黃嘉智這三位助手,在杜嘉德牧師陪伴下,自廈門搭「META (美太)」號往高雄,從打狗旗后登陸,正式開啟了台灣的宣教。

一行人在打狗停留兩、三天,旋即搭船從海路抵安平港,進入當時台灣的首都台灣府(台南)。他們暫住在大西門外北勢街(今神農街)的英國商行「天利行」(Messrs. James & McPhail & Co.)府城分行的行東奈爾.麥斐兒(Neil McPhail)先生家中。約半個月後,馬雅各租了馬威廉先生(William Maxwell,任職於打狗旗後海關)所頂讓之看西街房子(今仁愛街43號)。馬醫生將房子前面設為禮拜堂,後面設為醫館,每日醫療五十餘位病患。這天也成為英國長老教會在台灣設教的紀念日。

這是繼一六二四年荷蘭人佔領台南安平,身為醫師的宋克(Maarten Sonk)成為首任的省長後,第二次的西洋醫學傳入台灣。

馬雅各行醫,使用圭寧迅速治好病患,他在白內障與腎結石的切除手術上,展現神奇精湛的治療果效,吸引很多病人。因求醫者眾,引起府城當地漢醫的忌妒與不滿,於是散播謠言,攻擊排擠、誣告他說:「他會割人肉、挖人眼睛、吃人心肝、吃人血。」七月九日,當地漢醫唆使暴徒圍剿醫館,投擲石頭,並鼓譟城民前往拆屋,醫館被迫關閉。當地官府不但不加以保護,反而假意勸馬醫生遷移他處,以策安全。在不得已之下,被迫於十二日返回打狗旗後,結束台南府城不足一個月的醫療「短」宣。

租屋做醫院與禮拜堂

返回打狗旗後,馬醫生馬不停蹄,旋即於十六日,在高雄第一街(通山街) 當時的朝日鐵工廠處,租了一間房子做佈道所,另租三間房子做醫院與禮拜堂,並邀杜嘉德牧師前來主持開設禮拜。十一月中,增設了三塊厝佈道所。十二月中,又在旗後向呂魁租一屋作醫館。

由於漢人不易接受基督教,馬雅各思索是否應往東邊向平埔族傳福音?於是在十一月中,馬雅各與當時任職於台灣府海關的必麒麟(W. A. Pickering),一同前往台南東北山區(現新市、崗仔林一帶)拜訪當地的西拉雅(SIRAYA)平埔族。這是馬雅各與平埔族第一次親密友善的接觸。一八六七年並在岡仔林(新和)設立禮拜堂。

一八六六年六月,馬雅各於旗後山腰(高雄燈塔下的台灣機械廠修船塢處) 買地建築聖殿,名叫打狗禮拜堂。當時信徒約有四十名,百姓也很樂意信主受洗。然而馬雅各是醫生,不能為百姓施洗。他一方面請英國總會差派牧師,另一方面請在廈門的宣為霖(William S. Swanson)牧師來台,以解施洗的燃眉之急。八月十二日在旗後打狗禮拜堂,宣牧師舉辦了台灣首次的領洗,有埤頭人陳齊、醫生助手陳清和、傳道師高長及陳圍四人,並舉行首次的聖餐式。

九月下旬,馬雅各在禮拜堂對面蓋旗後醫館(可容納八名患者);這是台灣醫療史教科書上所認定的「台灣第一所西醫院」。

首位來台殉教的麥大闢牧師

台灣信者眾,急需「正牌」牧師。一八六六年,英國宣道會派遣亞伯丁(Aberdeen)自由教會學院(Free Church College)畢業的麥大闢(Masson, David)牧師來台。十一月十日,他所搭的船已駛近中國海域,卻遇上大海浪,正在甲板上的麥牧師不幸被浪捲入海中。在宣教史上,麥大闢牧師的「殉教」被稱為「死之浸禮(baptized for the dead)」。

麥牧師壯志未酬身先死,成為首位「殉教」的牧師。沒有遺體的安息禮拜在英國舉行;「一粒麥子死了」的證道深深感動在場之人,其中有三位年輕人回應上帝,決志繼承麥牧師遺志,兩位往中國宣教,另一位則來台灣,這位青年人就是李庥(Ritchie, Hugh)。

廈門歸正教會汲灃瀾(Kip)牧師於一八六七年二月下旬抵打狗,協助馬雅各約五十天之久。三月十日,汲灃瀾牧師在打狗為莊清風和葉清受洗。四月十九日,在打狗再為三人受洗。七月七日,馬雅各在埤頭北門外購屋作禮拜堂。七月廿一日,埤頭禮拜堂遭暴民攻擊、強奪。

首位牧師李庥抵台

同年十二月十三日,李庥牧師夫婦(Ritchie, Hugh)自英國來台,成為繼馬雅各之後的第二位宣教師;也是正式派駐台灣的首任牧師。

一八六八年三月中,馬雅各經由廈門及汕頭前往香港,和Mary Anne Goodall 結婚。五月二日,夫婦倆自香港返台。四月十一日,高長遭暴民攻擊、監禁,埤頭禮拜堂被拆毀。廿四日,莊清風在舊城(左營)遭暴民包圍打死,心肝遭暴民挖出,他成為第一位為主殉教的信徒。五月卅日,高長遭監禁五十天後獲釋,埤頭禮拜堂再次遭暴民及士兵破壞、強奪。九月三日,馬雅各被誣告,指控他:「偷取屍體、割人肉、挖人眼睛、吃人心肝,喝人的血。」

十二月廿一日,馬雅各陪英艦H. M. S. Rinald號艦長Lord C. Scott、安平領事Gibson、廈門英領事Robert Swinhoe前往埤頭,與福州道台處理「樟腦事件」「埤頭迫害事件」,歷時四十天,福州道台以鳳山支廳正式發函:《保護教會特令》,明令禁止迫害「耶蘇(穌)教堂」及宣教師。

獲得政府的保護函後,馬雅各把打狗、埤頭的宣教交給李庥牧師,醫療則請Patrick Manson萬巴德醫生來照料。十二月廿六日,馬雅各與吳文水和高長經海路重返台南府。

一八六九年一月卅日,馬雅各租下二老口街許厝公館(啟聰盲啞學校博愛堂附近),作為住宅、禮拜堂、診所及病房,俗稱「舊樓」。六月廿七日,在二老口禮拜堂,李庥為七人受洗。七月,又在亭仔腳街(今青年路111號)租一民房,開設禮拜堂,為福音及培育信徒之用。九月十二日,李庥在此為五人受洗。

一八七○年三月一日,馬雅各到木柵傳教。四月十一日,木柵禮拜堂完成,約有一百二十人參加禮拜。十二月十三日,建立拔馬(左鎮)禮拜堂。

翻譯聖經、贈送印刷機

一八七一年一月八日,開設柑仔林(溝坪、永興)禮拜堂,約一百人參加禮拜。二月十日,德馬太醫生(Dickson)來台,協助馬雅各的宣教工作。為了深入瞭解台灣本土文化,馬雅各於八月七日起,開始翻譯新約聖經,一八七三年十月一日,在英國完成廈門音台語新約聖經的翻譯。

一八七一年九月十一日,馬雅各往台灣中部內社,安排建設禮拜堂。另外在嘉義縣鹿草鄉,創設竹仔腳教會,由吳文水駐任。之後到中部大社、內社、埔里社、烏牛蘭等地設教。十一月,馬雅各離開台灣,返回英國養病。大家在碼頭旁,依依不捨的歡送他回國,並期待他病好之後再回來。

馬雅各雖然返英,仍心繫台灣及中國。一八七八年三月,他在英國創立了《醫療宣教協會》,積極鼓勵年輕人前往台灣及中國醫療宣教。同時也編輯了一本《The Gospel in China(福音在中國)》的刊物,介紹台灣及中國宣教的重要性。

馬雅各雖是一位醫生,但他深感台灣人民識字受教育的重要,一八八○年五月四日,奉獻了一台羅馬字拼音的小型印刷機,及排字架、鉛字等印刷工具,運送到台灣。當時巴克禮牧師還利用休假返英時,學習印刷技術。一八八四年五月廿四日開展印刷。巴克禮將印刷所命名為「聚珍堂」(新樓書房前身)。但因為一八八四年中法戰爭爆發,發行教會報紙的計畫延後,終於在一八八五年七月十二日發行了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教會公報》。

馬雅各的病情稍有好轉,在一八八三年十二月廿三日,與夫人再度回到台南府城,並住了一年之久。次年十月廿日,夫人生病,再度返回廈門。隔年四月,二人返英後就再也沒有回來了。

一八八四年,原來的打狗醫館遷址重蓋,但仍在旗津山腰。馬雅各為紀念他所仰慕的萬巴德醫生(亞洲熱帶學之父),命名為「慕德醫館」,也成為台灣醫療史上所認定的「台灣第一所西式醫學院」。

一九○○年,宣教師安彼得醫師在台南東門路現址興建新式二樓醫館,正式取名為「新樓醫院」,有別於原有之「舊樓」。

子承父志,醫療宣教

一九○○年,馬雅各長子馬約翰醫生(John Preston Maxwell)前往中國醫療宣教,長達四十一年。次年,次子馬雅各二世(少年馬醫生)繼承父志來台,在新樓醫院工作達廿二年之久。

一九○二年,太平境教會於現址重新建堂時,由英國母會贈碑,命名為「馬雅各紀念教會」。

        七十五歲的馬雅各,心繫海外醫療宣教事業,擔任「醫療宣教協會」編輯秘書,直到退休。高齡七十九歲的他仍在編輯《Medical Missions at Home and Abroad》,在他的感召下,約有五十位醫學生後來參與海外宣教工作,其中包括他的兩位孩子。

一九二一年三月六日,馬雅各安息主懷,安葬於Plaistow, st. Mary's墓園。

這位偉大的台灣宣教之父,在福音貧瘠的台灣灑下福音種子、蓋禮拜堂、建立醫院,不但使人靈魂得救,也醫治肉體病痛。難能可貴的是,其次子接續他所建立的宣教事工,使福音在台灣不斷廣傳,留下之佳美見證令人緬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