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宣教見證】

機會

李鴻志

傳道書九章十一節說:「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

一般人對「泰勞」事工不瞭解,可能是因語言不通,不知他們的背景;或是因他們是勞工,社會階層較低,不想接觸。但若因此而沒有看見神給我們的機會,是非常可惜的。

我認識一對年輕的泰國夫婦——李光牧師,他們是泰北阿卡族的牧師。李牧師三十歲,但已在泰國牧會八年,牧養一個約三百人的教會,擔任主任牧師。他因著神的呼召來到台灣快一年了,目前在內壢作泰勞的福音工作。至今,泰國教會的弟兄姊妹仍不捨他們前來台灣,還期盼他們趕快回去再牧養他們。

李光牧師來台灣是因去年五月的某一天,他從泰國教會通訊中看到台灣極需泰勞牧師,他就向神禱告,並詢問屬靈長輩的意見;同時,神也透過在台的德國宣教士夏義正牧師的安排,讓他來台十天,瞭解實情。

順服神的呼召來台

在那十天當中,李光牧師看到泰勞事工的急迫性與機會,回去後便回應神在他心中的感動,並攜家帶眷來台灣。現在他們假日常舉辦旅遊活動,每個人報名費約兩、三百元,教會負責統籌和午餐,而午餐前會安排牧師講道。由於泰勞的個性不計較吃,只要一個泰式飯團就夠了,他們要的是能與同國之人有更多的分享,以抒解離鄉背井的憂悶之情。同時,李光牧師也配合福音的講解,使他們對信仰有正面的回應。

他們也在泰國商店前舉辦歌唱比賽。泰國人都非常喜歡唱歌,這樣的露天比賽曾招攬了三百多名泰勞前來觀賞。當然歌唱比賽的配套作業也做得非常好。好比每五個上台唱完之後,就輪到牧師短講,然後再另外五個上去,牧師再短講。由於唱歌者不用花錢報名,得名的還可以拿到金項鍊、腳踏車等禮物,所以很多人都歡喜前來。至於如何籌得買禮物的錢呢?一部分是向商家籌款,另一部分則是賣教會做的花圈。歌唱比賽結束時,讓觀眾自己評分,看哪一個好,就買一個廿元的花圈戴在他的頸項上,最後誰的花圈最多,就是第一名。這樣光是賣花圈也可賺回六、七千元,足以支付那天的費用。

他們也常舉辦足球和藤球比賽,那是非常成功的競賽。每隊十人,即便是下雨天,仍然打得非常高興;因為這是他們在泰國常玩的遊戲。偶爾也舉辦選美比賽,美女當前,自然吸引不少人的目光。重要的是,中場時有牧師的短講,好讓每一個活動都成為接觸人的機會。

人在異鄉需要福音

如果更深入瞭解泰勞在台灣的工作,我們會對這些離鄉背井的人產生不捨的心。他們每天輪班工作,日子過得非常苦悶,而且大部分的人都欠了五萬到十萬元不等的仲介費,所以前一兩年所賺的都是在還債,到第三年才可以存一點錢,但那時也要準備回泰國了。因此,牧養這樣高流動性人口的教會,十分不容易。他原來以為這些人走了之後,教會的人數就會減少,但沒想到神又繼續帶領更多的人前來認識主。

根據宣教學統計,人們在環境變遷時,對福音會有較大敞開的機會。過去台灣去美國留學的留學生,或移民到南美的同胞們,有很多都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信主。同樣的,我們也要掌握這個向泰勞傳福音的良機;因為這時的泰勞較能體會自己是個寄居者,願意以謙卑的心來尋求人生的意義,只要管道疏通了,福音的水流很快就會進入他們的心田。但誰能看到這是神給台灣宣教的一個寶貴機會呢?

與心中沒有異象的人談異象,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不是異象沒有價值,而是這個人不懂異象的價值,除非我們都有耶穌的心——離開本國去作宣教士,然後再回頭來看泰勞的宣教工作,才會看到這是一個寶貴的機會。

跟隨耶穌的腳蹤行

機會現在有,不表示以後永遠都有。因為台灣的不景氣,有許多泰勞已轉往韓國、以色列,或其他國家。這代表甚麼?當他們在台灣時,我們能否把握住機會,像主人一樣「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而這個接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藉我們的服事讓他們與耶穌連上關係。

人的社會地位雖然有高低之分,但人格卻沒有貴賤之別。在神眼中,每個人都有寶貴的靈魂,都該被主得著,不要因他們是「勞」就輕蔑他們。耶穌來到地上宣告:「他用靈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耶穌靠近弱勢的族群,並給他們福音,但我們呢?

為甚麼世上有人會成為「勞」,而台灣還沒出現「台勞」呢?這是我們得天獨厚?還是還沒遇見?若是前者,那是神的恩典;若是後者,那是神的保守。總之,我們要以神的心意為心意,掌握祂的時間來做對的事。

目前泰勞福音事工的需要量仍非常大,其中最主要的是差派更多宣教士來台,好在這個機會點上,更多得著他們歸主。而這些宣教士來台需要我們給予支持和關心;因為靠泰勞的奉獻,不足以負擔他們的生活開支。同時也需要開拓更多的佈道點,以便更有效地接觸各個工廠的泰勞群體;因為他們晚上有門禁,距離太遠就回不去了。

泰勞福音事工是一個異象,德國宣教士夏義正牧師看到了,李光牧師也看到了,不知你是否看到?這是神給我們服事泰勞的機會,願你我都看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