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宣教記實】

相機、白牙、柬埔寨

邱顯正

        今年春天,我們在印尼雅加達某營地進行領袖培訓,有一位學員很特別,個子小小的,看來很害羞,對自己的英文也不是很有把握的樣子。他來自柬埔寨,自我介紹的時候,他說:「我的名字叫Khemera Teece,聽起來很像Camera Teeth,很簡單的英文。照相機—牙齒,所以想到我的時候,就想到有一部照相機,對著白白的牙齒,就是我。」(本文就叫他Camera吧!)他的自我介紹,引起哄堂大笑,Camera自己卻笑得很靦腆。

波帕政權恐怖領導

        某天晚餐後,天色還亮,大伙兒要Camera講講他的見證;不講則已,他的故事一說出來,聽的人都要一掬同情之淚了。Camera兩歲的時候,父母就被波帕(Pol Pot)政權殺死波帕(見左圖,19291998),原名Saloth Sar桑洛沙,柬埔寨共產黨(紅色高棉)總書(註)。一九七六至一九七九間出任民主柬埔寨總理。因為他的反蘇聯政策,他的政權曾受到中國美國泰國和一些西方國家的支援,但普遍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期間估計有二百萬柬埔寨人被殺。

        波帕曾組織抵抗法國殖民的運動。一九七五,他帶頭發動紅色高棉運動,推翻原來親朗諾政權,建立一黨專政獨裁政府,實行和模仿毛澤東的政策,實行全面合作化。他在執政期間實行農業集體化,將所有城市居民強行驅趕到農村的集體農場勞動。效仿「文化大革命」進行全國大清算,並下令屠殺持不同政見者。在他的統治下,貨幣被取消,但共產主義的理想並未實現,反而造成國家經濟全面崩潰,據說一共有三百萬人被處死或者餓死,包括Camera的父母在內。今天在首都金邊還有一個博物館,裏頭陳列著大大小小的骷髏,有些還只是小孩。

小沙彌、少年軍的生活

當時,Camera的阿姨把這位小孤兒接到家裏,含辛茹苦地扶養他到八歲,因家境實在太困難了,所以就把他送到附近的佛寺去當小沙彌,理由再簡單不過——那裏有飯吃,不至餓死。

八至十四歲,Camera就過著小沙彌的生活,照表操課、吃素化緣,晨昏與木魚、鐘聲為伍。十四歲時,他厭倦了和尚的生活,逃出寺廟,加入了當時某軍閥麾下的少年軍,學習游擊戰。從此改頭換面,穿上軍服,過著打內戰、丟手榴彈的生活。這段期間,他的長官常常訓話,灌輸他們仇恨思想、如何恨人、殺人,然後也隨時準備被殺;他盡日所聽的,都叫人心驚膽戰,毫無盼望,就這樣過了四年。想想十四至十八歲,正是青春年少、花樣年華,這樣的孩子理當是滿懷夢想、求取知識、探索大千世界的時候,但Camera卻是竟日在火藥煙塵、你死我活當中過日子,真是情何以堪?

        十八歲的Camera,再次冒險尋找人生的意義,他逃出少年軍,來到小時候的佛寺,往裏瞻望,想知道兒時同伴現況如何。耶和華的道路高過人的道路,祂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就在這時,有一對英國的老夫妻(Mr. & Mrs. Teece)到此地傳福音,就與Camera攀談起來。老先生聽完他的故事與景況,不禁動了慈心,並且滿懷憐愛地把他摟在懷裏。這時Camera竟感動得全身發抖,眼淚不聽使喚地流了滿面。那一天,天上的大牧人,找到這隻迷失的小羊。Camera說他記憶中,從來沒有人這樣擁抱過他,「作小和尚的時候,我們雙手合十,與人距離好遙遠。當少年軍的時候,耳中聽到的就是恨人、殺人、死亡!但生平第一次,從老夫妻的口中聽到了神愛世人、耶穌基督為人流血捨命、從天上來到人間尋找拯救失喪人的故事」。

信主重生幫助孤兒

那天,聖靈大大作工,重生了這位見證荒謬暴政、虛無宗教、人生無常的十八歲高棉青年。老夫妻甚至將他收為義子,並且把聖經的真理點點滴滴地教導給這年輕、初生的基督徒,這也是他姓Teece的原因。

        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 神!他在基督裏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就如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的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弗一:35

        後來,神賜福Camera,給他一位相愛的妻子和三個兒女。因著幼年失怙,他對孤兒特別有負擔。附近的人知道他喜愛小孩,對小孩特別有耐心,就常常有人把被遺棄的小嬰孩,放在他家門口。先是一個、兩個,他們就把小孩收留下來扶養;以後越來越多,現在家裏總共照顧了六十三位孤兒,儼然是一座規模不小的孤兒院。

後記

        新加坡某教會知道他的義行之後,就主動為他募款,讓他能繼續善工,為主得人。

        王要回答他們:「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所作的,只要是作在我一個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作在我的身上了。」(太廿五:40新譯本)

註:http://zh.wikipedia.org/zh/%E6%B3%A2%E5%B0%94%E5%B8%83%E7%89%B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