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想祢的時刻】

屬靈人不等於超人

一個人有靈性,不代表他就不會犯錯。他可能因為裏面有聖靈的引導,會比那些不看重聖靈引導的人少犯一些錯……

劉幸枝

  馬丁路德這位導正中世紀末天主教偏差的信仰,帶來宗教改革曙光的屬靈領袖,至今都受基督徒的景仰。他在渥木斯為信仰抗辯時,慷慨陳辭的說:「這是我的立場,沒有別的了,求神幫助我。」Hier stehe ich und kann nicht anders! Gott helfe mir, Amen!

屬靈人的本相

  五百多年來,馬丁路德蕩氣迴腸地為信仰申辯的氣魄,至今仍被世人紀念。然而,這麼一位有膽識且持守真理的聖徒,也曾經鑄下大錯。他的言論在二戰時期被德國希特勒多方利用。路德的身體病痛很多,他早年是修士,後來因對抗天主教,身體很弱,一直有膽結石,他脾氣不好,壓力很大。結果在發現猶太人不肯接受耶穌的時候,乾脆痛罵他們,鼓勵教會逼迫他們。當他在一五四六年冬天返回出生地Eisleben的安德魯教堂講道時,他還在罵猶太人。幾天後,他就因病重去世。

  馬丁路德個性火爆,就屬與他齊名的同工墨蘭頓最能接納他。外子曾幫其指導教授將一篇介紹墨蘭頓的德文期刊翻譯成中文,我們頓時才知這位才高八斗的希臘文專家竟然只是身高一百五十公分的小男人,而且他有口吃,講話結巴,個性斯文卻又帶著憂鬱。

  如果讀者們對廣泛閱讀英文的屬靈人傳記有興趣,你將會發現即使再偉大的屬靈人都會有脾氣失控或是性格軟弱的時候。他們絕非像我們想像,一出現就光茫四射、健康亮眼。其實,從聖經當中,可以看到許多上帝興起的領袖都不盡完美。像大衛,他的軟弱是情慾。掃羅的軟弱是嫉妒與自私。撒母耳,立自己的兒子當士師,聖經提到:「他兒子不行他的道,貪財利,收受賄賂,屈枉正直。」(撒上八:3)簡單來說,撒母耳的家庭教育不太成功。

  那麼,為甚麼神還要使用他們呢?《屬靈領袖》一書的作者孫德生說:「當神發現了一個人,合乎他屬靈的條件,又願意盡心竭力跟隨神的時候,儘管那個人有明顯的缺點,神也儘量使用他。……一個人有靈性,不代表他就不會犯錯。他可能因為裏面有聖靈的引導,會比那些不看重聖靈引導的人少犯一些錯。可是,他畢竟是屬肉體的,他不會全無過錯。就連神所呼召又被聖靈充滿的使徒,也犯過錯誤,需要神來駁斥糾正。」民數記廿章一至十三節記載的,正是被聖經稱許是在上帝全家盡忠的摩西犯錯的故事。縱使上帝曾讚美他為人非常謙和,勝過世人眾人,但他還是有脾氣失控的時候。

屬靈人的考驗

  這場事件發生在以色列人被罰要在曠野漂流四十年之後。先前這群愛埋怨的以色列百姓已經因為犯罪吃了不少苦頭。他們犯罪的原因是因為不信。雖然他們受到了刑罰,他們還是愛埋怨。

  當時他們已來到尋的曠野,有一天,百姓們又為著喝不到水愁煩,他們多年來的習慣是,遇到困難不想先花時間禱告,而是找人埋怨。所以,他們又埋怨起摩西跟亞倫。埋怨的話都是一樣:「你為甚麼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和我們的兒女並牲畜都渴死呢?」「你們為何把耶和華的會眾領到這曠野、使我們和牲畜都死在這裏呢?你們為何逼著我們出埃及、領我們到這壞地方呢?」(民廿:113

  聖經有兩次提到百姓吵著喝水,然後上帝讓磐石出水。由於當時百姓為了喝水而爭鬧,所以發生的地方都叫米利巴。出埃及記十七章一至七節記載,當以色列百姓在利非訂安營時,因為沒有水喝而爭鬧。接著在民數記廿章一至十三節又記載,百姓們在尋的曠野為了喝水而爭鬧。

  這兩場事件相隔可能很久,起碼在前場事件中,以色列人還沒有因為派探子窺探迦南地後,回來說埋怨的話,而被責罰漂流曠野共四十年。我們發現,以色列百姓看慣了神蹟,反而輕看神蹟。上帝多次聽他們的禱告,他們反而把上帝當阿拉丁神燈在使用。他們就像任性的孩子,認為除非透過吵鬧,否則不會要到糖果吃。他們的靈性與個性都沒有長大成熟,懂得透過禱告跟上帝祈求,表達內心的感覺。說實在的,如果你是老師,教到這種學生;你若是父母,養到這種孩子,心情一定不太好,而且相當無奈。摩西的光景正是如此。

  摩西一如往常,在遇到難題的時候,會主動跟神求助。不過,這次狀況有點不一樣。首先,上次是摩西帶著眾長老走到何烈山的磐石那裏,然後擊打磐石,磐石就會出水(出十七:56)。而這次,摩西是帶著他的哥哥亞倫一起跟上帝求助,上帝要摩西跟亞倫招聚會眾,然後摩西要「吩咐」磐石出水(民廿:8)。  可是十至十一節卻提到:「摩西、亞倫就招聚會眾到磐石前。摩西說:『你們這些背叛的人聽我說: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嗎?』摩西舉手,用杖擊打磐石兩下,就有許多水流出來,會眾和他們的牲畜都喝了。

  我們可以發現,與前一次利非訂米利巴事件不同之處是:摩西這次開口罵人。他說「你們這些背叛的人」,可見摩西沒有因為年紀更大而修養變好,相反的,他在牧養會眾多年之後,耐心已經到了極限。所以,他在服事時,開口責罵這群以色列會眾。

  你若仔細研讀摩西的一生,會發現摩西幾乎沒有罵過甚麼人。即使哥哥亞倫及姊姊米利暗中傷他,即使可拉一黨人背叛,他都是交給上帝伸冤,但他這次開口罵人。其實,我們可以從聖經一些蛛絲馬跡看到摩西並不是一個脾氣很好的人。他曾經脾氣失控打死一個埃及人,後來因為以色列民拜金牛犢,他一氣就把法版摔碎。他個性可能很壓抑,但即使如此,仍有脾氣失控的時候。

屬靈人的軟弱

  聖經沒有責備他的怒氣,但聖經責備他接下來的動作。耶和華上帝要摩西「吩咐」磐石出水,可是他竟然拿杖打磐石,而且不只打一下,還打兩下。嘴巴甚至唸唸有辭說: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嗎?這句話在現代中譯本譯你們這些叛徒聽著!我們該叫磐石流出水來給你們喝嗎?」

  摩西的言下之意,似乎表明磐石出不出水就要看他跟亞倫給不給他們面子了。這個動作似乎顯明摩西多年來事奉,可能有一個隱藏的問題:他覺得這些人應該對他心存感激。如果沒有他跟上帝求情,上帝早把悖逆的以色列民消滅了。因為上帝在金牛犢事件發生時,曾提到:要讓摩西的後裔存留成大國(出卅二:10),但摩西為百姓求情。摩西多年來事奉,忍受很多的痛苦與壓力,而今他一瞬間都爆發出來。他的憤怒除了透過言語宣洩,也透過肢體動,所以他用力擊打磐石兩下,水就湧出來。

    摩西沒有按照上帝的吩咐,但磐石還是湧出水,是出自神主動的憐憫。可是,上帝卻要責罰摩西與亞倫。上帝說:因為你們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所以你們必不得領這會眾進我所賜給他們的地去。」(民廿:12

    有人認為,摩西只犯了這麼一次罪,上帝給他的責罰太重了。又有人說,摩西因為擊打磐石,磐石預表耶穌,所以打一次就夠了,但是他打兩次。然而,摩西當時哪知道磐石是預表救主耶穌,只可打一下,不可打兩下呢?按聖經的內容,上帝之所以刑罰摩西與亞倫受罰,乃是因為他們「不信」,而且「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耶和華為聖」!

  根據猶太傳統的米大示解經,提到摩西先前在民數記十一章廿二節那裏表現出小信,他質疑上帝的能力。當時以色列人想吃肉,就哭號,求肉吃。摩西跑去跟上帝求助,上帝告訴他:「你們不止吃一天、兩天、五天、十天、二十天,要吃一個整月,甚至肉從你們鼻孔裏噴出來,使你們厭惡了,因為你們厭棄住在你們中間的耶和華,在他面前哭號說:我們為何出了埃及呢!」摩西非但沒有敏感到上帝的憤怒,反而質疑地回答:「這與我同住的百姓、步行的男人有六十萬,你還說:『我要把肉給他們,使他們可以吃一個整月。』難道給他們宰了羊群牛群,或是把海中所有的魚都聚了來,就夠他們吃嗎?」耶和華對摩西說:「耶和華的膀臂豈是縮短了嗎?現在要看我的話向你應驗不應驗。」(民十一:1923

    摩西在那次顯出他對上帝作為的懷疑。而先前利非訂米利巴水事件,耶和華要摩西擊打磐石一次,他連打都沒打,感覺好像缺了甚麼。他對上帝沒有信心,又對百姓心生不滿,小信加上憤怒,於是就擊打磐石兩下。

    這事只是讓以色列百姓看到,自己的屬靈領袖也跟他們一樣不聽神的話,沒有信心,所以上帝責備他們沒有在會眾面前尊祂為聖。屬靈領袖犯錯,所受的懲罰會更加嚴厲,因此神就罰他跟亞倫跟那群不信的百姓一樣,都死在曠野,無法進迦南地。

    民數記廿七章十二至十四節曾提到,耶和華對摩西說:你上這亞巴琳山,觀看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地。看了以後,你也必歸到你列祖(原文是本民)那裏,像你哥哥亞倫一樣。因為你們在尋的曠野,當會眾爭鬧的時候,違背了我的命,沒有在湧水之地、會眾眼前尊我為聖。」詩篇一○六篇卅二至卅三節也提到:「他們(會眾)在米利巴水又叫耶和華發怒,甚至摩西也受了虧損,是因他們惹動他的靈,摩西(原文是他)用嘴說了急躁的話。

屬靈人不是超人

    當我們一起思索整場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時,是否看到一些提醒呢?  

  首先,我們發現亞倫只是摩西的跟班,從頭到尾似乎未發一語,但他跟摩西是同工團隊。因此,在摩西擊打磐石兩次的事上,亞倫無法推諉責任。這就像以色列人被罰曠野漂流四十年一樣,有信心的迦勒與約書亞並沒有因為特別有信心,而直接被上帝送往應許之地,相反地,他們仍然必須跟一群沒信心的人同工,然後在他們當中成為有影響力的信心者。而摩西與亞倫身為資深的屬靈領袖,他們非但沒有在一群毫無信心的會眾當中彰顯出活潑的信心,反而還失控的擊打磐石,成了以色列會眾眼前最壞的示範。

  第二,領袖不是超人,對他們不要有錯誤的期待。有時我們期望牧師IQ要高、EQ要好、師母要能幹。佈道的時候能像葛里翰、講道的時候能像司布真,最好還修過不少諮商輔導的課程,能排解各年齡的疑難雜症,身體又像鐵打,能投入各樣事工。但是,我們從摩西身上看到——不可能的!摩西累壞了,而且心情糟透了,到最後還得罪神。我們並不曉得,常為百姓代求的摩西,在他一生的事奉當中,是否一直有人在為他禱告?

  最後,我們從這場事件看到:上帝對屬靈領袖的要求是很高的,這是為了幫助領袖要謹慎。試想,一個孩子偷了奉獻袋裏的錢,頂多是被大人訓斥警告;若是牧師偷了奉獻袋裏的錢,下場是被解聘。教會會友發生婚外情,教會會試圖勸導;若是牧師發生婚外情,結果卻是被解職。同樣,摩西一次犯錯,上帝給他更嚴厲的懲罰,為的是讓已經得高望重的他,更要謹慎小心自己的言行舉止。

  服事愈久,不代表我們的服事會更純淨,更討主喜悅。若沒有自省,回歸安息,有時服事愈久,只是累積更多的埋怨與苦毒。華神出版了一本好書,叫《受傷的牧者》,書中提到:「一個人如果想在工作上扮演超人,很容易導致耗竭。耗竭又可稱作職業倦怠,往往是因為當事者不認識自己身為人的限制,努力過頭而產生。一個耗竭的牧者,很容易做出讓會眾不滿的表現……耗竭的牧者將自己累垮(就像超出負荷量的電路),他們總是試圖隨時隨地滿足所有人的需求,而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可能的任務……。」

結語

    從某程度來說,上帝似乎對摩西有點殘忍。但沒辦法,公義的上帝必須要嚴懲領袖,可是上帝也施憐憫:因為我們發現在新約時期,當耶穌在變像山的時候,彼得看到充滿榮光的耶穌與同樣充滿榮光的摩西及以利亞在一起。不管摩西也好,以利亞也好,他們都是曾經服事到崩潰的人。摩西情緒失控似的擊打磐石,以利亞則是憂鬱到求神取走他的性命。他們一生都曾為服事的重擔所苦,然而至終他們到上帝那裏時,卻得著了最美的獎賞,得享了完滿的安息。他們一生事奉不盡完美,性格也有軟弱缺陷,但主的恩典卻依然完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海外宣教季刊 的頭像
    海外宣教季刊

    海外宣教季刊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