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腳蹤】

台灣宣教——昨日、今日、明日之再思

由「二○○九台灣教會教勢報告」得知,台灣基督徒人口增長至百分之五點零八;若包括天主教徒,則佔百分之六點四四,而超過千人的教會有四十餘間,還在不斷增加中,其中台北地區約佔了一半……

蕭文科

二千年前,主耶穌成為一粒麥子,為世人降生,為世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流出寶血,完成救贖大工,死裏復活,開啟了大使命宣教之路。祂復活升天前的囑咐是:「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聖靈降臨與普世宣教的原則,必須從「一粒麥子」的真理開始。

二○一二年五月間,因「五都宣教」事工的需要,我由台北到高雄、嘉義,拜訪一些教會與牧者,並在主日聚會中證道。看見台灣的教會——從北到南正走在復興的道路上,使人大得激勵。回想二十年前回台時,根據當時之資料統計,基督徒在全國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僅有百分之三,但日前由「二○○九台灣教會教勢報告」得知,台灣基督徒人口增長至百分之五點零八;若包括天主教徒,則佔百分之六點四四,而超過千人的教會有四十餘間,還在不斷增加中,其中台北地區約佔了一半。

教會歷史軌跡

以下僅由初代教會及教會歷史來看台灣的宣教。

聖經中,彼得在五旬節講道時,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之後,「使徒又行了許多神蹟,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二:4347)福音因受逼迫、遭患難四散的門徒而更廣傳,甚至傳至外邦人中。

保羅因在大馬色的路上被主光照、呼召,生命改變。之後,在安提阿教會與巴拿巴一同被差派出去,開始了三次的宣教旅行佈道。並在每西亞的邊界,於夜間看見馬奇頓的異象,遂改變路線,轉向歐洲,並在歐洲建立第一間教會——腓立比教會,使福音傳向外邦人。

回顧教會歷史,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 274337 A.D.)是羅馬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皇帝。他信仰基督教並制訂許多鼓勵發展的政策,使基督教從一個受迫害的宗教轉變為在歐洲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基督教在他的鼓勵下迅速擴展,一百年間成為國教,而羅馬教會的組織架構與教皇制度也漸趨成形。六五○年左右,因回教勢力增長,許多東方的信徒改信回教,東方教會一落千丈。七○○年左右,回教向西推進,企圖進入歐洲,幸好歸化基督教的法蘭克部族大敗回教徒,西方教會得以免受蹂躪,能繼續發展。但似乎走入了沈睡期。

直到一五一七年,馬丁路德為了教會發行贖罪券,於十月三十一日用拉丁文寫成著名的《九十五條》,釘在威登堡教堂的門上,也對教皇赦罪的權柄、及教會的寶庫等提出質疑與抗議。馬丁路德為主所用,主張回到聖經,信徒皆祭司,他所提出的宗教改革,結束了長達一千年的黑暗時期。由於「更正教」或「新教」的產生,自成一新系統,有別於天主教的舊教,帶來教會的更新。

英國福音派大復興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帶進了十九世紀蓬勃的海外宣教運動。「近代宣教之父」克里威廉(William Carey),到印度宣教,將聖經譯成二十幾種不同的印度方言和小冊。他一八三四年逝世,在印度四十年間,沒有回英國一次,然而他所傳回國的報告,卻刺激了許多差會的成立,使海外宣教運動普遍展開。一七九五年成立的倫敦差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隔年便差派了廿九位宣教士前往大溪地傳道。也於一八○七年,差派(Robert Morrison)來華宣教;馬禮遜也是第一位來華的宣教士。又於一八四○年派李文斯頓醫生到南非宣教。另一位宣教士戴德生(J. Hudson Taylor),來中國長達五十一年,除創立「中國內地會」外,也差派了超過八百名宣教士。

台灣宣教的撒種、萌芽期

台灣二百多年的宣教歷史中,北部的代表人物是馬偕博士,南部則是馬雅各醫生。馬偕(18441901)於一八七二年來台灣傳教,他是加拿大長老會所差派。當年他和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李庥牧師、德馬太醫生一起到達滬尾淡水),開始傳教,學習臺灣話。並在基隆、台北、新竹苗栗等地建立二十個以上教會之外。還前往宜蘭花蓮等地向原住民傳教。一八八○年,馬偕在滬尾創建台灣北部第一所西醫醫院——偕醫館馬偕紀念醫院前身)。根據馬偕的日記所載,他一生總共為台灣人拔了超過兩萬一千顆牙。之後他又創建牛津學堂(今台灣神學院)。馬偕終身奉獻給台灣,不但娶台灣女子為妻,其骨灰也葬於今日淡江中學內。他所留下「寧願燒盡,不願銹壞」的名言,使許多人得激勵。

蘇格蘭籍的馬雅各(18361921),於一八六五年由英國長老教會差派,以傳教士與醫生雙重身分前來臺灣,開始宣教工作,創設了台灣首座西式醫院其實早在一八六六年英國宣道會曾派麥大闢牧師(Rev. David Masson)來台灣,當時他所搭乘的船已駛近中國海域,卻遇大海浪,他不幸被大浪捲去,尚未踏上台灣即為主殉道。英國母會為他舉辦「一粒麥子死了」追思會,許多人受感動。會中有三位青年回應:二位去了中國,其中一位來台灣,那就是李庥牧師。

由於外國宣教士領受宣教使命,離鄉背井、前仆後繼的來台灣撒下福音的種子,使得福音開始在台灣各地萌芽。

之後,因為政治原因,台灣經歷三大事件。

1.二次大戰中,因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佔領了大半的太平洋,但僅維持了七個月。一九四二年六月的中途島之役,日本海軍嚴重受挫。失去制海、制空權。一九四四年六月,美國尼米茲將軍計劃攻占台灣與廈門,一九四四年十月十日後的一星期間,美國飛機在台灣近海與日軍空戰,雙方共出動四千三百二十架次,日軍落敗。次年三月廿三日至六月廿一日美機大量轟炸台灣,完全封鎖台灣,使台灣無法以陸軍支援沖繩,這樣的經歷對台灣百姓而言,是難忘的夢魘。

2.日本戰敗投降後,一九四五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使臺灣自清朝割讓給日本後再回歸中國領土。一九四七年二月底,因台北市一件私煙查緝血案,發生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事件。廿台北市民發動請願、示威罷工罷市至五間,政府派軍隊鎮壓,展開清鄉、捕殺臺籍菁英,造成嚴重傷亡。原本一樁單純治安事件卻演變成政治、省籍問題及族群分裂,更大大影響台灣人民的和諧。

再創宣教黃金期

3.大陸變色,大批西方宣教士被迫退出中國,而隨著國民政府播遷來台,許多撤出中國大陸的差會,紛紛將財力與人力轉移到台灣。一九五○至六○年代,是台灣宣教史上的「黃金十年」,神學院、教會、佈道所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被建立。以筆者的母校——中台神學院為例。就是由國際宣教會的前身遠東宣教會與台灣聖教會,於一九五一所共同創辦。因著學校注重宣教的教導,畢業後,我就開始了佈道,海外牧會、宣教的服事,至今已近一甲子,無論在哪裏服事,都深刻體會到神的帶領與豐厚恩典。

現今台灣教會已由過去接受、需要幫助的光景中成長。如今,有餘力可以向外宣教;也看見近年有些神學院開始宣教課程,裝備宣教工人,有些大型教會可以獨立差派、舉辦宣教年會等等。求神恩待台灣教會,看見我們正位於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的重要位置上,願意接下海外宣教的棒子,更多投入海外宣教行列,明白神的心意,並且存著歡喜、甘願犧牲,白白得來,白白給人的愛心與事奉心志,貫徹神的大使命,再創宣教黃金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外宣教季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